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价值范畴来源于经济学。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反应的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人的价值是一般价值的延伸。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自我价值的实现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前提,社会价值的实现是自我价值实现的目的。没有自我价值也不可能有社会价值,没有社会价值,自我价值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人的价值中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潜在价值与现实价值是最容易被人们混淆的两对价值形态。笔者对其进行了区分,认为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互为前提是不可分割的,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就不会有真正的自我价值,两者互为目的和手段。关于潜在价值与现实价值,现实价值具有现实性、外在性,潜在价值则是要经过开发、发掘才能发挥出来的价值,潜在价值变为现实价值必须具备社会实践、社会环境、个人的努力等因素。因此,在实践中要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人的价值中的这两对价值形态。  相似文献   

3.
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角度看,人的价值是作为客体的人对于作为主体的人的意义和作用,它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部分.但是人的价值还具有手段与目的的意义,人的价值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在其实现过程中是互为目的、互为手段的辩证统一关系.从发展的角度看,人类发展的历史正是目的与手段相互交织所构成的人的价值的动态统一过程.  相似文献   

4.
论价值观建设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价值观建设,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现阶段,尤其需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作为基本的价值导向。同时,要正确看待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既要纠正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不相一致的种种现象,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必须对大量的价值现象作出思考,价值问题普遍存在。和谐社会中价值问题的核心是人的价值问题即人与其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得与失、义与利,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发展价值与稳定价值是和谐社会中重要的价值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生命价值”在哲学语境中.它是一种关系范畴,是现实的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生命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命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生命价值包含了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生命的个体价值,是个体的生命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生命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生命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生命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共产党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共产党人通过自身的行动实现对自我生存、发展需要的满足,本质上是为了确证自己是“共产党员”而自我发展、自我创造的过程。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普遍要求为最高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全心全意地体现和表达人民的要求和呼声,是共产党人社会价值的最大体现。  相似文献   

8.
孙照辉  陈少武 《世纪桥》2009,(5):100-101
高等教育既是国家实现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重要方面,也是个人实现社会化和满足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对于高等教育的价值认定,大多局限于国家、社会等中观层面,而忽视了个人的个性成长与人类的整体协调发展等微观和宏观层面。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回到原点,探讨教育本质的内涵与外延,并从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价值诉求入手,探寻走向价值哲学视野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
人生价值的自命与他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桂榛 《探索》2001,(1):59-61
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人生的意义在哪?人生的自我追求和人生的社会预求之间有怎样的一种矛盾关系?传统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之说已不足以解释有关困惑.本文跳过传统的解释理路,在认定人生观与人生事实是不同概念的前提下,从人生价值的自命和他命之分出发,论述了他命人生价值的单性、合性、复性三种类型和自命人生价值的物利、名利、义利三个层次,从而以新的概念进入对人生价值追求自身矛盾性的理论透视.  相似文献   

10.
学校是社会的细胞,它的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而且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变革和进步,促进人的个体意识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因此,学校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肩负着重要使命。构建和谐校园,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自我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是人生价值的三个雏度。长期以来,我们“见人不见物”,对“生态价值”的忽视导致我们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现在应该清醒了,既研究人与人的关系,又研究人与生态的关系,见人又见物,使人生价值复归完满。只有确立三维人生价值观,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才能成为美好现实。  相似文献   

12.
曾楠 《求实》2009,(11)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时空中,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人性的不同预设引导着德育价值取向的不同选择.从德育价值取向在我国自然社会、政治社会、公民社会中的历史嬗变中可以看出,塑造"和谐人"的德育价值取向是对塑造"道德人"和"政治人"的德育价值取向的一种扬弃和超越.  相似文献   

13.
社会发展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和社会延绵向前的根本.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是历史的必然和伟大的进步.但是,在传统发展模式的本性之中潜藏着各种危机的祸根,社会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过程,合规律的社会发展需要以人为中心和尺度的价值评价和伦理规范.要依据社会发展的内在伦理性,以伦理的向度审视社会发展,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为社会发展设定合理的道德界限,确立社会发展的适度伦理张力,发挥人类社会发展的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约束、自我校正、自我免疫的伦理机制,避免社会发展的伦理危机导致社会发展的灾难.  相似文献   

14.
如何正确认识个人自我价值?如何实现个人自我价值’这是一个人们普遍关注并经常谈论的话题。在实际生活中由于价值观不同,每个人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与回答,也大不相同。有的人认为个人体能、智能、德能、技能等等都是个人的“私有财产,个人自我价值本质上是属于“私人专利”,只能“归我所有”、“为我所用”,因此,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只能是“私利的获得”、“私欲的满足”与“个人理想、愿望的实现”。现代物理学家、相对论创立者爱因斯坦却认为:“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历史由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交往也由区域交往向世界普遍交往转变。世界普遍交往的发展推动了人类共同的生活实践的形成,推动了世界交往形式的发展,推动了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这为促成人类价值共识提供了现实基础、合理途径和主体力量。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不同的价值主体以各自的价值立场出发表达自身对人类价值共识的看法。“普世价值”由于价值立场的倒置、逻辑方法的偏差以及本真目的的错位,不能真正地促成人类价值共识。全人类共同价值能够真正地促成人类价值共识,原因在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不同文明的视域交叉融合以及坚持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6.
张伟 《求实》2008,(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四个核心为其科学内涵,在整合当前社会多元价值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多元价值虽然具有凸显价值主体的自我认同与理性追求,通过不同价值形式之间的融合完善社会价值结构等优点,但也存在着无可回避的四个悖论,从而容易导致整个社会价值体系陷入一种混乱、冲突与失衡的状态,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多元价值在当代中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四条途径实现价值整合,由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具有类本质、社会本质与单个人的本质三种基本存在形态,三者有机统一共同组成了人的本质。因此,可以从人的类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三个方面及其统一中理解人的价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践行着对人的类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关切,并将其统一于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实现中,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思想中。  相似文献   

18.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两个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前提是必须抓住育人这个重要的环节,做好人的全面发展战略,发挥人的主导因素.同时,满足人的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重点和驱动力,要满足人的道德发展的需要,实现自我提高和自我道德发展,塑造良好的人格;要实现社会道德发展就必须使用灌输和疏导方针,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9.
李文堂 《当代贵州》2014,(35):31-31
正所谓的价值多元时代主要是由我们的现代性构成的,现代性里面的价值很多元,主流的、能够形成价值认同的东西正在逐渐弱化。西方实际上也存在这个问题,价值多元、文化多元,所以有不同的价值观,这本身也是现代社会一个比较正常的现象,关键是一个社会能不能通过跟不同价值观的对话,形成彼此之间一定程度上的价值认同,达成一些基本的、共同的价值观,这是一个正常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础。实际  相似文献   

20.
人的需要:社会工作价值取向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其他的研究者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出发来论证社会工作价值。其实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工作价值取向的落脚点必然是在人的身上;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人类的原始动力。从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及发展、对象,以及马克思主义有关需要理论来看,人的需要及其满足是社会工作价值取向的基础。尽管如此,在体现社会工作价值的关系的实务中,还要注意人的三对不同种类需要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