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史纵览》2002,(4):46
美庐别墅始建于1922年。原是英国人赫莉太太的私宅。赫莉太太和她的丈夫均是医生,曾在庐山开设“赫莉医院”。她和蒋介石夫人宋美龄私交甚深,于1934年将别墅赠送给宋美龄。蒋介石如获至宝,请来了神机妙算的“风水”先生察看,说这里是龙盘虎踞的宝地。 1959年6月29日,毛泽东到达庐山主持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就住在美庐。  相似文献   

2.
宋美龄从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起至1948年,除抗日战争8年外,每年夏天,有时甚至春节,常在“美庐”度过。她对庐山情有独钟,在庐山她演绎了自己的一段人生轨迹——有政治上的失意,也有人生的温馨,令人浮想联翩。  相似文献   

3.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时,作为蒋介石首席秘书的陈布雷,当时由于身患“腹疾”而没有同往。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12月26日,蒋介石一回到南京,就指使陈布雷篡改事实,把蒋介石被迫接受张学良、杨虎城提出的“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过程篡改成蒋介石在西安“对张、杨的训话”。 在西安事变中,蒋介石因翻墙逃跑而摔伤了腰。1937年1月2日,蒋去奉化溪口养病。在奉化,他又要求陈布雷按他的口径去撰写《西安蒙难记》。蒋介石说:“布雷先生,回京以后,许多中外人士常询问蒙难经过,你能否费心代劳?”陈布雷回答说:“布雷没有随同前往,情况不明……”不等陈说完,蒋即插上去说:“没有比你更适合的,你不必推辞。”  相似文献   

4.
说起生态环境保护,近些年来已经是人们谈论较多的话题,也是全人类全世界越来越重视日益关注的事情。毛泽东在四十多年前就显示了很强的生态保护意识,笔者听当年庐山警卫连的老同志讲了几件鲜为人知的事。 保护树木 住进“美庐” 第一次“庐山会议”于1959年6月底召开,实际上1958年就开始了大会的筹备工作。毛泽东要上山开会,他的居室如何安排颇费脑筋。  相似文献   

5.
贺伟 《党史纵横》2005,(11):46-48
庐山,不仅以秀丽的风景、宜人的气候闻名中外,更为那错落在山峦间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别墅建筑享誉海内,成为庐山独特的人文景观,“别墅胜地”的美誉非庐山莫属。庐山别墅始建于1895年,现存近千栋,大多是西式风格,分别代表英、美、德、法、俄、瑞典、芬兰、丹麦等20多个国家的建筑特征。由众多别墅构成的牯岭山城作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夏都”长达20余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又在庐山召开过三次重要会议,牯岭山城在中国近代史和当代史上实在是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很多影响甚至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事件都在这里发生。毛泽东与“美庐”著名的…  相似文献   

6.
1942年11月17日凌晨,几辆小轿车悄然驶向重庆郊外的白市驿机场。宋美龄女士在蒋介石及美国第十航空大队司令比塞尔准将等人的护送下秘密飞往纽约,代表蒋介石访美,寻求美对华军事援助。翌年2月17日,宋美龄到华盛顿拜会罗斯福总统。白宫椭圆形的办公室里,罗斯福坐在轮椅上,热情地向宋美龄问候。寒暄过后,宋美龄神态从容地从沙发上起身,递过一大本邮票:“尊敬的总统先生,我希望我亲自挑选的一点礼物,会令阁下满意。”罗斯福总统突然眼睛一亮,双手一撑,挺直了腰板,接过邮册,细细欣赏起来。当他看清是中国从清朝第一套…  相似文献   

7.
庐山美庐原为英国西伊勋爵(Lord See.O.Reynolds)的别墅,建于1903年。1933年,为蒋介石购得,并增建西部联体副房。1948年8月18日,蒋介石在庐山的最后一天,于院内的一块长6米余、宽3米多、状如赛车的天然巨石上,题刻“美庐”。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它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8.
两位才子初次见面郭沫若和陈布雷,是同一时代的两位才子。上世纪20年代,郭沫若和陈布雷均曾居住上海,虽未曾谋面,但互慕文名。郭沫若和陈布雷崭露头角时,正值蒋介石为其创“大业”而网罗天下名士,自然,这两位才子就都进入了他的视野。1926年春,郭沫若到广东大学文学院任院长,蒋介石正在广州当黄埔军  相似文献   

9.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闽北临时委员会机关旧址”于“七一”前夕正式开放。修葺后的闽北临委旧址焕然一新,内设两个展厅。第一展厅:中共闽北临时委员会的建立。介绍了中共福建省委的前身中共闽北临时委员会成立的背景及历史功绩。第二展厅:建瓯革命史。分“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两个展厅用大量的图片、照片、资料,向人们展示了建瓯光辉的革命历史。  相似文献   

10.
4月初,我在鲁迅美术学院见到一幅大型人物组画的雏稿,它以“辱国”、“奋起”和“回归”为分题,向人们展示中国人民在《命运》这个主题上进行抗争的历史。这幅组画真实地记录了香港百年的沧桑……第一幅是清朝李鸿章和慈禧;第二幅是孙中山与毛泽东;第三幅是邓小平、  相似文献   

