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永超 《前沿》2012,(6):192-193
为促进我省来华留学生事业的发展,提升我省留学生教育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争取更多生源到我省学习,我们观察河北省来华留学教育的情况,比较河北省与北京辽宁黑龙江来华留学教育情况,得出我省来华留学教育所处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一些促进我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建议。通过河北与北京辽宁黑龙江来华留学教育的对比,认为"十二五"期间河北省来华留学教育应在思想意识、队伍建设、留学项目、留学环境和硬件设施五个方面着力改善。  相似文献   

2.
2002年是“9·11”事件后国际形势急速变化的一年,也是我国周边国际环境继续好转的一年,是自建国以来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最好的时期之一。我国政府坚持睦邻友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与周边国家双边和多边友好关系迅速发展;我国加强了与本地区的区域性经济和政治安全合作,把同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推进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尽管我国周边的个别地区有恐怖主义组织在肆虐,一些地区出现了紧张局势,区域性经济合作进展仍有限,但总的来说,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是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不断发展,利益融合日益加深。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睦邻友好,建设和谐周边,面临重要机遇。  相似文献   

4.
中国在周边关系上提出的“睦邻、安邻、富邻”的政策,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国际法的运用、创新和发展。在“三邻”政策的指导下,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呈现良性发展趋势,中国外交也取得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地缘政治效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与东盟达成区域性自由贸易安排,对东亚的经济合作进程乃至亚太地缘政治格局的变迁,正在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应与亚太周边国家和睦相处,和平发展的战略才能实现.依据中国目前所处地缘政治情势,我国应推行全方位睦邻、富邻、安邻外交,逐步巩固和扩大一个稳定繁荣的周边战略依托带.东南亚地区是我国应当重点经营的地区,与东盟关系的进展直接影响中国和平发展的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6.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5月17日至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应邀对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马来西亚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这是为进一步拓展我与周边国家关系、落实“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而采取的一次重大外交行动,旨在进一步深化我与新(新加坡)、马等东盟国家的睦邻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的周边外交战略及其实践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周边外交战略,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国内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需要而提出的.它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睦邻友好原则为核心,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全方位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它的实施在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周边关系,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了亚太地区的稳定和繁荣,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并且为当前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及推行的"和平崛起"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叶海林 《半月谈》2020,(3):86-87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这是对新时期中国周边外交指导思想的高度概括。两年多的实践证明,这一外交方针对于引领中国周边外交工作、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扩展国家利益和发展空间,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家和地区逐步放宽来华留学生就业政策。伴随着就业环境的优化和提升,来华留学生就业能力问题引起了各大高校的重视。文章以中南大学为例,通过阐述来华留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必要性,提出就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探索新时期来华留学生能力提升路径,有效推动来华留学招生、培养、管理与就业全过程一体化教育模式建设。  相似文献   

10.
留学政策与青年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学政策助推了留学人才的培养,推动了我国留学事业的发展。本文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留学政策的演进和留学生现象变迁,分析了留学生的总量、结构等群体性特征,发现低龄化、大众化、回国潮成为当前留学的趋势,进而从青年创业、青年教育、青年文化等方面解读留学对青年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郭渊  王静 《长白学刊》2005,(1):94-98
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沉积淀,深刻地影响着明代对周边国家的外交行为,主要体现在重邻倚邻,亲仁善邻;强基固本,以德服邻;避战慎战,宁边安邻;礼义为先,厚往薄来;恩威并重,怀柔羁縻.郑和下西洋所体现的睦邻政策,是今天中国政府所推行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政策的重要源泉和理论基础之一,对思考我国未来的周边安全战略不乏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留学工作是国务院责成教育部归口管理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职能,留学回国工作则是留学工作中的核心内容。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应当加强研究并不断完善我国留学回国工作的方针政策,从而推动和促进我国出国留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始终坚持“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周边外交方针,与周边国家共存共荣,互惠互赢。因此,立足东亚,积极推进新东亚区域主义,真正实现中国的和平发展,成为中国外交的首要选择。随着东亚合作的深化,东亚经济圈已然形成,新东亚区域主义已成为东亚各国共识。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科教兴国战略持续推进,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取得的骄人成果令世界瞩目。地处祖国南疆,占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桥头堡”位置的广西,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与东盟国家关系日益密切,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来自东盟国家及其它国家的留学生。根据教育部2004年的统计,全年共有来自178个国家的110844名各类来华留学人员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台湾省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学习。来华留学生数量创历史新高,比2003年增加了42.63%,是近10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近年来到广西各高校的外国留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其中绝大多数是来自东盟各国学习汉语的留学生。至今年9月份,广西大学共有留学生198人,其中来自东盟各国的就有115人;广西民族学院的在校留学生人数达214人,其中来自东盟国家的就有185人。到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医科大学等高校留学的东盟国家学生也不少。在来桂的留学生中,不少学生的父母双方或一方是华人。过去,他们为了生活,为了子女,艰难地在异国他乡打拼,但其内心都跳动着思乡的音符,驿动着中华文化的情结,渴望着祖籍国的强大,期盼着所在国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不断发展。为了使子女学习纯正的汉语以利于...  相似文献   

15.
朴美玉 《人民论坛》2012,(23):236-238
来华留学教育是国际交流的组成部分,留学生和各种身份的中国人都是语言环境建设的参与者,他们选择的交流方式是在各种教育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从来华留学教育的实践视角看,中国的国际语言环境始终具有本国语言与文化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6.
<正> 卡蒂埃先生五十年代末曾在中国北京大学留学。其后又以交流学者或旅游者身份多次来华。1985年曾访问过湖北的武汉及江汉平原地区。卡蒂埃先生目前主要从事中国人口与农业发展关系问题的研究。他背弃大多数西方学者研究中国人口与农业发展问题把中国沿海省区作为重点或代表的传统作法,而从中国内陆广大地区(其中又以湖北、陕西两省为重点)数百年间人口的增长与变迁中探寻中国人口与农业发展关系的规律。卡蒂埃先生此次来湖北访问,目的是就我国、特别是湖北省的人口增长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和海外科技专家来华工作进出境物品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了鼓励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和海外科技专家来华工作,推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和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18.
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是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重点,在这方面目前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必须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19.
记者从中国教育部获悉,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以下简称CSC)负责受理外国人申请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学习及学生来华后的管理事务:受理外国教育机构、民间友好团体派遣学生自费来华学习的申请;受理个人自费来华学习的申请。CSC与中国接受外国来华留学生的400多所高等学校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能够提供良好的咨询和优质的服务。申请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学习一、 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及申请途径1、 外国留学生奖学金此项奖学金系根据中国政府与有关国家的政府,以及中国教育部与有关国家的教育机构签…  相似文献   

20.
正《"一带一路"总抓手——中国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战略研究》黄志勇等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定价:60.00元这是一本"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有关中国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战略研究方面的专门研究文集,对中国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为我国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的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