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已经70周年,70多年前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东北抗联以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造就了伟大的抗联精神。今天的中国正在开启不可阻挡的民族复兴之旅,我们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就是要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践行"三严三实"的新要求,在不断学习上、在理想信念上、在党性修养上、在群众观点上、在关切民生上、在工作方法上、在求真务实上、在组织合力上、在践行标准上,铸就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魂。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艰苦卓绝的东北抗日斗争中,培育和铸就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对党员干部进行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要充分运用东北抗联精神对党员干部进行党性教育,使东北抗联精神在党校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东北大批移民,这便是所谓的“日本开拓团”。 ●“开拓团”男子被蒙骗征战,充当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炮灰”。而滞留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开拓团的妇女和儿童,被他们的国家遗弃了。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重温那段血与火的悲壮历史,缅怀抗日先烈的丰功伟绩,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0年前的战火硝烟早已散尽,但那高亢的旋律依然激励着我们奋斗的豪情;60年前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已由我们的先辈完成,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依然是未竟的事业,抗日战争中孕育出的伟大抗战精神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牢记历史不忘过去1931年,日本军队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日军又悍然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战争,…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的东北人民组成了一只具有钢铁般意志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抗日队伍——东北抗日联军,在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中铸就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其内容丰富、深刻,对党校培训中的党性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只要13亿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创造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只要13亿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奋斗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达到创造人民更加美好生活的宏伟目标。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只要13亿多  相似文献   

7.
五四精神也可以说是少年中国精神樊星撰文指出,什么是20世纪的中国文化精神,就是少年中国的精神。1910年,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发表了激情澎湃的《少年中国说》。五四先驱们关于新青年的议论集中体现了他们对新的时代风气、新的民族精神、新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上半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三国两方”的角逐场。这种国情和基本格局使得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既有伟大的时代意义,又有历史的局限性。中国抗战胜利的根本是全国人民坚持抗战和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但是也不应低估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和美国在日本投原子弹对促进日本投降的作用。苏联和美国都实现了各自的对日作战目标,对于中国来说,这样结束战争,积极意义是减少了人民的伤亡和财产损失,但是由于没有在日本本土作战,没有直捣日本法西斯的巢穴,也因此而使中国抗战胜利带有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辛旗 《黄埔》2006,(2):13-14
“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是黄埔军校的建校宗旨,也是黄埔师生在东征、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中英勇奋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动力。黄埔师生在为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解放前赴后继的斗争中所孕育的黄埔精神,内容很多,但归根到底就是“爱国、革命”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革命已经取得成功的今天,我们弘扬她,就是要团结起来,继承先烈们的遗愿,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为中国不再受欺凌而奋斗。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弘扬黄埔精神和60年前中国人民和军队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所铸造出来的抗日精神,给我们的启…  相似文献   

10.
"九一八"事变后,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游击战争14年之久,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悲壮的英雄史诗,铸就了永垂史册的东北抗联精神。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1.
东北抗日战场曾涌现出大批英雄人物,他们身上蕴含的抗联精神一直延续至今。将弘扬抗联精神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对抗联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弘扬抗联精神的重大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为弘扬抗联精神、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路径分析。  相似文献   

12.
伟大时代铸就伟大精神,伟大精神领航伟大时代。伟大改革开放精神为推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对"改革开放精神"内涵的认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推进而日益深化的,同时也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深入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的。以"历时——共时"研究视域梳理改革开放精神的发展进程及其内在逻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改革开放本质和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在新时代改革开放伟大征程中,我们必须进一步弘扬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动力源泉,必将激励亿万人民在新时代改革开放征程中砥砺奋进、再创辉煌。  相似文献   

13.
《传承》2016,(10)
红军长征途中,广西数百名红军将士也英勇地踏上了长征路。他们是长征主力部队的重要骨干,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在长征路上建树了卓著战功,参加铸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些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各族人民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14.
东北抗联精神的传承离不开后人的概括、凝练,但它既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在继承人民革命的精神成果基础上,以民族独立与解放的独特实践为依据,在无数抗联将士的艰苦斗争之中形成的,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东北抗联精神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涵,是对爱国主义的生动表达,对中国革命精神和抗战精神的形成有特殊贡献,是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东北抗联精神对于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必然在东北振兴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在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但也是日俄战争110周年。前者是日本一家侵华,后者是日俄为了东亚霸权大打出手,把中国东北作为战场,而中国政府却宣布局外中立,把国土让给日俄作为战场,其民族耻辱远胜甲午战争。那场战争的结局是俄国战败,将中国东北的殖民霸权让给日本。沙俄帝国在这场战争中遭受了耻辱,直到1945年通过在最后一刻加入对日战争才报了一箭之仇,通过另一个不平等条约夺回了40年前在中国东北的殖民权益。  相似文献   

16.
群仲平 《群众》2020,(18):1-1
伟大斗争淬炼伟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红船精神蕴含的首创、奋斗和奉献精神是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动力。改革开放彰显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新方位上,我们要继续从红船精神中汲取力量,坚持首创精神,通过创新不断开辟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前景,坚持奋斗精神,以不懈奋斗的状态完成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坚持奉献精神,继续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8.
新关亨先生今年78岁了,是日本山形县日中友好协会理事、米泽市日中友好协会理事长,先后或率团或个人访问我国50余次,到过我国大部分省区,为两国人民的友好作出了贡献。他在《我与中国五十年》一书中记述了与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情谊,讴歌了中国及其人民的伟大精神。 新关亨先生通过亲身经  相似文献   

19.
徐国华 《黄埔》2006,(1):26-28
黄埔精神,是中国国民党人和中国共产党人在第—次国内革命战争实践中形成的以“爱国、革命”为内核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时代民族精神和军事文化的集中体现。伟大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里程碑。六年局部抗战,八年全面抗战,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一惊天动地的伟业,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值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缅怀近代中国这两种最为突出的民族精神,具有重大意…  相似文献   

20.
王天玺 《创造》2013,(3):6-10
四、抗日战争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巩固了以延安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即进入抗日战争时期. 反对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三大主题之一,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面对企图灭亡中国的凶残的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在西北地区共产党同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谈判,要他们同红军一起枪口对外,共同抗日,得到良好回应. 蒋介石于1936年12月飞赴西安,强迫东北军和西北军全力攻击红军,继续打内战.这种逆民族大义的反动作为,激起广大国民党军爱国将士的愤慨.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兵谏",把蒋介石拘留起来,迫使其接受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时局转换的枢纽.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大局面遂告形成.从此时起,国民党领导的政府军在正面战场上抗击日军,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则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战场上打击日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