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年逾八旬的向丽卿老人因病卧床.但她并不感到孤单,因为不时有人打电话嘘寒问暖,还经常有人送上可口的食品。向老人伸出关爱之手的,是卢湾区复四居民区“夕阳红”邻里党小组的党员们。  相似文献   

2.
十几年前,王金风刚到山城市沈北区金祥乡敬老院当服务员时,还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如今,她已入了党,担任了院长.并成为市、区“三八红旗手”、“青年标兵”王金凤对老人有一副火热的心肠,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照顾他们。杨大娘生病卧床,行动不便,王金凤每天为她梳头洗脸,把饭菜端到床边喂她。张大娘和刘大爷双目失明,每次吃饭她都把两位老人搀到餐桌旁,为他们添饭夹菜,一直坚持了5年。一年冬天,92岁的林大爷患病想吃葡萄罐头。王金凤顶着寒风,摸黑走了六七里路,跑了好几家小卖店才买到。老人临终时感慨地说:“好姑娘,没…  相似文献   

3.
她是一个养女,20多年来,她用无私的爱,悉心照料瘫痪卧床的几位老人,毫无怨言,当灾难一次次向她袭来时,她只是默默地承受,依然含辛茹苦养家糊口、拉扯儿女,她用大山般朴实的情怀诠释着人间真爱!她就是两当县金洞乡太阳村普通农村妇女王冬梅。  相似文献   

4.
元家龙 《先锋队》2013,(12):11-11
在阳城县,有这样一位老人——她拖着残疾的右腿,背着理发工具箱,走遍了阳城县的山庄窝铺和全县的10个敬老院,为农村老人义务理发15年;她为来自己理发店的70岁以上老人义务理发19年……她叫栗红莲,今年62岁。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在天津市第三医院的一间普通病房里,—位卧床多日的老人激动地拉住前来看望他的老战友的手,久久不愿松开。老人名叫平永泰,1948年入党,是市国土房管局的离休干部。而前来看望他的几位老同志是市国土房管局离休干部党支部的班子成员,他们是特意到医院为平老庆祝62岁“政治生日”的。  相似文献   

6.
吕金辉 《新长征》2008,(5):63-63
面对瘫痪在床的公婆,她毫无怨言精心照料。身患老年痴呆症的婆婆不肯吃饭,她就嘴对嘴地喂,硬是三次把老人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为给老人改善生活,赵红伟把洗头时掉落的长发一根根攒起来卖钱……  相似文献   

7.
盲残人籍雅琴是闻名全省的优秀共产党员,她为残疾人事业奉献了全部爱心,《党员之友》曾于1991年做过详细报道。这里介绍的是她最近的一件事。去年深秋的一个夜晚,从四平市铁东区一个普通的住宅里,传出了一对妇女凄惨的哭声。这哭声惊动了左邻右舍,也惊动了因感冒发烧卧床昏睡的籍雅琴。她支撑起虚弱的身体,循着哭声推开了这家的门。她听见一位老人在屋外哭,一位年轻妇女在屋里哭,几个邻居正在七嘴八舌地苦苦劝说,可是无济于事。原来,这家住的是母女俩。在屋里哭的叫李春梅,是一个可怜的聋哑女,在屋外哭的是她的母亲。几个月…  相似文献   

8.
文心 《大特区党风》2003,(12):28-32
在成都,市民们传扬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名叫石桂芳的大妈,为了报答一位曾经在她家当过保姆的老人,她不仅义务赡养老人,视老人如亲人,自己和家人还人老人当保姆;当自己年过七旬,担心对老人照顾不周,她又为老人请来了一位又一位保姆……  相似文献   

9.
在别人看来,郏县渣园乡敬老院院长孙枝荣退休后,该享受天伦之乐了。可她卸任不卸担,仍不辞辛苦、精心地伺候着五保老人。24年来,她先后服侍过50多位老人,为30多位五保老人养老送终。  相似文献   

10.
不居功的老红军 在井冈山下的江西遂川县,有一位老红军女战士邹亚春。她是一位普通但又不平凡的老人。革命战争年代,她曾有过非凡的经历:井冈山斗争时期跟随毛泽东、肖克度过三年多的烽火岁月,经历过无数次大小战斗;1951年毛泽东给她发来请柬,邀请她进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周年国庆大典,安排她在北京住了三个多月。  相似文献   

11.
永恒的信念     
尚志市亮珠乡有一个颇具"传奇经历"的古稀老人,叫韩国珍.抗日战争时期,她曾经为党组织送情报,护理伤员,从那时起她就以为自己"是党的人了".几十年来她一直用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为党工作.群众也一直认为她是党员.然而,前几年党组织在进行党员登记时才发现,她并未履行过入党手续.于是,老人在古稀之年又满含深情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相似文献   

