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同蒲鲁东、杜林等人的论战中对公平思想进行了阐发,其主要内容为:公平是一个具体、历史的范畴,是特定经济关系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公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只有消灭私有制、实现人类解放才能实现真正的公平。在当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公平观不仅对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表面平等背后所隐藏的各种不公平现象有重要帮助,而且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贺朝霞 《求实》2008,2(5):69-72
和谐社会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社会;是共同富裕的社会.因此,必须努力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着手,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公平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在新时期提出的新战略。毛泽东公平观主要体现在反对两极分化和反对特权等重要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从中得到三点重要启示:实现社会公平,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公平,必须做到依法治国;实现社会公平,必须树立科学的公平观。  相似文献   

4.
建设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社会公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将社会公平放在突出地位,着力促进社会公平.为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正确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强化政府维护社会公平的职责;努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5.
周月华 《新视野》2007,(2):70-71
公平公正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直接反映和影响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首要和根本的问题是教育,教育公平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还是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是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必须通过教育公平的实现,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怎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从而实现教育公平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统一,这是值得全社会共同探讨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6.
李尚益 《理论学刊》2007,(10):53-55
"和谐"这是一个存在久远的人类梦想。"以和为贵"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人格的基本内涵。"和谐社会",不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民族性,而且具有深广的文化多元性与复杂性。如果说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的高度发达"、"社会公平"与"民主政治"等四个方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备逻辑前提,那么,我们同时必须警惕并尽力避免和谐社会建构中的几个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都能得到协调的社会,其核心价值理念是公平.实现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从当前我们国家的实际出发,必须在认识上和实践上始终坚持科学的公平观,以理性精神和科学态度对待公平问题,积极实现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8.
孟立永  唐凯兴 《世纪桥》2012,(1):106-107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标志。当前,我国在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缺失,主要表现在区域差别、城乡差差别、阶层差别、性别和民族差距。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教育公平,必须要消除教育不公平现象,以寻求教育公平的实现,达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弱势群体的保护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好的理论与实践课题.其实质是社会公平问题.公平原则是构建其保护机制的首要原则.这不仅是时代使命的客观要求和弱势群体为实现自身利益的理念诉求,也是实现社会资源在弱势群体中间公平分配必须遵循的制度化理念.  相似文献   

10.
薛安泰 《学习论坛》2006,22(6):70-71
研究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研究社会冲突问题。冲突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而利益则是引发社会冲突的深层原因。冲突分观念冲突和行为冲突、个体冲突和群体冲突。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同时也是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凸现期。要消解冲突,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坚持把发展放在首位;消除不公平社会现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实行依法治国,依法解决各种社会冲突。  相似文献   

11.
公平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它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产生的。它作为一种主观价值评判,是对现存经济关系的反映。因此,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必须从根本上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同时,公平的实现需要发挥社会调剂功能。在当今中国,公平观应该而且必须与我国现实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相适应,它的科学性合理性依赖于制度的建设和法规的完善,我们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和原则去研究分析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12.
社会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就是要实现社会关系和谐,这种社会关系和谐用"和衷共济"表示最有特点、最贴切,社会关系状态达到"和衷共济"的社会一定是和谐社会.要建成真正的和谐社会,必须具有"和衷共济"的社会整合机制,具体说就是要有社会参与机制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共建中来,有社会利益关系协调机制使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凝聚起来,有精神激励机制使广大人民群众振奋起来.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基于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而提出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新目标。社会公平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目标,同时又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本文通过研究社会公平在和谐社会中的核心地位,论证社会公平的重要性;通过探讨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原因,阐述了构建社会公平的系统工程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4.
哈耶克认为"分配公平"只有在以血缘为纽带的"大家庭"或"小社会"中存在;在市场经济中它只是一件"皇帝的新装",而且会导致计划经济的卷土重来,使全权社会成为可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是保障公民自由的唯一平等.哈耶克的法律公平观对于我们防止"分配公平"的陷阱具有很好的警示作用,但其对"权利公平"的忽视,又是我们必须予以纠正的.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新阶段提出的执政目标,要实现这一执政目标,必须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通过健全社会分配机制,使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弱势群体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而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关键在于各级党委、政府以及领导干部必须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这是达茂旗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的过程中给我们提供的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求实》2013,(4)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公平观,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内涵和实质,并且第一次把公平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之上,实现了公平观的彻底革命。他们认为,公平是具体的、历史的、相对的、阶级的,公平的性质和内容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公平具有很大的虚伪性和欺骗性。无产阶级的公平观是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共产主义。认真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理论,对解决目前中国社会存在的公平问题,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利益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和基础条件.实现利益和谐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共同富裕,统筹兼顾和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8.
《湘潮》2007,(7)
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必须维护社会公平,而这项事业的重心和焦点问题在于维护弱势群体的社会公平。本文从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四个方面入手,就如何保障弱势群体的社会公平提出了解决思路和对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努力推动和谐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实现教育公平,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始终不懈的追求目标。基于此,必须深入系统地研究我国目前教育公平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就现阶段维护和实现教育公平的策略进行多方位的探讨,以期促进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20.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而教育公平正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和起点,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教育公平直接反映和影响着社会公平.因此,促进教育公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