11.
近阅谢春涛所著《庐山风云:1959年庐山会议简史》一书(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11月出版),书中第60页里写道:“他(指毛泽东──编者)还手书李白诗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并在末尾注明:李白《庐山谣》一诗中的四句。登庐山望长江,书此以赠庐山常委诸同志。”事实上,毛泽东题写李白这四句诗的时间,是在1961年第二次庐山会议期间,并非是1959年第一次庐山会议时。末尾为“书此以赠庐山党委请同志”,而非“庐山常委诸同志”。1961年8月对日至9月16日,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中央工作会议…  相似文献   

12.
正走进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展厅,在《巴蜀的怒吼——川渝儿女大抗战》陈列展中,有一份微微发黄的电稿特别引人注目。那是素有"蒋氏文胆"之称的陈布雷为蒋介石撰拟的《告入缅将士电稿》,上面虽然圈圈点点,有多处修改痕迹,但字迹依然清晰可见,字里行间向人们诉说着中国远征军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抗战时期,陈布雷在重庆生活了8年,为蒋介石撰拟文稿不少,如《行的道理》《政治的道  相似文献   

13.
素有“文胆”之美名,被蒋介石誉为“当代完人”的陈布雷,自从1927年春在南昌被蒋介石“慧眼”相中,成为高级幕僚起,直到1948年自杀身亡,在长达21年的时间里,他一直是蒋介石最为信任的心腹。他听命于蒋,尽力“笔耕”以报蒋介石“知遇之恩”,并长期分管蒋介石侍从室。陈布雷文笔优美、老辣,蒋介石最为重要的文案,诸如《祭告总理文》《西安半月记》等均出自他手。  相似文献   

14.
杨建峰 《党史文汇》2010,(11):34-38
我国资深外交家、当年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的李一氓同志,“文革”后重新在中联部恢复工作,一次见面时他跟我谈及苏联专家在中国的式作,他十分肯定地说:“苏联专家对中国的历史贡献应予充分肯定”,“苏联专家在中国的工作应当实事求是地加以回忆与总结。”的确,在那个时代,作为中、苏“两党两国”友好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庐山自1928年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夏都”后,民国要员大都在庐山购置了别墅。历史的背影虽渐行渐远,这批受到精心保护的别墅却安然无恙,向后人讲述着当年主人的故事。别墅虽好,难消少帅愁张学良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很有特色的人物,他在庐山住的别墅也很有特色。张学良1934年夏季来  相似文献   

16.
钱江 《党史博览》2012,(10):14-17
1959年盛夏。在庐山举行的扩大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彭德怀心忧黎民。挺身而出,于7月14日向毛泽东上“万言书”。对“大跃进”等错误做法提出了批评。“万言书”引起毛泽东的极大不满。他下决心和彭德怀——这位从井冈山时期就和他并肩厮杀的战友分手了。毛泽东严厉地批判彭德怀上书言事是向他挑战。是攻击社会主义。7月23日,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发言严厉批判彭德怀,扭转了庐山会议方向。随后。他召集全体中央委员到庐山开会,解决彭德怀的问题。胡耀邦因此上了庐山。  相似文献   

17.
刘筱茜 《湘潮》2023,(1):51-52
<正>文物源起在中国共产党长沙历史馆“‘长岛人歌动地诗’中国共产党长沙历史陈列”展厅,静静地陈列着一幅巨型油画《清水塘畔》,画中青年毛泽东与杨开慧手握着手,坐在水塘边相偎相依,清澈的水面倒映着他们的身影,离愁别恨之情与心忧天下之境缠绕交织,哀而不伤,直击心灵。这一油画力作由著名画家李自健为中国共产党长沙历史馆绘制。  相似文献   

18.
贺伟 《党史天地》2007,(5):23-26
内战十年的国共两党能够摒弃前嫌,携手第二次合作,是经过多轮艰苦谈判才达成的,其中在庐山进行的两轮谈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1937年5月,江南已是赤日炎炎了。蒋介石5月27日便上了庐山,他要在这里迎接中共谈判代表周恩来,与他进行国共第二次合作的第三轮谈判。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侵华日军的步步紧逼、国民政府的节节退让以及对中共军队的连年征剿,引起全国  相似文献   

19.
1961年9月17日,周恩来在庐山开完中央工作会议后,乘车前往南昌,他听说庐山脚下的星子县境内有一座宋代古建筑观音桥,决定途中去那里参观视察。周恩来一行由当地一位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带路,来到了观音桥。他和大家一起先后观赏了天下第六泉、观音桥等古迹,只见观音桥悬于深涧两边的天然岩石之上,桥体由一块块的巨石紧紧地联结而成,既悬空灵活,又坚韧古朴。周恩来禁不住连声称赞:“了不起,确实是古代建筑史上的一部杰作。”为了进一步了解观音桥的来龙去脉,周恩来坐在当地出产的活动竹躺椅上,打开随行人员带来的吴宗慈编的《庐山…  相似文献   

20.
走进历史     
2000年,在深圳市属龙岗区坪山镇原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同志的祖居旁,建立了东江纵队纪念馆。10月27日原东江纵队(两广纵队)文工团在广州、深圳、东莞及港澳的同志,来此参观,好像又回头走进了历史。一踏进松柏青葱的花园广场便迈进了辉煌历史的门槛刻在花岗岩石上的7600多位烈士的芳名齐声呼唤:“同志们,欢迎参观!”活动地区模型的点点红光从南海波涛涌向粤湘赣山川是烈士们青春生命的付出也是血沃南天土地的收成二眼前一幅巨大的油画重现了我们司令员当年骑马挂枪的英雄形象他身后的战友们随着他冲锋陷阵的雄风当年是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