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鸡鸭鹅、马牛羊,家畜增重牛最上。 玉米秸、满山扬,黄牛吃了快速长。 粗料多、秸为主,过腹肥田增收入。育肥牛、是富项,有识之士要先闯。……” 这是一首《养牛歌》,曾在我省前郭县被广为传唱,它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内容不仅包含了养牛知识的精髓,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首《养牛歌》的作者就是被群众誉为“松原养牛第一人”的乌兰傲都乡党委书记殷强。他从1995年任乌兰傲都乡党委书记以来,就把饲养黄牛作为群众致富的一个好门路,带领乡亲们大搞黄牛开发,几年来,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成为大家公认的黄牛专家…  相似文献   

2.
2001年,56岁的王芊当选为都兰县东山根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他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带领父老乡亲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科技兴村加快发展从1978年开始,东山根村人就有向毗邻的都兰县城销售鲜奶、酸奶的经商历史,但当时土种黄牛产奶量低,奶品质量差,一直未形成规模。王芊凭着多年积累的经验,捕捉到了畜产品价格一直上扬的商机,对奶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辉南县的张殿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他有3个儿子,1个女儿。过去、他也挺满足“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的温饱生活可随着儿女们逐渐长大,单靠集体分给均承包田来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前几年、他家盖房子欠债几千元后来大儿子结婚又给他留下了五六千元债。请听张殿英说说他是如何脱贫致富的: 我所在的村叫永庆村,人多地少,我家仅分到 0.2公顷的旱田和 0. 14公顷的水田,如果单靠种这点地,猴年马月也甭想还上这近万元的债务,被逼无奈,我才开始琢磨着来钱的道道。要说干大买卖,咱没那资金,再说风险…  相似文献   

4.
"参加村里的黄牛产业联合组,我学到了许多养殖技术,市里的兽医经常来指导,我们也可以随时打电话咨询,还有贴息贷款。"文山市开化镇干河村黄牛产业联合户姜兴发站在自家的牛厩前欣喜地告诉记者他加入黄牛产业联合组  相似文献   

5.
凡人彩照     
《正气》2001,(1)
张满元:富裕村中“穷”支书  碱滩坪村在兴县甚至在贺家会乡都算不上大村,然而该村党支部书记张满元勤政廉洁、兴村为民的事却在兴县广为流传。  57岁的张满元,从 1976年入党后,一直担任碱滩坪村党支书记。从上任的第一天起,他就给自己立下了一条规矩:不贪吃、不多占。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多年来,来客下乡,他从没有吃过一顿陪客饭,抽过集体的一包烟;到城里出差,常常是步行 20多里,尽量找便车,万不得已才坐班车;就是到乡政府开会,他也没有用公款上过一次饭店。 1996年,儿媳不幸去世,不久后儿子也因打井挫伤…  相似文献   

6.
在鹤壁市山城区提起故县村,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个昔日出了名的穷村、乱村、落后村,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竟然一跃成为全市闻名的富裕村。当问及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时,村里的村民会自豪地告诉你:他们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故县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唐巨林。  相似文献   

7.
老干部杨驹,1949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曾担任过韶山区委书记、省农业厅处长等职。1974年因患骨癌,左腿做了高位截肢手术,但他身残志坚,立志为党奉献余热。1997年春节刚过,杨驹主动找汨罗市委、市政府领导请求到全市最贫困的三江乡湘平村去搞扶贫工作。湘平村地处汨罗、平江、岳阳交界处,位置偏僻,交通闭塞,因种种原因,这个村十分贫困。在市领导批准了他的请求后,第二天,他就到了三江乡政府,在一名乡干部的陪同下,拄着拐杖步行10公里的弯曲山路来到湘平村。这里的情景使他惊呆了:群众穿的是破烂的衣裳,住的是灰…  相似文献   

8.
李胜勇 《当代贵州》2007,(15):51-52
“身残志坚,乐观向上。”这是社会对众多残疾人的鼓励和期望。杨光群正是这样。他修路,改变了村里的交通状况;他助人,用最真实的行动体现最朴实的精神。这个村出了这样一个残疾人,是有福的。  相似文献   

9.
正牛红奎今年5 0岁,是新河县后沙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乡亲们亲切地喊他"老牛"。他不仅姓牛还有一股子牛脾气,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0多年来,带领后沙村由一个上访告状多、经济基础差、群众意见大的"后进村"转变为经济发展快、村风和谐、村貌整洁的"先进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门头沟区雁翅镇田庄村党支部深耕红色资源、建设红色教育阵地、推动生态旅游发展,走出了一条红色文化兴村、绿色生态富村的乡村振兴新路径。走进位于京西山区的田庄村,村口“京西山区中共第一党支部”雕塑与静美如画的村庄和谐相融。一座座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坐落在群山之下,街巷中传来高亢激昂、曲调婉转的山梆子戏唱腔,为这个深山里的小村庄增添了一抹韵味。十几年前的田庄村,虽然依山傍水、景色优美,但由于缺乏支柱性产业,是出了名的低收入村。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村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依托红色资源与绿水青山,逐步探索出红色文化兴村、绿色生态富村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昔日的落后村已然蝶变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相似文献   

