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5 毫秒
1.
消费空间属于体验的场所,上海迪士尼乐园试图通过特定的空间展演精心构造一个"童话王国",满足游客的"童话幻想"体验。那么,"迪士尼化"的消费空间展演给予游客什么样的消费体验和文化内涵,这到底是一场构建权力风景的"销售童话"还是满足游客"延续童话"情感代入的消费活动呢?基于上海迪士尼乐园的观察、访谈和对相关游记的情感分析,研究发现上海迪士尼乐园的空间展演使游客难以获得沉浸式体验,具体表现为环境中建筑和设施的不协调、表演现场工作人员的沉浸与出戏、被剪裁的项目时间和无尽的排队等待,从而产生幻想和现实的撕扯感。这意味着,渗透了"迪士尼化"的展演到处暗示着消费等级,游客体验背后表达的是消费主义的阶级文化和权力区隔。  相似文献   

2.
目前在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下,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已企稳向好,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全球经济开始复苏,已进入后危机时代。那么,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将是一个什么样的走势?这对中国经济尤其是产业经济发展将会产生深刻影响。总的看来,后危机时代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需求创造,而这种需求创造受制于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于是只有大量地更高层次地运用先进的科技知识去创造新产品和新产业,才能刺激消费者潜在的消费欲望,  相似文献   

3.
福克纳立足消费文化语境的欲望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晓毓 《求索》2010,(3):184-186
目前对福克纳《圣殿》的研究基本从人性善恶的视角展开,立足当代文化语境,消费主义为重读文本提供了阐释的视角。作家通过欲望叙事揭示了美国爵士时代的根本特点,消费主义崇拜欲望、享乐至上的人生观导致虚无主义横行和罪恶的滋生;传统的清教伦理被彻底颠覆,南方人失去了精神的圣殿并沦为单向度的人。面对消费文化所产生的社会罪恶与伦理危机,是恐惧退缩还是勇敢直面,这是小说提出的对当今世界仍有启示意义的话题。  相似文献   

4.
在产品极大丰富的时代,产品的使用价值渐渐被淡化,而诸如品牌的文化等附加在产品之上的、能彰显消费者地位和品位的延伸价值被放大。这样一种消费需求使得文化消费时代,图像、影像等视觉符号正日益成为我们文化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的传播形式。本文试图以孙悟空形象在广告作品中的传播为文本,分析视觉符号的再现、拟仿在劝服性传播中的表现,为企业如何恰当运用传统文化中经典形象的影响力扩大产品和品牌的知名度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消费文化是物品生产从"匮乏"转为"丰盈"时代的产物,在"物"的包围与消费快感的裹挟之下,表现出符号性、享乐性、夸示性与全球化等特征。在消费社会中,满足消费欲望的快乐原则成为实现商业利润最大化的手段,消费行为与观念在非理性的自我膨胀中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生态环境与社会心理等方面构成破坏性的侵蚀。面对如此困境,从消费文化视域提出利益与资源均衡分配、消费文化价值观重塑、平衡社会心理、和谐消费等新策略,不但是学术上的一种有益探索,而且对于社会均衡、和谐发展也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6.
布依族的童话,有着自己别具一格的特色。它以幻想的情节,寓褒贬于其中,表达自己的爱憎感情。布依族人民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熟悉周围的一草一木和飞禽走兽,谙熟长期耳闻目睹的动植物习性,什么有益,什么有害,就对它们有不同的感情。因此,布依族人民在童话的创作中,往往在客观上以动植物对人们的利害关系为爱憎的出发点,再加上主观的幻想成份,用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自己对现实中人情事态的好恶感情和褒贬态度。布依族  相似文献   

7.
年画是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之一,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题材及民俗功能一直备受民众关注与青睐。"仕女画"是年画重要的题材之一,其内容丰富、涉猎广泛,为探讨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及其生活提供了珍贵的视觉文本。不同文化载体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亦有不同,年画中的女性形象不仅是男权社会对女性规训后的艺术表现,同时也成为"男女授受不亲"的中国古代礼俗中男性观看女性的一种重要方式,"仕女画"成为男性视觉欲望消费的对象。因此,文章以木版年画作为文本,在呈现中国古代女性生活的同时也窥探其中所隐含的性别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8.
疫情冲击下,我国线上消费快速发展并催生出一批新业态新消费模式。步入"新消费时代",人们对"新消费"的需求和依赖逐渐转化为消费习惯,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相较于以前的"买什么""如何买","新消费"更重视"买得好""有品质"。面对目前存在的供需不匹配、供给不足等现象,亟待通过供需两端齐发力,以"新消费"引领供给创新,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以更高质量满足消费需求,从而促进消费和产业"双升级"。  相似文献   

