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1 毫秒
1.
陈真诚 《法人》2013,(9):78-78
麦田房产数月骚扰客户上千个电话,可谓地产中介扰民之典型,对于此类在企业内部传播个人信息目大肆骚扰的行为,法律该如何规制?8月1日出版的《法人》杂志刊发了题为《麦田房产内享客户信息数月打上千骚扰电话》的报道,家住北京市朝阳区望京某小区的李先生反应称,去年在麦田房产买过一套二手房、登记过自己的电话等信  相似文献   

2.
【评析】该案的裁判确立了对侵害人格权造成的非财产利益( 即精神损害) 的损害赔偿制度, 在民法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张某实施的电话骚扰行为, 法院认为“被告的行为已构成对原告人身权的侵害”, 并依据《民法通则》第5 条“公民、法人的合法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和第98 条“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之规定,判令被告承担民事责任。其实体处理结果是好的, 依法维护了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但从侵权行为所侵犯的客体角度研究, 张某的电话骚扰行为侵害的究竟是何种权利, 受理法院对该案的裁判理由未予明示, 从本案的裁判理由及裁判依据看, 法院将电话骚扰侵权行为侵犯的客体界定为“生命健康权”难称恰当。笔者认为,本案中被告张某的电话骚扰行为侵害的不是原告的具体人格权( 即生命健康权) 而是侵害了原告的人格尊严, 人格尊严是一般人格权的重要内容, 属一般人格权范畴。本案实质上是一起典型的侵害公民的一般人格权的案件, 涉及一般人格权的若干法律问题, 实有研究的必要, 笔者拟对一般人格权的有关法律问题及其民法保护谈一点探讨性意见,以求教于同仁。一、一般人格权的历史发展一般人格权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是人格权制度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一  相似文献   

3.
即使是在作为各地警方神经中枢的公安局110指挥中心,其接警员也经常会面对各色各样的来电骚扰,非但问路的和让民警去修水管、修电表的“空警”电话此伏彼起,对异性接警员进行纠缠、  相似文献   

4.
陈玉峰 《法人》2013,(10):51
《办法》明确规定中介机构禁止泄露委托人信息、未经委托骚扰他人等20种房地产经纪行业违规行为。麦田房产敢"顶风作案",背后隐藏着什么?明明没有卖房、出租房屋的打算,可一直不断接到房产中介人员的电话,给自己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2013年8月,《法人》杂志发表文章《麦田房产内享客户信息数月打上千骚扰电话》,曝光了麦田房产经纪有限公司(下称"麦田房产")电话营销被指骚扰客户,引起强烈反响。9月15日,受害者李先生告诉《法人》记者,麦田房产故伎重演,一如既往的给自己打电话,有时候还会发短信,询问房屋租售信息。  相似文献   

5.
电话变声器现身南宁,声音变男女老幼可以自由选择。此类“新奇”商品是否会产生负面快来买呀!想骚扰影响?谁就骚扰谁。这字念“爱他”,你们也太不领市面了。天呐!你就是那个要饭的?Yes!郑州一先生给孩子起名“@”,民警告诫不能太离谱。张大嘴!真是要钱不要命。你这种  相似文献   

6.
在电信、公安等部门的联手整顿下,曾经猖獗一时的短信诈骗如今“平静”了许多。但随着手机用户的不断增多,部分心术不正的人始终不肯放弃这个“潜力无穷”的市场,于是各种各样的诈骗新伎俩不断涌现……心狠手辣:打个电话500元马小姐最近接电话一直很小心,因为上周的一个陌生电话直接让她损失了32元。“当时我在上班,突然接到一个手机来电,电话接通对方却始终不肯说话。”在马小姐的一再追问下,一个操外地口音的男子终于开了“金口”,但他表示没打错电话,而且不愿意核实电话号码。以为是别人在无故骚扰,马小姐当即挂断了电话。马小姐有打完电…  相似文献   

7.
即使是在作为各地警方神经中枢的公安局110指挥中心,其接警员也经常会面对各色各样的来电骚扰,非但问路的和让民警去修水管、修电表的"空警"电话此伏彼起,对异性接警员进行纠缠、调戏与辱骂的恶意骚扰电话也层出不穷.然而在更多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社会管理部门,以及那些专门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事业单位中,其热线话务员遭受来电骚扰的情形就更是"家常便饭"了,女性接线员更成了频遭"色男"、"醉汉"们在电话中肆意进行性骚扰的对象,骚扰接线员显然成了一些人心目中的"时髦游戏",而处罚力度不够则往往令多数骚扰者越更肆无忌惮.  相似文献   

8.
陈玉峰 《法人》2013,(10):51-51
《办法》明确规定中介机构禁止泄露委托人信息、未经委托骚扰他人等20种房地产经纪行业违规行为。麦田房产敢“顶风作案”,背后隐藏着什么?  相似文献   

9.
一夜之间,女网民在BBS上被公布“卖身”。在不堪电话骚扰的同时,她通过公安机关抓到了“发帖人”,随后将网站告上法庭。“黄帖”引发的名誉侵权案引起全国法学界的关注。 2005年3月,此案历经两年曲折,经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终于尘埃落定。司法界有关人士称,网上发布侮辱他人信息的案子时有发生,但像这种被“网上卖身”案子,在中原是第一案,在全国也应是第一案。  相似文献   

