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永远美丽的三峡(阜阳)沈运良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上马,一时间,三峡成为中国旅游的热点,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作告别一游。借赴川出差返回之机,我也成为这告别大军的一员,有幸饱览了三峡美丽的风光。从山城重庆乘船顺流而下,经鬼城,过万县,很快就来到以雄奇险峻闻...  相似文献   

2.
在三峡说“三国”唐书彪长江流过四川盆地以后,像一把利斧横切了巫山山脉,形成了壮丽险峻的长江三峡。这段长达193公里,从四川奉节到湖北宜昌的峡区,一向以自然风光之奇异享誉世间,引得历代文人墨客舞文弄墨几千年,众口一辞地赞颂不已。前不久,笔者有机会重游三...  相似文献   

3.
涛喧浪嚣的夏夜和钢铁轰鸣的冬晨,我常常从三峡壮丽图画般的现代,浸步走进三峡的原始与古老,沿着残存的时断时续的古栈道,路着涛声依旧的峡江浪迹,去探寻这山水奥区中蕴藏的太多太多的远古神秘。40年间,我一直在研读三峡,一遍又一遍地研读这部玄奥难懂的“无字天书”。 那是一个没有文字记载的传说时代。人们对古  相似文献   

4.
三次过三峡有不同感受。第一次过三峡是1986年4月出差到宜昌。从重庆朝天门码头乘船顺江而下,丰都的鬼城、云阳的张飞庙、忠县的石堡寨、巫山的白帝城等沿途景点的风光让人目不暇接。特别是过三峡,真让人心旷神怡。船刚一进入瞿塘峡的夔门时,夔门的雄伟立即展现在了我的眼前。  相似文献   

5.
三峡工程的建设,为三峡旅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三峡大坝建成蓄水,虽改变了部分次级景点景观,但三峡旅游线上的主要景点未受影响。“高峡出平湖”的系列变化,使许多次级河流形成的秀美风光和“久藏深闺无人识”的景点逐一展现,这既为天生丽质的长江三峡锦上添花,又为三峡旅游空间向腹地拓展奠定了无可比拟的资源基础。按照《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将三峡旅游建设成以新三峡为品牌,以自然生态观光和人文揽胜为基础,以休闲度假和民俗体验为主体,以科考探险和体育竞技为补充,融生态化、个性化和专题化为一体,具有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春秋》1995,(3)
关于介绍济南的文字,最早见于《诗经·大东篇》,杜甫也有「济南名士多」的诗句,元代于钦写的《齐乘》是一部颇得章法的地方志。然而真正使济南名闻天下的文字,首推清末刘鹗写的那部《老残游记》了。《老残游记》被列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因为它流传地广,所以《老残游记》中关于济南的传神描写就深入人心了。《老残游记》还具有史料价值,为我们了解晚清济南社会生活的片断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7.
金歆 《台声》2019,(16)
<正>"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5月的三峡景区风光如画、景色宜人。在"185"观景平台,大坝全貌尽收眼底,高峡出平湖的壮美景色,让人为之惊叹。人们在欣赏江上美景的同时,时常会被一抹橄榄绿所吸引。被誉为"圣坝利剑"的武警湖北总队宜昌支队执勤十一中队,自2003年以来驻守在三峡大坝,16年如一日,默默守卫着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为我中华,志守三峡。"十一中队的官兵,忠诚报国,以身许坝。他们16年间栉风沐雨,发扬蹈厉,以平凡的执着坚守和强烈的使命担当谱写了一首新时代革命军人  相似文献   

8.
游览中国的长江三峡李霞三峡风光刘心宁摄长江全长6300公里,仅次于密西西比河和尼罗河,是中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长江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脉之中,流经青海、四川、湖北、上海等10个省市自治区,在上海附近注入东海。长江有大小支流700余条,流域面积1...  相似文献   