12.
<正>26年来,她一个人用柔弱的身躯,精心护理34位不同民族的老人,先后为17位老人送终,她是老人们的亲"闺女"。"中华孝亲敬老之星"、"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兵团劳动模范"等荣誉诠释了这位敬老院唯一的一名少数民族护理员工作的内容全部。1963年10月,冶芝梅出生在军户农场五连一个普通的职工家庭,1979年9月高中毕业后在连队承包土地,还在连队担任团支部书记,由于  相似文献   

13.
尽孝     
去年十月末,有我参与编著的《晚年刘少奇》书稿临近收尾,一篇论文正在写作中,九旬老母在室内突然摔伤,右肋骨折,卧床日久,长了褥疮,引起并发症,几度濒危。她嘱咐我把自己亲手做好的寿衣放在枕头边,说:"看着不好就穿,别让我光着身子走。"全家人的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儿。幸亏老人身体底子好,加上疗救及时,护理得法,她的病情慢慢趋向平缓,生活虽然尚难自理,但毕竞是一天天好起来了。这段时间,有的外埠亲友来信问我忙些什么,有的报刊编辑打电话约我写点文章,我便以实情相告,对他们说,我眼下只能做一篇"文章",就是尽孝;而…  相似文献   

14.
在漯河,有这样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她本着“先做人,再做事”的原则,秉持“尊重老人的今天就是尊重自己的明天”的理念,把老人当亲人,把对老年人的尊敬和爱护体现到工作中,用真情感动老人,细致入微地为老年游客服务,获得了老年游客的广泛好评。她就是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敬老之星的原素琴。  相似文献   

15.
成龙践诺     
日前.天津市公证了首例“认亲养老”案例。长期卧床的孤身老人崔耀光与远房亲戚李凤荣签订了《扶养协议书》,李凤荣自愿无偿侍奉崔耀光老人的日常生活,老人去世后.  相似文献   

16.
《兵团工运》2020,(1):21-21
1988年,六师军户农场成立敬老院时,25岁的冶芝梅自愿选择了敬老院护理员岗位,开始精心护理不同民族的孤寡老人。当冶芝梅第一天上岗时,老人们见到这位年轻的回族媳妇,个个都撅着嘴,谁也不理她。为了打破僵局,她每天主动和老人们聊天,拉家常,为他们拖地、做饭、端饭,擦洗身子、折叠被褥,把所有老人伺候得十分周到。  相似文献   

17.
“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点什么?”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这“三问”,问出了一个共产党人一生的全部思考。我不由想起我的姥姥张文秋,她用一生的实践做出了正确回答。 姥姥今年98岁了。她是一位世纪老人,更是一位革命老人。她1903年出生于湖北省京山县。1919年考入湖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在学校里,有两位老师把她引上革命道路。一位是董必武,一位是陈潭秋,他们都是党的“一大”代表,是党的创始人之一。姥姥参加了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1924年3月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1月转为中共正式党…  相似文献   

18.
一生的奉献     
<正>92岁的邱玉兰已卧床多年,几十年的沧桑在她的脸上留下了道道皱纹。对于刚刚发生的事情,邱玉兰过眼就忘。但问及抗日战争时期的事情,老人浑浊的眼睛里顿时透出异样的光彩:"那我都记得,全都记得。"邱玉兰是泊头市(原交河县)文庙镇杨辛庄村人。1937年夏天,正当青枣挂满枝头的时候,日本鬼子入侵她的家乡,将枣树全部砍  相似文献   

19.
靖开媛 《当代党员》2006,(12):44-45
“要让所有和我一样的老人都得到关心和帮助!”这是黄索华老人在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 黄素华住在九龙坡区石坪桥街道冶金村,是一位孤寡老人,90多岁的她靠微薄的低保金维持生活。从1998年生病以来,老人就卧床不起,社区居委会了解情况后,派专人照料老人的生活起居,直至去年1月初病逝。黄素华老人去世后留下拆迁过渡费13000余元,因感激居委会7年来无微不至的照顾,老人临终前将她的遗产留给了社区居委会。  相似文献   

20.
1992年,年仅24岁的宋桂玉来到莱西市老年福利公寓,当上了一名专职服务员,照顾平均年龄在75岁以上的老人们的饮食起居。照顾好这些老人不容易,让每个老人都满意更不容易。但是,宋桂玉却做到了,而且赢得了老人们的齐声叫好。16年来,她与100多位老人结下了不解之缘,被老人们亲切地称为“俺的好闺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