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自2008年民政部推动"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以来,江西省各地结合社区实际,通过整合各类防灾减灾资源,开展一系列防灾减灾活动,扎实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同时,江西省以社区防灾减灾项目为有利契机,积极加强与民政部的项目对接,加强与国际性公益组织的交流合作,逐步建立科学化、项目化社区综合减灾体系。目前,江西省成功创建了188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235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山东省开始创建综合减灾示范县的试点工作,并于四年后命名了首批12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县(市、区)。从试点情况来看,基层的防灾减灾救灾制度得到完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得到提升,物资保障水平得到提高,人才队伍建设得到规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提升基层减灾能力是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开展综合减灾创建活动是全省减灾工作的重要抓手。山东各地按照"关口前移、标本兼治"的工作思路,以健全应急救援体系、夯实防灾减灾基础、提升社区综合减灾能力为核心,立足基层,深入开展全国和全省综合减灾示范创建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理合务镇林寨社区、临邑镇国寨社区分别被民政部、山东省民政厅命名为2014年度"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山东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近年来,临邑县通过健全完善社区防灾减灾制度、加大投入配备防灾减灾设施、建立社区救灾抢险应急队伍等措施不断提升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同时,临邑县还通过定期向社区居民  相似文献   

4.
《中国减灾》2012,(21):28
近年来,安徽省芜湖市紧紧围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将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与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相结合,通过健全机制、完善预案、组织演练、开展培训,有力地推动了城乡社区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城乡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城乡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5.
资讯     
《中国减灾》2015,(7):61
<正>江苏镇江:举办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培训班3月6日,江苏省镇江市减灾委员会办公室、镇江市民政局举办了一期"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培训班,旨在做好"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增强城乡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能力。  相似文献   

6.
<正>陕西省西安市民政局精心谋划全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通过打造创建工作标准化示范样板,落实创建经费,发动群众参与,开展特色防灾减灾演练和宣传等,充分调动了社区参与创建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了全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水平。  相似文献   

7.
《中国减灾》2011,(21):63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社区防灾减灾面临的环境更为复杂,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任务艰巨而紧迫。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明确要求在全国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2007年9月,民政部制定并印发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在社区减灾机制、应急预案、减灾基础设施、减灾宣传教育和居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南平市近年来紧紧围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推动城乡社区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从2008年开始,在所辖10个县(市、区)的23个社区开展创建活动。截至目前,13个社区被国家减灾委员会、民政部命名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有力提升了城乡社区防灾减灾能力,提高了城乡居民防灾减灾意识。一、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各级领导重视。各地都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末有考评。南平市民政局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纳入民政系统全年绩效管理考评指标体系,充分  相似文献   

9.
《中国减灾》2013,(13):30
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民政局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在社区建设方面的职能优势,以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为抓手,积极推进城乡社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建立了"政府领导、民政牵头、社区创建、群众参与、社会支持"的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工作机制,提高社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全市各级累计投入资金500余万元,用于宣传、培训、演练和设施建设等方面。目前,淮安市共有13个社区被授予"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19个社区被授予"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  相似文献   

10.
正社区减灾能力是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性能力。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是提升社区减灾能力的重要抓手。本文作者结合工作实践,以"五个有"概括提出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方法和要求。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防灾减灾救灾的前沿阵地。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和"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方针的  相似文献   

11.
<正>山东省滨州市彩虹湖社区作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在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方面颇有成效,青少年科普体验中心等一系列服务平台的开放,为防灾减灾知识技能的普及和其他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民政局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在社区建设方面的职能优势,以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为抓手,积极推进城乡社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建立了"政府领导、民政牵头、社区创建、群众参与、社会支持"的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工作机制,提高社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全市各级累计投入资金500余万元,用于宣传、培训、演练和设施建设等方面.目前,淮安市共有13个社区被授予"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19个社区被授予"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  相似文献   

13.
<正>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气候的影响,陕西省宝鸡市面临严峻的灾害风险。为了筑牢织密百姓的民生之网,宝鸡市将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作为创新社区治理、构建和谐幸福宝鸡的民心工程,通过不懈努力,探索出了"党建引领主题化、社区减灾标准化、隐患管理网格化、志愿服务常态化"的创建模式,有效地降低了社区的灾害风险,增强了居民防灾减灾意识与技能,走出了具有宝鸡特色的社区减灾治理之路。  相似文献   

14.
<正>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气候异常的大背景下,"十三五"时期,山东省防灾减灾形势依然严峻。随着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新要求的提出和防灾减灾科学技术的不断改进,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面临新挑战。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无疑是"十三五"时期综合防灾减灾战略建设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减灾》2012,(10):8-11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显著增加,灾害风险不断增加,减灾救灾工作繁重、任务艰巨。面对日益严峻的灾害形势,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把防灾减灾作为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近年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以提升城乡基层社区的综合减灾能力建设为重点,组织开展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推动“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的规范化、标准化。  相似文献   

16.
正"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五年间,全省共投入受灾群众救助资金25.36亿元,恢复重建灾损房屋10余万户,建设标准化救灾物资储备库4个和减灾工程社区2200个,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550个,培训灾害信息员1万多人。这五年,是黑龙江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突飞猛进的五年,也是黑龙江防灾减灾救灾人奋发有为的五年。回顾"十二五"回顾"十二五",黑龙江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周密部署下,规划为先,完善法制,提高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强化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筑牢了基础,有效提升了全省的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规划引领发展。"十二五"伊始,黑龙江省减灾委员会即牵头编制了防灾减灾五年规划,省政府将其作为13个子规划之一印发实施,为全省减灾救灾事业确立了清晰的发展路径。该规划方向明确,目标具体,是过去五年引领全  相似文献   

17.
正"十二五"期间,为贯彻落实《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和《四川省"十二五"防灾减灾规划》的要求,夯实基层防灾减灾基础,提升公众识灾避险与自救互救能力,四川省以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为抓手,全力完善防灾减灾基础建设,全面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四川省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中国扶贫基金会积极投身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开展了一系列特色公益项目,通过打造社区第一救援人模式、倡导"向灾害SAY NO"大型公益活动、开展灾区援助型项目等,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提升社区综合防灾减灾水平。中国扶贫基金会成立于1989年,是中国扶贫公益领域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公益组织之一,它致力于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生计扶贫、救灾扶贫四大业务领域,并建立起了完整、系统、科学的项目管理制度。近年来,中国扶贫基金  相似文献   

19.
正建设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是做好基层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江苏省镇江市大力推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不仅有效提高了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更全面提升了全市城乡社区的综合减灾能力。为了对已获得"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的单位实现长效管理,巩固创建成果,镇江市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成立了社会力  相似文献   

20.
正全面提升社区防灾减灾能力是社区综合减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各地纷纷实践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作模式。在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工作中,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社区通过系列举措扎实推进"五个一"工作模式,在提升防灾减灾意识、提高综合减灾队伍能力和推进可持续工作机制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