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冼夫人是历经梁、陈、隋三朝而矢志不渝地勠力扶皇舆的岭南地方领袖,其史传叙事可溯回至唐臣魏徵主持纂修的《隋书·谯国夫人传》。明清时期是粤西南地域社会从文化认同上被真正整合进中国的重要历史阈限时段,而“冼夫人”作为一个沟通国家、精英与民众对话的文化象征符号,在彼时地方精英集体参与“修订”其回忆形象的文化实践中,具象化了王朝礼制与地方风俗之交互模塑过程。在这个以“礼”化“俗”、借“礼”阐“俗”的过程中,冼夫人渐次挣脱其在传统士大夫眼中的“蛮妃”刻板印象,儒化雅化为契合精英审美趣味与价值评判标准的“女师”,至道光戊申年粤西状元林召棠为儋州宁济庙作碑记之际,已是被置回地方感觉结构的“吾高州冼氏女”。  相似文献   

2.
海南冼庙     
冼夫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深得海南民心的政治家。她一生历经梁、陈、隋三朝,所进行的军事、政治活动遍及南越十几州。然而,冼夫人在正史上却只是有姓无名。但1400多年来,从民间到朝廷,冼夫人备受称颂,被称为冼太夫人、岭南圣母、护国夫人、石龙郡太夫人、宋康郡夫人、谯国夫人、诚敬夫人、锦伞夫人。冼夫人的历史功绩和思想文化对海南、岭南,对国内乃至东南亚各国产生了很大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称赞冼夫人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2002年2月20日,江泽民主席视察高州冼庙时,盛赞冼夫人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团结的精神,称冼夫人…  相似文献   

3.
潘迎 《传承》2011,(6):66-67
南京"白局"是南京当地民间的方言说唱,具有600多年历史的曲艺。它对于南京历史文化及地方民俗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探究南京白局的发展历程,对其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进行了探讨,分析致使其濒临灭亡的原因,期望能为南京白局的保护和继承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4.
南京"白局"是南京当地民间的方言说唱,具有600多年历史的曲艺.它对于南京历史文化及地方民俗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探究南京白局的发展历程,对其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进行了探讨,分析致使其濒临灭亡的原因,期望能为南京白局的保护和继承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5.
连波杰 《传承》2011,(30):70-71
民俗体育是不同地域民众的休闲方式之一,反应了民众的历史文化及精神面貌,其有效传承对提高民众精神文明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民俗体育的传承往往需要民间在地化的保护及政府的支持。普宁英歌舞在普宁受到了当地民众的喜爱,政府也加大力度进行支持,使英歌舞得于传承。  相似文献   

6.
民俗文化开发价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静如 《前沿》2010,(24):163-165
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是一种基础文化、最底层次的文化,因此对于民族发展及其个人成长产生深远影响。文章在分析民俗文化特点的基础上,从教化民众、增强社会凝聚力、丰富人们文化生活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民俗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并从加强民俗文化研究、加快民俗博物馆建设、重点培养年轻型民俗文化人才等三方面提出措施,以推动民俗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海南军坡节     
《新东方》2014,(3):F0003-F0003
<正>军坡节,又称闹军坡,是长期以来广泛流行于海南各地崇拜祭祀冼夫人的民间信仰仪式和民间节庆活动,当地人民以此缅怀冼夫人对海南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冼夫人生活在我国南北朝的齐、梁以及隋朝三代期间,是梁朝罗州刺史冯融之子冯宝之妻。她在岭南地区建立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功勋伟绩,获得了当地百姓的普遍欢迎,也得到了中央政权的认可,历代朝廷均有褒封。周恩来曾称颂其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海南人民对冼夫  相似文献   

8.
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乡村民众价值塑造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肩负民族复兴与时代进步的人民政党,从其成立伊始就十分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历经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在历史演进中把握乡村现实所需,在契合时代脉搏中深化了乡村文化治理,既提高了乡村文化的发展水平,又改善了乡村社会的精神风貌,更培育了乡村...  相似文献   

9.
民俗指民众的风俗习惯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民俗是从世代相传的经验中发展起来的 ,民法的源头在于民俗。民俗直接影响着民法的产生与发展、内容与形式 ,是民法的精神依归。民法取代民俗 ,其根本动因归属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此外 ,民法的产生还受到民族矛盾、文化矛盾等多种综合矛盾的作用 ,是民俗无力驾驭、控制调节社会矛盾的结果。对利益冲突的调和 ,民法比民俗更具确定性和可操作性。民俗是一种历史的文化积淀 ,它产生于遥远的古代 ,绵延于现代文明社会 ,今天 ,它仍不失为研究民法时不可忽视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从这独特的视角可以揭示民法的起源、本意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李欢  陈峥 《长白学刊》2021,(2):148-156
优秀传统典章制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富的"天人合一"理念,深深打上了"大一统"观念的烙印,始终贯穿着"礼乐教化"的精神追求。对中华优秀传统典章制度所蕴涵的智慧进行总结并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为新时代治国理政安邦提供历史借鉴,为地方经济繁荣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理念参考,为当前涵育人格修养提供文化底蕴。优秀传统典章制度对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具有弥足珍贵的借鉴价值,既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强大社会与组织基础,培植了涵养文化自信的深厚制度沃土,也是构建新时代德治方略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1.
惠国夫 《前沿》2014,(21):237-238
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许多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用于高校德育工作。在传统乡土社会的历史上,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一直承担着知识启蒙和道德教化的责任。重新发掘和认识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的德育价值,在高校德育工作中运用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资源,非常有利于高校德育教育的实施和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相似文献   