11.
凡到过旬邑县第界乡郭家掌村的人,都知道以前这个村是出了名的“烂村”,如今,这个开门便是山,抬脚便是坎,抬头只见一线天的仅460口人的山区小村,路通、电通、电话通,家家安上了自来水,户户看上了大彩电,人民群众过得殷实了,村集体经济发展了。每当谈起这些,村民都说:“主要是我们有一个廉洁勤政的好支书。”治穷先治根处于山区的郭家掌村,一直很穷,刘彦荣认为穷的主要原因是村民文化素质低。他想,要改变村上的贫穷面貌,首先必须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因此,1983年他一上任,就抓起了教育娃娃的事。郭家掌村有一所小学。刘彦荣上任后来到学校看学…  相似文献   

12.
富裕村里的“穷”支书潘满庆在左云县,距我省首富村上张家坟村不远,有一个下张家坟村。这个村比较富裕,1994年人均收入2.2万元,集体在银行存款1093万元。然而这个富裕村的带头人、村党支部书记吴兴有却是"小气"得有名。有人说他犟得不通人情,有人说他是...  相似文献   

13.
《廉政瞭望》2012,(3):60-61
白彦民说“自己是个好官”,但在乡镇领导心中他是个不按规矩办事的村千部.在不少村民和媒体眼里,白彦民则是个倔强但偏执的小村长。他曾轰轰烈烈地给村里修路,欠下几十万的债务,走投无路,跪在郑州街头写血书,向路人讨借钱款以继续为村里修路,就此叫响了他这个全国最牛的“乞讨”村长。  相似文献   

14.
韩耀旗 《新长征》2006,(3):36-39
一、划时代的变革:“大帮哄”——“大包干”——“大协作’ 2003年6月6日,在双辽市卧虎乡卧虎村小学的校园里,人头攒动,使空旷的操场变得狭窄了。500多名村民在这里民主选举村委会主任,他们显得格外激动和紧张。  相似文献   

15.
每年承包土地100亩以上,外带养牛一二十头,农六师新湖试验站五队职工陈治存是一位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人们亲切地称他为“顶级”牛倌。 陈治存从小就对牛有厚爱,孩提时代便时常背着父母跑到连队的马号帮助饲养员伺弄牛犊。为此,没少挨父母的责骂。长大之后,他更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1985年,他就成为连队有史以来第一家养牛户。尽管只有两头黄牛,从那时起的近20年间,陈治存的牛栏里从未断过牛。2003年,他的牛群已扩大到28头,成为新湖试验站首屈一指的养牛大户。拥有近10万元牛资产的陈治存并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商人见利可忘食。而银川市郊区良田乡盈南村党支部书记张平却相反,他放弃了年净收入20多万元的产业,去当起了一名村党支部书记。有人不理解,有人说他傻,有人问他图个啥?“我是一个有十几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我一个人富了不算富,让盈南村的父老乡亲都过上好日子,是我心中的梦想。”这就是他的回答:这些年,为了圆这个梦,张平付出了很多常人无法付出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据史料记载 ,舜在洪洞的历山下躬耕时 ,犁仗上拴有一个簸箕。有人问其由 ,他答道 :“牛走得慢 ,需要鞭策。但牛拉犁已经很辛苦 ,再鞭打于心不忍。敲敲簸箕 ,黄牛认为打黑牛 ,黑牛以为打黄牛 ,两个牛就都走快了。”舜的仁慈之心 ,由此足可见一斑。时隔几千年 ,舜有传人在。他的那种“美德”和“高招” ,时下正自觉不自觉地被继承 ,被光大着。君请看 ,人民的“牛”———党员、干部中 ,不肯出力的“懒牛”有 ,干面子活儿的“滑牛”有 ,偷吃草料的“馋牛”有 ,不干正事儿的“刁牛”有。然而 ,有些“操犁手”———管“牛”的头儿 ,是咋鞭策的呢…  相似文献   

18.
双辽市郑家屯街工农村曾是“市领导不放心、街道领导操心、村干部不顺心、老百姓不安心”的乱村。然而在短短的两年间,街道党工委靠选准一个带头人、建强一个村党支部,使党支部在为村民办实事的工作中,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与支持,实现了由“乱”到“治”,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23万元,村级固定资产近一千万元,成为全市的富裕村。  相似文献   

19.
徐晓 《新湘评论》2002,(4):22-22
老干部杨驹,1949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曾担任过韶山区委书记、省农业厅处长等职。1974年因患骨癌,左腿做了高位截肢手术,但他身残志坚,立志为党奉献余热。1997年春节刚过,杨驹主动找汨罗市委、市政府领导请求到全市最贫困的三江乡湘平村去搞扶贫工作。湘平村地处汨罗、平江、岳阳交界处,位置偏僻,交通闭塞,因种种原因,这个村十分贫困。在市领导批准了他的请求后,第二天,他就到了三江乡政府,在一名乡干部的陪同下,拄着拐杖步行10公里的弯曲山路来到湘平村。这里的情  相似文献   

20.
应铭 《世纪风采》2008,(7):40-42
毛泽东曾说过:“李克农是中国的大特务,只不过是共产党的特务。”这是对被誉为“特务王”的李克农的最好评价。李克农是中共情报和特务机关的首脑,他为党的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我党长期以来战斗在隐蔽战线上的英雄人物。国民党也有一个大特务,这个人就是毛人凤。李克农与毛人凤曾有过一次斗智斗勇的较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