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电子政府需回应的几个现实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传 《行政论坛》2008,(6):25-27
通过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的差异性比较可知,电子政府是电子政务发展的目标和结果。当前制约电子政务发展的瓶颈因素主要有:思想认识误区,电子政务发展不平衡和数字鸿沟呈加大趋势。实现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有机对接的对策是:加强电子政务运行所需各项指标建设,加大力度解决数字鸿沟问题和加强公务员能力培训等。  相似文献   

2.
创建服务型政府是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介绍了物联网的内涵及电子政务的创新,讨论了物联网、电子政务与服务型政府在交互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提出物联网及电子政务对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行政组织、管理方式和执政效率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我国电子政务正处在快速发展当中,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电子政务发展不平衡、跨部门协同办公存在障碍、数字鸿沟依然存在、电子政务缺乏统一标准等。应采取相应对策强化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使其更好地发挥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电子政务与政府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政务是继电子商务之后信息技术应用的另一个热点。以电子政务为手段建立一个高效率、低成本,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的全新政府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一个话题。一方面电子政务的发展将导致政府管理体制的巨大变革,另一方面政府管理体制的创新又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关键,这就是电子政务与政府制度创新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5.
国内电子政务研究的快速发展,对电子政务学科的总结和反思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研究议题三个方面对我国电子政务研究的现状的总结和反思,电子政务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一是构建属于电子政务学科本身的理论;二是积极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改变目前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的问题;三是为电子政务研究开辟出新的领域,诸如云计算和电子政务,个性化服务和推送式服务,社会媒体和电子政务,电子政务扩散等研究议题.  相似文献   

6.
电子政务与服务型政府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处在政府深化改革与不断创新的动态过程中,因此,发展电子政务要同服务型政府建设紧密结合。电子政务引领政府服务创新,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先进工具。构建基于电子政务的服务型政府的对策包括: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电子化政府服务层级结构;建立“一站式”服务;构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把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变成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等。  相似文献   

7.
电子政务法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电子政务认识上急需共识,社会对电子政府的服务需求、信息的安全与公开问题等为电子政务立法从多方面提出了迫切要求。电子政务立法需要人们加强理论、思想、认识上的准备,以及根据立法的规律与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电子政务立法的步骤。  相似文献   

8.
优化我国的电子政务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立足于我国现有的信息环境和制度环境,根据我国现阶段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任务,结合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如何进一步优化我国电子政务的运行机制,建立适应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管理模式,以推动我国电子政务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电子政务立法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子政务的高速发展必须以立法为基本保障。法律保障的相对滞后,使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受到了制约。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积极构建并完善我国电子政务法律体系,基本思路就是加快制定电子政务基本法的进度;加强电子政务的整体立法;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相结合,进一步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的立法;健全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以促进电子政务立法的合理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10.
制度创新促进电子政务发展具有两种选择:强制性逻辑和诱致性逻辑.发挥强制性逻辑作用意味着权力资源向电子政务领域集中式介入.利用制度的刚性功能,形成以中央政府为主导的电子政务硬性发展的制度范式,将产生排斥效应,可以缓解或消除电子政务发展的被动局面.施展诱致性逻辑功能预示着政府权力资源向电子政务领域的分散式介入.利用制度的弹性功能,形成以地方政府为核心的电子政务柔性发展的制度范式,将产生自发效应,从而调动地方政府自觉地推行电子政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我国国情出发,制度创新促进电子政务发展应采用二元模式:对于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区域,应建立以诱致性逻辑为主、强制性逻辑为辅的制度创新模式来加快其电子政务发展进程;而对于经济欠发达、社会文明程度较低的区域,应建立以强制性逻辑为主、诱致性逻辑为辅的制度创新模式来提高其电子政务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宋军 《理论探索》2003,(3):66-67
近年来 ,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概括起来主要有 :观念层面的问题、体制层面的问题、公务员素质问题和政策层面的问题。对此 ,我们的解决思路为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走出认识误区 ;加大行政改革 ,创新政府管理 ;尽快制定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整体规划和相关标准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等。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3,(1)
印度电子政务系统自2006年发布国家电子政务计划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通过对印度当下的电子政府系统法规完善程度、管理体制、基础设施、服务与应用等方面与中国进行比较发现:印度的电子政务水平已发展至一定高度,其政府对电子政务的重视程度,对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都值得中国政府学习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民族自治地方电子政务发展较快,但缺少科学的评价体系。现有的评价体系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定性指标较多,不能均衡处理技术和政务二者关系;二是民族自治地方电子政务自身的特点在评价体系中没有充分体现出来。民族自治地方电子政务评价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充分借鉴先进经验、符合中国国情和符合民族自治地方的特情。通过将政务与技术有机结合,同时充分考虑民族、宗教事务的特点,以现有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为背景,有针对性地建立了一套专门的电子政务评价体系并进行民族自治地方的相关实证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电子政务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政府再造的过程,而政务流程再造是电子政务的关键,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影响电子政务流程再造存在五大因素,我国电子政务流程再造必须进行管理理念再造,工作流程的优化与再造,组织结构的优化与再造,提高公务员和公众的信息素质与技能,流程再造应当依法进行,建立完备的绩效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5.
针对政府职能中应用传统电子政务平台在处理海量数据信息时存在性能瓶颈问题,利用云计算技术及服务型政府制度的融合,设计了"电子政务云"服务机制,探讨了职能转变与云服务的技术机制和服务形式,理清了政府职能与云政府、政府云和电子政务等相关概念;论证了电子政务云中心的建设模式是符合民主政治诉求、实现无缝隙政府的一种组织形式;并设想构建符合未来信息社会要求的广州电子政务云模式。  相似文献   

16.
电子政务建设中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宝军 《行政论坛》2003,2(2):29-31
目前,中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正处于大力发展时期,其建设过程广涉国家、政府机构、企业、社会公众和公务员等诸多 方面。电子政务是一个多方的利益共同体,研究其受益者的角色定位问题,对于我国快速、健康地发展电子政务具有积极 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20,(4)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政府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不断进步,对我国的传统公共管理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针对我国电子政务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提出推进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良好社会秩序协调运行的制度体系,电子政务的建设将大大推动民族地区政务的运行速度。目前我国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电子政务建设落后的问题,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公众素质的低水平化、电子政务基础设施的落后化以及政府和开发商之间的矛盾等都延缓了这一建设进程。因此,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和培育信息化人力资本,是改善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发展落后状况、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和谐发展的有效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9.
山西省电子政务的发展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目前 ,影响山西省电子政务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观念层面和体制层面的问题。只有解放思想 ,加大体制改革力度 ,成立省电子政务建设领导班子 ,才能以电子政务的发展推进我省政府管理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迅速,电子政务已成为提升公共服务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和引擎。全国36座典型城市电子政务实践证明,我国电子政务已经取得的成绩在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升级、移动政务服务平台发展迅速、政务服务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等三个方面比较突出。与此同时,也存在政务服务软硬件供给水平有差距、社会公众深度参与不足、电子政务向智慧政务转型面临挑战等方面的问题。应通过以下三个策略优化电子政务发展,从而持续提升我国政务服务水平:统筹推进,打造一体化智慧政务发展新格局;优化管理,持续提升政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完善服务,提升公众参与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