12.
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讨论,不能从想象中的国家概念出发进行一系列理论的推演,而首先应当进入国家与民间社会碰撞的具体场域中去真正地理解“国家”。事实上,在乡土社会中,国家权力并非是一个完整的概念,而是弥散在乡村文化之中。一方面,乡村社会的文化规则建构了权力运行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国家权力在实践状态中又不断地从地方文化规则中寻求价值援引和意义象征。而这种权力实践又因为权力客体的能动作用而进一步凸显出地方文化和国家权力运行之间互动、交融的复杂格局。也正是对国家和民间社会本体论的重新认识,为我们理解民族国家在现实乡村社会中的真实存在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3.
吕青  ;宋亚萍 《求索》2014,(11):175-179
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民众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所形成的价值观、认知方式、行为模式以及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在文化中的集中表现,其生成发展过程可以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于民族文化传统与习俗的造就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是当代人弘扬、传承文化传统的优良资源。基于文化生态的研究视角来探析陕北民间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的陕北说书的文化特色与价值,可以揭示其文化上的"习俗意义"和"内在价值",明晰其当代生存价值,有效促进传统民间艺术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吴端 《青年探索》2013,(2):79-86
中国的制度社会与民间社会的两重世界提供了培育公共幸福这一社会正义思想的土壤。儒学的民众化加速了作为古代知识分子“士”、近代的知识分子、近现代的“青年”的形成,标志着在中国历史上人的发展中的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的进程,以及人对社会正义和公共幸福的自觉地提高与飞跃。从古代和中世的“士”到近代青年现象的出现,应该是一个历史的延续和传承,是社会公共性在多元时间中的扩展和推进。因此,理解儒学民众化的发展,是认识青年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不仅需要批判和解构,更需要一种诠释与重建,需要超越时代与传统进行对话和创新,从历史意义中发现我们今天存在的意义,只有全面深入地探讨,才能把传统的资源充分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在"写文化"的视角下可以看到,近些年来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地方文化出现了不少"复振"的案例,从现实的历史、流动的区域、再现的遗失、真实的传说等四个方面对"文化抒写"进行叙事,这些源于当地人的主动性与文化自觉,实质上隐含着文化重构或创新,效果上可能更有利于文化多样性的传承与保护,也有利于新的文化表达范式的产生,深化人们对文化复杂性的认知。  相似文献   

16.
《新东方》2014,(1)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考察和访谈,发现海南在传统节庆祭祀、渔民生产生活和传统舞蹈中有丰富而独特的海洋民俗体育文化遗产;海南海洋民俗体育旅游市场需求空间较大,但目前存在产品缺乏文化内涵、创新不够、社会参与不足等问题;提出海南海洋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途径,旨在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海洋民俗体育旅游,增强旅游文化特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要实现海南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必须有先进文化的支撑。琼剧,是中国戏剧百花园中的一朵绚丽奇葩,是海南本土文化的代表。要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注入文化灵魂,就必须使琼剧跟上时代步伐,与时俱进,赢得更多的观众和市场,使琼剧艺术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因此,琼剧艺术的进一步发扬光大和改革创新已成为琼剧界的当务之急。作为海南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琼剧从孕育、形成、发展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她是海内外的海南人和海南文化艺术的骄傲。数百年来,琼剧同中国众多的民间戏曲一样,经久不衰。但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以来,琼剧就陷入了困境,跌入了低谷。主要  相似文献   

18.
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全国各地出现了民间文化遗产化建构的趋向,这一现象反映了地方社会利用已有资源谋求向外发展的途径和努力,也勾画了民俗传统变化发展轨迹的一个侧面。通过田野调查资料,呈现了桂北宝赠村侗族祭萨经过展演、阐释和整合,被建构为具有多种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揭示了被遗产化后的祭萨形态与现实生活中的民俗活动存在差距,讨论了文化遗产化背后的动机及其参与的力量。藉此,也指出了民间文化在新时期的变迁态势。  相似文献   

19.
腾冲傈僳族的刀杆节传说,实际上是傈僳族民众将自身在清嘉庆和道光年间的经历,比附到明代中叶王骥身上,以纳入到腾冲的明代军户迁移历史中,是一种典型的"异时化叙事"。这种叙事,是傈僳族民众将云龙州的三崇信仰和腾冲地区对于王骥的历史记忆合二为一的结果。傈僳族民众创造这样的叙事,目的是为了获得地方社会的"先在性",以此来对抗他们的直接统治者"抚夷",进而成为国家"编户齐民"体制中的一分子。这种叙述的成功受益于国家对边缘群体独特的治理机制。这种治理机制,实际上也可被视为历史上各个民族单位凝聚与分离的重要动因。  相似文献   

20.
李胜清 《求索》2015,(3):168-172
作为特定社会文化价值秩序的合法化依据与社会生活关系的核心组织原则,文化总体性是一个语境化和历史化的文化价值机制。文化总体性与文化总体性的历史呈现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文化总体性的具体内涵正是在其不同历史呈现过程中得以对象化的。具体来说,文化总体性经历了三种发展形态,即前现代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三种维度。前现代的文化总体性主要是一种自然形态的总体性;现代性的文化总体性主要是一种物化的总体性;后现代的文化总体性主要是一种否定性的差异总体性。从根本上看,文化总体性不是实体性的,而是功能性的,它主要表现为某种总体性的意向与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