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
2012年10月23日是上海大学成立90周年纪念日。1922—1927年间,上海大学由国共两党合作创立,在中共党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和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都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意义。为了更好地了解、继承和宣传上海大学的历史、传统和精神,进一步推动和深化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与上海早期党组织和党的历史研究,由上海大学和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办、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协办、上海大学党委宣传部和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承办的“上海大学与近代中国”研讨会于2012年10月20日在上海大学举行。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7月3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创建与创新:中国共产党与上海"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上海大学共同主办。上海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李坚主持开幕式。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燕爽出席会议并讲话。燕爽在讲话中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  相似文献   

3.
《上海党史与党建》2012,(4):63-F0003
1922年10月23日,国共合作创办的上海大学成立。1922-1927年的上海大学,作为南方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培养我党及中国革命人才的高等学府,以“养成建国人才,促进文化事业”为宗旨,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发展、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国革命等方面,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也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改革开放后成立的上海大学,继承二十年代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的办学传统,  相似文献   

4.
由上海大学与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联合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学术研讨会9月19日在上海大学举行。来自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市社会科学院、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上海师范大学等10余所著名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60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提交论文30余篇。  相似文献   

5.
笔者主要依据近代文献,论述了1922年至1927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大学的思想宣传活动。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上海大学的思想宣传,众多宣传力量的聚集大大加强了思想宣传主体的功能,有效把握了思想宣传的方向;中国共产党将课堂、活动场所和上海书店等,变成了思想宣传的渠道;上海大学作为思想解放和红色传播的平台,对社会青年影响巨大而深远。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大学引起的青年学子链式反应,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中思想的引领性、方式的有效性和目标的系统性,这给以后的高校思想宣传工作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6.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95周年,2016年7月3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上海大学共同主办的“创建与创新:中国共产党与上海——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召开。会议共收到全国各地学者论文50篇,最终25篇入选并收入会议论文集。上海市党史界、史学界及相关领域专家,上海大学基层学院党委书记及师生代表80余人到会。  相似文献   

7.
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大学,是中国共产党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培养工农运动骨干的基地.罗石冰、曾延生等人在上海大学接受教育并受党派遣回到吉安传播革命思想、发展党员和建立党组织,不仅为该地区党组织的创建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理论基础,而且为该地区工农运动的迅速兴起打下了扎实的组织基础.上海大学为吉安地区党组织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8.
在国共合作背景下成立的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与上海大学有着深切的历史因缘。本文钩沉在诸多革命活动中二者的积极互动,特别着重探讨了黄仁事件、五卅运动中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上海大学的相互政治激荡。  相似文献   

9.
霞飞 《党史纵览》2005,(10):46-51
一 康生原名张宗可,又叫张叔平,还有个名字叫张绍(少)卿,是山东诸城县(现山东胶南县)人.1924年,他进入上海大学学习,192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化名赵容、赵云,在上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五卅运动时,他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罢工委员会的工作,在运动中比较积极.不久,任上海总工会干事.1926年,组织上任命他为上海大学特别党支部委员会的书记,主管上海大学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正>瞿秋白是中共继陈独秀之后的第二位高层领导人,1935年6月18日,在福建长汀从容就义,年仅36岁。在瞿秋白36年的短暂人生中有颇多传奇,1923年夏,他到国共两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任教,并成为上海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他出众的授课才能"征服"了在上海大学读书的一位土家族女生的芳心,随后,二人开始了一段短暂、传奇的婚恋。她与校长的精彩辩论慑服了同学丁玲  相似文献   

11.
沈雁冰(茅盾)在1923年至1926年的四年时间在上海大学进行革命活动。他对上海大学有着极高的赞评:“当时的上海大学是名副其实的弄堂大学,这个弄堂大学培养了许多优秀革命人才,在中国的革命中有过卓越的贡献。”所谓弄堂大学,他主要是指校舍和设备简陋。  相似文献   

12.
大革命时期,上海大学是培养革命干部的摇篮,素有"文有上大,武有黄埔"之称。陈独秀对这所革命大学,倾注过心血与关心;他的思想和行动对上海大学也产生过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上海大学成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培养革命干部的一座洪炉。她在民主革命时期存在的时间虽不足五年,却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在我国民主革命史和高等教育史上都留下了灿烂的一页。邓中夏在上海大学担任校务长的两年期间,为了上海大学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坚持多措并举,实现了学校工作的规范有序;凸显学科特色,活跃学术氛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引领学校走向卓越;带头扶贫济困,帮助寒门学子顺利完成学业,使上海大学由一所"貌不惊人"的弄堂大学迅速发展为知名的"红色学府"。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20年代,国共两党先后合作创办了上海大学和黄埔军校,培养了一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上海大学对于黄埔军校的创办也有着大力的支持,一批上大师生南下广州,参与校务管理,担任政治教官,或者入学深造。北伐后,叶挺独立团率先克复武昌,武汉成为大革命的中心。在北伐军政治部政治训练班基础上,发展成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即通常所说的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武汉分校在全国招生、校务管理、政治教育和师资队伍建设上与上海大学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缩影。经过上海大学和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淬炼的一批进步青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武装起义,为中国革命发展贡献了力量。  相似文献   

15.
<正>2014年,上海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踏上了赴黔支教的行程。10年来,上海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贵州分团累计派遣52名志愿者,3次获评“贵州省优秀研究生支教团”。“到西部,让20岁的理想有个归宿。”今年8月,2023届本科生陈作霖作为上海大学第二十五届研究生支教团贵州分团团长,与4名队友前往遵义支教。  相似文献   

16.
3、青年的导师共青团领袖1924年8月,任弼时从苏联回到上海。开始,任弼时根据党中央的安排,到上海大学任教。上海大学当时是在我党具体指导下的一所革命大学,有教师40多人,其中有许多知名的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知识分子,如瞿秋白、张太雷、李达、蔡和森、萧楚女、恽代英、沈雁冰、郑振铎、田汉、周建人、彭述之等,任弼时是其中最年轻的教师,年仅20岁。在上海大学期间,任弼时在中国共产党早期负责人瞿秋白任系主任的社会学系教基础俄语。当时,由于向往俄国的进步青年多,他们学习俄语的热情很高,刚从俄国回国的任弼时很快就成了进步青年的良师益…  相似文献   

17.
<正>本刊讯9月18日,由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上海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刘苏闵、上海大学文学院院长张勇安出席会议并分别致辞。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委党校教育长梅丽红出席并主持交流活动,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名誉会长、新四军  相似文献   

18.
上海大学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培养革命干部的高等学校.中国共产党人为上海大学确立了“养成建国人才,促进文化事业”的教育宗旨,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训练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通过开设讲座、成立社团等灵活的教育方式,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以党团组织引导学生自觉参与革命实践,展示出中国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时期举办高等教育的教育观.  相似文献   

19.
人生的短长     
游宇明 《廉政瞭望》2005,(10):53-53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科学家,今年已经92岁,依然担任上海大学校长。他最初去上海工业大学(上海大学的组成部分)当校长。调令是邓小平亲自签发的, 邓小平专门写了一句话:“这个人的任用不受年龄限制。”上海市有关领导对他的要求是:“不能辞职”。  相似文献   

20.
正本刊讯盘活红色资源,植入共和国血脉。2019年12月19日,由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的教研部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红色文化研究院和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策划倡议的全国红色文化战略联盟及初心讲习所在上海大学成立。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红色学府、红色场馆和企业党建的近百名代表参加成立大会。据悉,成立全国红色文化战略联盟旨在打响红色文化品牌,挖掘和赓续红色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