10.
一名董事长因为遭到来自千里之外的一个莫名其妙电话的长期骚扰,便按图索骥,查找到了电话号码的登记机主。意想不到的是,董事长与机主并不相识,机主也声称不认识董事长。那么,谁在骚扰董事长?又为何要骚扰?在找不到买单人的情况下,董事长将电话号码的登记机主告上了法庭。2006年6月15日,这一千里之外的电话骚扰引发的离奇侵权纠纷案,经过江苏省厄锡市两级法院的审理,终于有了答案。一个在人们意料之外的判决,也给人们敲响了一记警钟。  相似文献   

11.
胡杨 《法人》2006,(2):24-25
2006年元旦,北京市朝阳区某医药公司董事长赵先生度过了他“最近五年来最烦躁的一天”。大约从早上7点半开始,赵先生就接到很多祝贺新年的手机短信和电话,这些短信和电话多半来自陌生人。这一现象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越来越普遍,人们在享受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带来的便捷服务的同时, 也在不时的承受个人隐私被泄露和生活受到骚扰的苦恼。  相似文献   

12.
法界传真     
《法治与社会》2003,(11):66-67
仅六类事项可设定行政许可;拒绝“信”骚扰有望立法;从10月1日起买卖毒鼠强最高判死刑;公安部发布《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天津二中院新举措 前科劣迹不再写入判决书;  相似文献   

13.
老槐 《公民与法治》2006,(10):26-28
一夜之间,女网民在BBS上被公布“卖身”,在不堪电话骚扰的同时.她通过公安机关抓到了“发帖人”,随后将网站告上法庭。“黄帖”引发的名誉侵权案引起全国法学界的关注。司法界有关人士称,网上发布侮辱他人信息的案子时有发生,但像这种被“网上卖身”的,在中原是第一案,在全国也应是第一案。此案的判例有很强的司法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绍芳 《政府法制》2008,(19):61-61
近来,银行客户资料、购房者资料以及消费者订餐、预约服务所留下的联系电话等个人信息泄露大有蔓延之势,就连到医院做孕检的准妈妈们也难逃“泄密门”。8月25日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刑法修正案(七)草案》专门增加规定,明确提出要追究泄露、窃取、收买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刑事责任。但是,因个人信息无端被泄露而深受电话、短信骚扰之苦的消费者们纷纷呼吁,应尽早出台专门法律法规与刑法配合对个人信息予以保护,让消费者能够真正安心消费。  相似文献   

15.
1998年3月至4月间,《南方周末》相继刊登了山东矿业学院退休副教授沈洪嘉的3篇文章:《买卖不公平的电话月租费》、《立即取消电话初装费》、《建议开个“电话消费与法律”研讨会》。 沈洪嘉的文字以其鲜明的态度和坚定的立场质疑电话初装费、月租费和通话费,质疑中国电信行业的现状,受到了包括电视台、电台和报纸在内近百家新闻单位的重视。一年来,沈洪嘉这个名字连同他的观点激发了无数读者的强烈关注和声援之心,以至于信息产业部在1999年3月1日宣布对邮政电信资费进行结构性调整时,有报纸在把沈洪嘉誉为“中国反电信垄断第一人”的同时,提醒都市消费者在为安装电话费用大幅下降欢呼之际不要忘记那个叫做沈洪嘉的人。  相似文献   

16.
盯梢、跟踪,无休无止的电话和信件纠缠,直至闯入私人住宅、酿成暴力事件,这些困扰着无数美国名人和普通人的骚扰行为,相当一段时期因为法律的空白而甚嚣尘上。终于,美国加州于1994年通过有史以来第一项反骚扰法令,骚扰者的克星也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7.
编者按:为更准确地体现“148”的动态性,特将连载性专题《“148”为您服务》改名为《“148”在行动》。因本刊第7期已刊登过一篇《“148”在行动》,故本期从“之二”接续1广州市各区(市)“148”法律服务专用电话6月18日全面开通后,广大市民反映热烈。截至8月底,全市...  相似文献   

18.
案例1999年6月,某县人民医院被该省卫生厅确认为二级甲等医院,具备了设置“120”急救专用电话条件。当年12月,县卫生局确定县人民医院设置“120”急救电话,成立急救中心。同日,县人民医院向县邮电局提交了《关于开通“120”急救专用电话的报告》,该县县长和主管副县长在报告上作了同意批示。同年12月13日,县  相似文献   

19.
[案情介绍] 甲市张某于1999年某月装电话一部,号码为BADABAB。乙市某公司电话号码也为BADABAB,经当地技术监督部门审查批准,在其印制的产品包装上印有完整的公司名称、地址以及公司的电话号码,但未印区号。该公司产品为知名品牌产品,在甲市也有销售。张某装电话后,经常接到找该公司联系业务的电话,致使张某的家庭生活受到骚扰,遂诉至法院,请求判令该公司立即停止侵害、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 [几种不同的观点] 一审法院认为,原告张某的家庭生活被误打电话骚扰,是因被告某公司的电话号码未加区号所致。…  相似文献   

20.
胡卫东  葛婧 《河北法学》2005,23(4):125-128
绝大部分手机用户都有被短信骚扰的经历,这种骚扰让人不堪忍受。短信骚扰属于违法行为,既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为了保护手机用户的权益,应严格禁止群发短信广告,加强对个人资料的法律保护,明确短信骚扰的民事责任,理清举证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