9.
长江,自唐古拉山奔腾而下,挟沱沱河之冰凌、通天河之雪浪,越玉璧金川.汇蜀山九水.来到夔州。在这甲破夔门.穿巫峡,闯西陵,天地云水,在此演出了长江交响乐中最具华来的一章──三峡。“纵将万管玲珑笔,难写瞿塘两岸山”。雄伟壮丽的瞿塘峡,壁立千仞,气势磅礴,雄贯古今,令人到此陡生阳刚大气。而幽深秀丽的巫峡,云霞京绕的巫山十二峰,灵秀而神妙。“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踪荔兮带女罗。既含睇兮又直笑,子慕予兮善窈窕……”。(《楚辞·九歌·山鬼》)西陵峡滩多水急,行船到此,凶险非常,充满一种险绝之美。三峡两岸的飞瀑急…  相似文献   

10.
现任中共奉节县委书记的刘本荣同志,在破解三峡移民这道世界难题中,以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状态,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地方党政领导工作,而且还在大量的调查研究中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先后写出了几十篇论文,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用理论研究的成果指导实践,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敢于创新的党政干部的新追求。《三峡经济问题战略研究》一书,收集了作者近几年来的部分论文,这些文章从不同视角、从战略的高度阐述了三峡经济的发展战略,每篇文章都有新意,每篇文章都有见地。归结起来,作者的创新在以下三个方面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1.
正三峡大学三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是湖北省教育厅和三峡大学共建、以三峡大学建设为主的跨学科、综合型、实体型、开放式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2000年三峡大学合并组建后,在原三峡文化研究所(1992年湖北省教委批准成立)的基础上,整合全校研究力量,重组为三峡文化研究中心,2001年更改为现名,2002年12月正式批准为在建的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主任为陈廷亮教授。研究中心下设三峡文学艺术研究室、三峡旅游发展研究室、三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室、三峡区域生态环境研究室、三峡历史文化与民俗研究室、中心办公室等机构。办有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三峡论坛》和《三峡文化研究》丛刊;建有民俗陈列馆、信息资料室等。  相似文献   

12.
又见桃花源     
我相信,对于有一定知识的中国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早已是耳熟能详。作者用优美流畅的文字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图景:幽静的山林,清清的流水,温馨的花香,灵动的鸟语,还有清脆的鸡犬之声和淳朴简约的土话俚语。这一切,怎能不令人心驰神往!它们就像一个个精致的梦境,被我们反复地书写和引唱。我们渴望走进这个梦境。尤其是在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暖的今天,  相似文献   

13.
移动三峡     
高峡出平湖,中华民族的悠长梦想。 从汉至清两千多年间,长江有案可查的水患就达百余起,平均两年一次,延祸无数中下游黎民,演成泱泱中华心腹大患。 上世纪初年,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就将目光凝注于长江三峡。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共和国主席毛泽东便急急登上“长江舰”,开始第一次大江行。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充满革命浪漫主义的诗句,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治理长江水患,造福子孙后代的郑重宣言。 非典肆虐的日子里,三峡工程依然如火如茶。世界的目光又一次在此聚焦:6月1日,三峡工程正式蓄水! 长梦成真,回望三峡,我们触摸到什么?一股自强不息的伟力,一种改天换地的豪迈,一腔故土难离终又离的深情,一份舍小我顾全局的大义。 秭归,巫山,奉节,云阳……每一个古老城镇的背后都掩藏着一段令人屏息的历史。 拆掉老城,泪别祖屋……百万移民毅然踏上通向美好明天的路途。 移动,移动;割舍,割舍。为滚滚长江亮出一块舒展腰身的平台,为子孙后代植下一片安宁富庶的家园。 三峡人,三峡魂,历史永记!  相似文献   

14.
6月16日,三峡之行中我最感落寞的一天。过了这天,采访报道任务完成后,我们就要告别朝夕相处快一个月的三峡,告别峡江梦一般的山山水水,告别三峡那些让我感动的人和事了。人可以离去,千古青山可以永沉江底,情感却不能也无法忘记。最近3年,我先后4次到三峡采访,曾见证一个个人类智慧的奇迹;曾记录过那些为三峡工程付出青春年华  相似文献   

