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针对APEC与亚太自由贸易协定的问题,文章分析了APEC的主要特点,深入分析了APEC进一步发展成为亚太自由贸易协定的阻力和可能。同时,在充分论述亚太区域经济合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推进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时应坚持APEC经济职能为主政治职能为辅、优先发展双边区域贸易协定等原则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目前呈现一种"多框架并存、竞争性合作"的特点。在此背景下,中国推进自由贸易区战略主要面临两个挑战,一是美国力推TPP以介入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二是港澳台进一步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问题。对此,中国需冷静应对TPP,同时积极促成东亚"10+X"框架下的贸易自由化,并积极联合港澳台,共同谋求建立"大中华自由贸易区"。  相似文献   

3.
21世纪初中国经济走势:持续快速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最后 1 0年 ,中国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 ,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2 1世纪初叶 ,中国仍然有条件继续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仍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另外两个决定性因素。此外 ,较为丰裕的物质基础、稳定的社会政治局面和国际和平环境等等 ,也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4.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于1992年11月4日至6日在深圳召开了第四届全国中青年世界经济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90年代的国际经济环境与我国对外开放(特别是经济特区)的发展。现将研讨会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90年代国际总体环境 (一)国际政治环境 目前世界正处于新旧格局的交替过程中。尽管动荡不安,但从世界的整体和主流着可以  相似文献   

5.
国际经济、科技、法律结合与发展会议在北京举行(本刊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国际经济科技法律人才学会发起的“国际经济科技法律结合与发展会议”,于1994年5月10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这是首次在我国举行的法学与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跨学科的国际研讨会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国际研讨会综述朱华友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召开的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国际研讨会于3月21-23日在海口召开。来自海内外的100余位专家就中国农村经济改革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现...  相似文献   

7.
发展股份经济推动国企改革中国股份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观点综述管理年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和德国技术合作公司联合召开的“中国股份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不久前在海口市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界人士围绕股份制资本市...  相似文献   

8.
重视文化力在综合国力发展中的作用———“文化力与综合国力”研讨会综述周浩然最近,由北京亚太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世界经济文化年鉴》编辑委员会、北京亚太广告公司联合召开了“文化力与综合国力研讨会”。在京的部分专家学者、新闻单位及部分企业界人士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9.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为特征的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快速增长的瓶颈,因此,必须走一条科学发展的路子。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摘 要: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市场化、信息化和自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区域经济合作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和大环境下形成和发展的,它必然要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而表现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多样性、开放性和趋同性。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两种趋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其发展过程是迂回曲折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之所以实行扩大内需政策并使其长期化 ,与中国经济发展外需依存度高 ,而国际经济环境趋于严峻又导致外需大幅波动直接相关。近年导致中国外需大幅波动的国际经济背景包括东亚金融危机、美国经济减速和日本经济衰退等方面。为化解外需波动的消极影响 ,中国从 1998年起实行了以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为核心的扩大内需政策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不仅对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产生了重要作用 ,而且也对全球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包括缓解东亚金融危机、加速东亚经济回升和减缓全球经济衰退。  相似文献   

12.
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显示了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生机与活力,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一体化方兴未艾,区域经济合作已然成为时代的潮流。东北地区独特的地缘优势,相同或相近的文化、政治、经济特征决定了东北成为新兴快速发展地区的可能性。而东北亚作为亚洲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体化的趋势渐渐显现,东北地区在东北亚的独特地缘优势决定了其必然有所作为。振兴东北战略实施一年多了,制度创新成为这个阶段的主旋律。我们把东北振兴置于国际国内区域经济合作这个视角下提出了东北地区一体化和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联动发展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经济增长与东亚经济合作的良性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7/98金融危机后的东亚显现两大举世瞩目的趋向:一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二是东亚经济合作全面展开、迅速推进。更加引人注目的是,在这两大趋向之间,还形成越来越密切的良性互动关系: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长为东亚经济合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撑。其主要表现是中国越来越成为东亚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东亚出口扩大的容纳器、东亚相互投资的吸收地、东亚金融运行的安全阀和东亚经济合作的推动者;另一方面,东亚经济合作也为中国经济增长构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其主要表现是东亚经济合作的全面展开和迅速推进,有利于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稳定外来投资、扩大对外投资、规避国际风险、突破资源瓶颈和平衡地区差距。  相似文献   

14.
国际城市的形成经济机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该文从国际城市的概念与内涵的界定入手,通过分析企业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效应,归纳城市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的规律,探讨城市群、城市带的磁场效应,揭示城市与区域、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来研究国际城市形成的经济机制。国际城市是在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发展、演变的,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是国际城市形成的内在机制,人口和经济高度聚集的城市群、城市带是国际城市形成的最佳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5.
承担国际经济责任是中国从自身国家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以及国际地位和形象出发所做的必然选择。确立中国国际经济责任的基本内容,既要坚持与国家经济能力相适应的原则,也要兼顾国际共识,讲究国际战略。当前,中国所能承担的国际经济责任包括发展和稳定国内经济、保持外贸相对平衡、实现汇率水平与经济发展基本一致、保证公平竞争、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维护和协调国际经济关系、进行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等七大内容。承担模式是政府为主、企业落实、民间为辅,由上而下、多层次构成。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是一个全国性的学术研究团体,自1984年成立以来,为我国国际经济法的研究、教学以及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96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学术研讨会于7月下旬在昆举行,由我校和云南大学法律系联合主办。云南省副省长刘京莅会,代表省委、省  相似文献   

17.
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已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国际国内约束,扩大内需是保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国家干预和工会的共同努力下,提高作为劳动者收入主要组成部分的工资水平是当务之急,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启动国内需求,同时缓和与主要贸易伙伴的摩擦,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快速增长提供持久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亚太区域社会改革与社会发展政策高级论坛综述朱华友响应联合国提出"九六年为消除贫困年"的号召,推动亚太区域的社会改革和发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亚大网络执行机构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前不久在海南召开了"亚太区域社会改革与社会发展政策高级论坛"。来自联...  相似文献   

19.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十五”纲要的精神 ,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发展和国际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 ,迎接我国即将加入WTO的新形势给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的新一轮发展 ,前不久 ,《理论前沿》编辑部、“非公有制经济与地区经济发展”课题组邀请正在中央党校学习的部分市县委书记联合召开“非公有制经济与地区发展”研讨会。会议就非公有制经济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 ,各地区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经验教训进行了充分交流 ,并重点围绕探索新形势下如何促进非公有制…  相似文献   

20.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与地区秩序处于新旧交替之中,复杂性、不确定性与高风险性成为当今国际形势的阶段性主要特征。而发达国家经济困局严重拖累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全球性社会政治抗争风潮迭起加剧各国治理难度,国际战略力量对比新变化催生大国"竞合"博弈,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同步增长恶化国际安全环境,亚太地缘战略格局复杂重组,这是当前国际形势的五大特征。展望2012年,世界经济复苏温和而曲折,"大选年"加剧国际政治经济敏感性,西方与新兴大国"竞合"关系更趋复杂,社会政治风潮可能向思想与意识形态领域扩散,亚太地缘战略格局重组磨合具有不确定性,各种不稳定因素相互交织、影响全球,国际形势动荡不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