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消费观与社会文明发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享乐主义消费观对社会生态文明构成了严重的危害。只有摒弃这种享乐主义消费观,并树立一种适度的、健康的、绿色的审美型生态消费观,是构建当代人类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李卫华 《前沿》2010,(6):191-194
生态文学是20世纪工业和后工业文明的发展所导致的生态恶化而催生的绿色文学。作为后现代文学的一个分支,生态文学解构反人类中心主义,深刻反思现代工业文明中的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行为,倡导人类改变对自然价值所持的陈旧观念,回归自然,树立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化、推广生态伦理、培养生态审美观、诗意地栖息于大地之上等现代理念。生态文学从关怀自然和人类的双重视角进行价值重构,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个自然和人类双赢的、生态和心态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3.
李鸣 《前沿》2010,(19):155-158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然而,科学技术在不同的时代放射着不同的光彩。如果说农业文明时代的科学技术呈现了黄色科技文明的色彩,工业文明时代的科学技术呈现出黑色科技文明的色彩,那么,生态文明时代的科学技术则应当呈现出绿色科技文明的色彩。在绿色发展成为21世纪全球主流战略的时代,绿色科技浪潮正扑面而来。本文以生态文明时代为背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绿色科技的内涵特征、绿色科技与生态文明的关系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与灵魂,生态文明在生态文化的建设中找到了新的支撑,即尊重自然、树立生命尊严的新的文化价值观,摆脱"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桎梏,培养人们理性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自觉性与文化素质,建设以人与自然平等、和谐、互惠互利为价值观基础的新文化。20世纪以来,人类逐渐意识到自身生存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试图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丰富现代文化中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一系列关于传统文化的探讨成为当今文化界的热点,"生态"这一文化讨论的焦点也展现出一种蔓延现象。回望传统,展望未来成为全人类的行动宗旨。生态文化在传统与未来的交融中必将彰显时代精神的魅力,必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途中不止的永恒话题。  相似文献   

5.
民族生态审美叙事的关键是科技隐喻与民族生态隐喻交合互动 ,它在正义性原则指导下可保证民族生存与文化具有可持续生存指标 ,一种吸收变革而不丧失认同性活力的能指 ,从而使人与自然及民族间的交往灵活地进行。进而 ,在科技隐喻与民族生态隐喻等“多重隐喻”的功能交合辐射的过程中 ,人类超越自身而形成把握实在意义的方式与前景 ,最终形成对科技导致的生态危机与民族冲突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发展绿色经济 推进三重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世界正处于世纪之交的巨大变革时期。它有三个主要标志,即人类文明形式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世界经济形式由资源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社会经济发展道路由非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称之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三重转变”。这是21世纪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历史趋势与时代潮流。一、绿色经济与三重转变是21世纪发展的历史潮流1、人类正在进入生态时代,人类文明形式正在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这是人类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伟大实践。人类生存与发展经历了几种不同的文明形式。农业革命使人类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京华 《前沿》2008,(3):78-80
生态文明是人类进步的重要表现方式,生态美学是中国学者根据世界生态批评发展提出的自已的美学观念。世界大环境处于一个遭到破坏的境地中。环境污染严重,人类精神出现危机,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人类生存的困境。中国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党根据中国的现实和长足发展提出来的,而在文学界生态美学的提出也势在必行,这是与生态文明的相互照应和促进。十七大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写进党的政治报告。这是人类对自身的深刻反思和重新认识.与此同时,生态美学的发展和探索也是非常重要的。生态美学将着眼点放在了空间“和谐”之上,在肯定人的能力的同时,肯定了自然的不可亵渎性,最终将人类与自然界及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放在一个和谐的空间范围中,使人类的本质在世界中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生态美学具有物理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8.
生态危机只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前提,树立生态生存理念,转变人们的生存方式,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理念。生态的基本含义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生态生存是人的根本存在状态。生态生存理念是人类生存的根本理念。它包括生态存在的理念、生态生活的理念、生态生产的理念和生态消费的理念。生态生存理念的实践逻辑展开,是目的、手段与结果的有机统一。这就要求,必须以生态生存理念规范实践的目的:必须以生态生存理余规范经济手段:必须以生态生存理念的实践结果作为检验实践行为的标准.  相似文献   

9.
李晓培 《前沿》2013,(15):54-58
在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以生态马克思主义为视角的高校社会服务积极借鉴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成果构建高校社会服务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批判“经济理性”,是高校社会服务的“生态理性”诉求;终结传统科技观,彰显了高校社会服务的科技伦理关怀;解构单向度的社会,体现了高校社会服务的社会关照;消解传统实践方式,展示了高校社会服务的实践情怀.探索高校社会服务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可能性路径,以生态理念引导科技合作,实现科技成果绿色转化;以“双向度”视角审视科技,注重“绿色人才”培养;以日常生活批判的视角引领现代绿色生活方式,设立社区学院;以现代“绿色消费观”消解传统“消费观”,构建绿色消费文化输出渠道.  相似文献   

10.
论绿色营销与生态经济两者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七大强调"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和国家明确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当今世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资源严重短缺,己经越来越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目前我国学术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还处于争论之中。在这一背景下分析绿色营销与生态经济两者的内涵,明确其相互关系,有利于进一步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只有在全社会营造创新的制度和文化氛围,重塑企业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政府的严格规制、生态文明的引导,广大企业才会大力实施绿色营销,有效发展生态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