15.
156块三峡石     
张双山 《公民导刊》2006,(12):48-49
一群风华正茂的大学生队型整齐地站在长江边,凝望着远方,声情并茂地唱起了《三峡情》。他们眼前平缓地流淌着长江水,身边静卧着漂亮的三峡石,在他们身后的山坡上,是三峡移民搬迁后留下的美好家园。三峡再次蓄水上涨至156米水位后,  相似文献   

16.
练摊上的长江三峡石,不像雨花石那样浑圆玉润,玲珑剔透,色彩斑烂.倒像在任何河床里都能随手拾得的普普通通石头,只不过经过工匠之手,加以打磨,粘联成形,再画上些图画,写上些人们喜欢的词语,涂上轻漆,便堂而皇之地摆上旅游工艺品的货柜.人总爱把自已的审美观念倾注在形形色色石头之中,以其为材来体现自已的创意.遗憾的是往往忽略天成之趣的美质,不免沾上匠气.其实,认真观察,石头自有其灵气,尤其是三峡石.它孕于宇宙,来自洪荒.这次到长江三峡,相机一直挂在颈上,生怕错过“众水汇涪万,瞿塘争一门”的浩渺大江壮丽景观.殊知一近夔门,便被石头迷住了.石壁危岩,从江边拔地而起.湍流舔噬它,涌浪怒击它,它巍然屹立,若金刚之躯.看看那些惴惴行驶的客轮木舟,一个个提心吊胆,温驯地匍伏于它的脚下,这时,我顿然感到船之渺小,石之伟岸.那气势,让桀傲的大江也不得不收敛几分.三峡狭窄航道两壁营造的气氛,可谓雄奇险峻.峡石坚硬如铁,流水柔软缠绵,刚柔交织,在峡谷里时而低吟时而恕号,亿万年交响不断,这流韵壮歌,岂能不让人心潮澎湃?靠近石崖,更让人惊异地发现,三峡哪是普普通通石的长廊,简直是大自然的画廊,石头艺术的博物馆.大凡在湍流涌急的地段,千姿百态的峡石,或刀劈、或斧砍、或镂、或磨、或挤压、或骤凝,伟大  相似文献   

17.
这里发表两篇文章。一篇是陈永林写的纪实小说《远离方园的故事》、描写了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原始本能冲动和粗俗的情欲,并由此生发出扭曲了的心态。另一篇是王乾荣发表在《法制日报》1996年10月3日5版的随笔《过真正人的生活》。该文从“食色,性也。”出发来论说“天理人伦”。一事一议,相得益彰。请读者鉴赏。  相似文献   

18.
三峡考古与巴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三峡考古在本世纪所取得的成果作了详细叙述,分析了三峡考古中的巴文 化因素,认为通过三峡的考古资料研究巴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提早了对巴文化在时间上的认识,即 至少在7000年前就有一支巴人在山峡地区活动;巴人有可能起源于三峡;巴人极有可能有文字存 在;巴文化与蜀文化、楚文化存在着广泛的交流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从《长江诗意画》看屈义林□陈兵长江三峡是一幅壮丽画卷,历代文人墨客赋诗作画,讴歌三峡的壮美,借以抒爱国情怀。近闻徐悲鸿大师的得意门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有“屈天马”之称的著名艺术家屈义林先生,应加拿大隐珠出版社的约稿,以历代描写长江三峡的诗词为意境,...  相似文献   

20.
三峡“通天”骗案陈丘平1994年6月11日,国务院副总理基在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起草的一份《关于请再次查处“中华通天运河国际投资开发集团总公司三峡分公司”的函》上亲笔批示,要严肃查处“通天运河公司”诈骗一案。接着,国务院办公厅向全国发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