9.
<正>上世纪末,美女作家卫慧在《我的生活美学》中写道:"我也许无法回答时代深处那些重大的问题,但我愿意成为这种情绪化的年轻孩子的代言人,让小说与摇滚、黑唇膏、烈酒、飙车、信用卡等共同描绘欲望一代形而上的表情。"卫慧所谓"欲望一代"大约是指比她小的那些"八零后"、"九零后"们,他们"没有上一辈的重负,没有历史的阴影"。"无论对别人还是对自己,他们都不愿意负太大的责任"。这种不要责任和沉重,重视享乐和轻松的"欲望一代"的"生活美学",可以恰当地称之为物质主  相似文献   

10.
在"后现代主义"的学术觉醒中,学者开始注意一些多元的、边缘的、异常的现象,并在全球化背景下,以一种多元文化的视野进行文献解读.这种边缘研究的现代学术理路,将文献作为一种社会记忆遗存,在文本分析中重新建构对"史实"和"文学性"的理解.其研究责在"会通",强调世界视野与文化还原并重,在文化对话欲望中注入自觉的原创意识.由此,对话就是一种高明,原创才是一种自信.中国传统文献考据"眼见为实"的准则,要在新的学问背景下得到审视.  相似文献   

11.
陈抗行 《小康》2005,(7):3-3
“消费小康”是个什么概念?窃以为,可以对其作大体的量化界定:这是摆脱了“短缺经济”时代物质匮乏困境的消费层次,人们基本的物质文化需求已经得到满足;这又是受制于现实市场和资源环境因而相对缺乏弹性的消费层次,适度、节约、平衡仍为消费者不可忽略的关键词。“消费小康”曾是国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即便是历史上那些传为美谈的“盛世”,其实也从未达到过这样的消费水准。封建社会的巅峰之期“康乾盛世”,在当时抵达过中国的西方人留下的文本中,却是一片充满饥饿与贫穷的苍凉景象。而今天,中国的广大地区已然陆续进入“消费小康”时代…  相似文献   

12.
当前,北京正处于构建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时期,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相比,北京的短板主要是缺少特色消费元素。调研发现,北京在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提升文化消费品质、激发文旅消费潜力等方面存在如下具体问题:北京拥有极其丰富的文旅资源,但文旅消费相对不足;文化旅游以传统旅游观光为主,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开发不足;如何持续发挥"首店经济"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有待系统性研究;疫情全球化蔓延导致文化和旅游消费被挤占。  相似文献   

13.
直播购物通过视觉场景建构出炫彩夺目的 影像仿真,以在场互动营造"群体性孤独"背景下的"社交镜像",形成媒介真实下的消费幻象.直播购物还通过深嵌式营销引导受众的"虚假需求",以网红商品的符号化激发受众身份建构的欲望,实现对受众的消费驯化.分析直播购物的消费主义文化逻辑可以发现,幻象营造依存于媒介逻辑,消费驯化中隐藏着资本...  相似文献   

14.
古装电视剧因袭了传统文化的因子,又兼有现代人的审美格调,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创作机制、包装手法都打上了消费社会的烙印。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从大众选秀开始了它的舆论造势,这是一种美学转型的一个实例。电视剧重拍作为对经典文本的再阐释,是时代的要求,但选秀这种代表当代社会"审美潮流"的独特产物,却不一定经得起时间淘洗。  相似文献   

15.
消逝的儿童文化--传统儿童游戏引发的儿童文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表述与实际形态之间的错位,使得我们平常所说的"儿童文化"实际上是一种"代言叙述".儿童在其中担任创造主体的"幻想式"角色游戏的存在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儿童文化不仅包含了关于儿童的、为儿童的文化,更应该包含儿童创造的文化.但是这种本体形态的儿童文化正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这折射出在我们的时代,儿童并没有被看成是他们自己的生活和童年时代的最重要的贡献者.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从事媒体工作的作家邱华栋,善于以传媒人的敏锐目光关注社会现实中问题。他的创作擅长于将那些在现代都市创业或谋生的"体制"外"都市新人类",亦称"另类"的生活现象纳入创作"都市文学"的视野。并从其"生存"竞争与生活环境的矛盾冲突中,发现、探究日益渐增地"欲望"促使人的精神"错位"。作者对"另类"人群生态世相的揭示,突出地再现"金钱"作用下人性脆弱的负面。从文本的表层看写些烦恼消极事,但深层意旨:一方面善意地认同开放时代的社会进步和人性解放;另一方面以社会责任与理性锋芒审丑溢恶地表达对都市"另类"人群生存的质疑!  相似文献   

17.
晋海学 《求索》2011,(7):211-212,253
在现代文学史中,《莎菲女士的日记》的意义一直由革命话语来叙述。在此之外,文本的欲望叙事也很明显,围绕"凌吉士",它为莎菲导演了一场充满痛苦与失望的恋爱短剧。挖掘文本的欲望叙事,意在丰富既有的文学史观,破除人们对某种观念的坚守,让基于文本的阅读转化为人们的自觉。  相似文献   

18.
近世关于"学以成人"的探讨,可以转化为对人的社会性存在如何生成的研究。选取李贽、卢梭、王阳明、洛克著述中的四个经典文本,分析其关于儿童成人过程和教养方式的言论,我们认为尊重童心本性,重视社会建构,才是最符合人的社会性本质的"学以成人"。在互联网时代,"学以成人"的传统路径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儿童"学以成人"的过程实际上需要直面"技术风险"。为此,应告别浪漫主义的态度,重视数字素养的培育,努力寻找并把握"再学以成人"的智慧和手段。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人民文艺丛书"中刘巧儿、王秀鸾形象在婚姻、家庭场域中的叙事,尝试对妇女解放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提出更具历史性的理论思考。第一部分主要说明论文的讨论对象为出现在1943-1949年并被收入"中国人民文艺丛书"的叙事文本及其文体上的大众化特点。其中有关人民与革命主体的叙事,大多呈现为女性的面孔,这也显示出人民政治与妇女解放之间的密切关系。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与刘巧儿相关的四个叙事文本讨论婚姻自主权和农村女性的主体性问题。首先分析了刘巧儿叙事文本中存在的六种婚姻形态,进而通过与《小二黑结婚》的对照,分析这些婚姻故事与现代爱情话语的差别,由此讨论从"婚姻自由"到"婚姻自主"的法律条文修改如何能切实保护农村青年的自主权利,最后对四个叙事文本如何渐次加强刘巧儿主体性叙事做出分析。第三部分通过分析"解放区四大歌剧"之一的《王秀鸾》来讨论农村女性的当家权问题。首先分析这部歌剧如何在家庭伦理剧的叙事格局中讲述女性的"当家权",这种权利的获得如何与女性参与社会化生产密切相关,然后通过与赵树理的《传家宝》《孟祥英翻身》等小说的对照,分析这种当家权的限度。第四部分提出对中国妇女解放历史经验进行重新理论化的三个相关议题,即中国妇女解放理论与西方当代女权/女性主义理论的差异性与综合性、从多重交互的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性别制度中讨论女性群体的独特性、重新理解人民政治实践从内部改造婚姻家庭制度的妇女解放路径。  相似文献   

20.
白莹 《学习与实践》2007,(7):141-146
就报刊连载文本的演变而言,原创时代已经式微,伴随着电子版本时代的到来,连载缩写正试图展示当代报刊连载的独立性。面对"电子版满天飞"的客观现实,如何克服其缩写不到位、定位不明确的弊端,寻求纸质媒体连载价值最大化,是当今传统连载迎接转型时的首要问题。通过分析连载文本的优质要素,指出新闻视角对于文学化文本的逻辑梳理、情节节奏和密度的调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能有效地克服按比例压缩后文本所呈现的只见梗概不见人物的缺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