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正荣毅仁,1916年5月1日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著名的工商业家族。他早年接受中西方文化的启蒙教育,1937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开始辅佐父亲经营面粉、纺织和金融等庞大的家族企业。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荣氏家族已迁往海外,荣毅仁毅然作出留在上海的决定,并逐渐成为荣氏家族企业的代表。新中国成立后,荣毅仁满腔热忱地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事业。1950年加入中国民主建  相似文献   

2.
正上海解放前夕,1949年5月24日一整夜,荣毅仁全家人心惊胆战在楼下的夹道里躲了一夜。早晨,听人报信说,解放军进了城秩序很好,荣毅仁便自己开车上街,发现士兵们睡卧在街头,态度和善纪律严明,与国民党军队大不同。但他心里仍然很忐忑,共产党会如何"收拾"像他这样的大资本家?陈毅:"我带头,你们谁敢去的跟我去。"当时,多数资本家都跑了,荣家企业都停了工,观望风头。几天后,荣毅仁突然收到上海军管会发  相似文献   

3.
程勇 《世纪桥》2005,(5):78-80
去年11月4日,著名商业杂志《福布斯》在北京公布了2004福布斯大陆富豪榜,荣智健家族以14.9亿美元荣登榜首。荣智健,1942年出生于上海,是家中唯一的儿子,另有两个姐姐和两个妹妹。他的父亲是著名的“红色资本家”荣毅仁。对荣家,对荣智健,1949年是分水岭,是他们走向新生活的开始。这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  相似文献   

4.
袁自强 《党史天地》2009,(10):39-42
荣毅仁生于1916年,江苏无锡人。1937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正值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年仅弱冠的荣毅仁便开始辅佐父亲经营庞大的家族企业,逐渐成为荣氏20多个家族企业的代表。  相似文献   

5.
正荣毅仁,1916年5月1日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著名的工商业家族。他早年接受中西方文化的启蒙教育,1937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经营面粉、纺织和金融等庞大的家族企业。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荣氏家族部分产业已迁往海外。但荣毅仁此时却做  相似文献   

6.
渠冉 《广东党史》2011,(5):48-49
1927年3月中旬,北伐军东路前敌总指挥白崇禧率部已打到了上海的外围。3月19日攻下上海外围松江城,将直鲁联军毕庶澄部3个混成旅全部消灭。在他即将进攻上海之时,他突然改变了主意,决定暂缓进攻,静观事态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李攀 《党史纵横》2011,(3):40-42
建国之初,共产党人面临的是国民党遗留下来的烂摊子:通货膨胀严重,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而在当时的国内外舆论里,有一个似乎是共识的声音:共产党打仗是第一流的,治理经济恐怕不入流。日后,荣毅仁回忆说,他当时便认为"共产党军事100分,政治80分,经济打0分"。  相似文献   

8.
“罗瑞卿事件”后,毛泽东表达了对军队既放心又不放心的心理 1965年11月30日,林彪派叶群带着他的信和11份材料乘专机赶到杭州。单独向毛泽东作了几个小时的汇报。汇报的情况现在已无从知道.但从叶群几天后在上海会议上的发言可以了解.林彪诬陷罗瑞卿的内容至少包括:罗瑞卿要夺取军权:罗瑞卿一贯反对突出政治,反对毛泽东思想,存在单纯军事技术观点,等等。  相似文献   

9.
声音     
《党课》2007,(1):125-125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曾任国家副主席,有“红色资本家”之称的荣毅仁的座右铭。  相似文献   

10.
散木 《党史博览》2011,(4):14-18
曹聚仁是一位报人、记者和作家,是一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特殊的历史机缘,他曾扮演了一个特殊的角色。当然,这是幕后的故事,一直鲜为人知。直到后来,原周恩来办公室主任童小鹏发表了一篇回忆文章,以及1998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了三大本《周恩来年谱》,随之曹聚仁的女儿曹雷在海外媒体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父亲原来是“密使”》的文章。当年两岸秘密来往的许多情节才浮出水面,而曹聚仁扮演的,正是居中“穿针引线”的一个角色。  相似文献   

11.
东方雄狮何日醒 1840年以来,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无法抵挡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致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曾以四大文明古国名扬海外的东方大国遭到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围剿。近百年间,世界上大大小小帝国主义国家都将侵略魔爪伸向我们的祖国、伸向我们的民族。  相似文献   

12.
荣毅仁的座右铭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杰出代表、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先生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他遵循一生的座右铭却一直响在我的耳边:“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据说,这两句话,曾是荣毅仁父亲荣德生为无锡荣家梅园撰写的一副楹联,并以此来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从父亲的嘱托和期盼中,荣毅仁发现了人生的真谛,因此便子承父志,把这幅对联当成了自己的座右铭。荣毅仁何以对这副对联情有独钟?因为这24个字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纵观上、中、下,横览高、平、宽,居上时想到下,立高时寻找宽。所以无论在多么错综复…  相似文献   

13.
在1993年3月27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荣毅仁当选为国家副主席。一个曾经当过民族资本家的人,居然成了共产党领导的、拥有11亿多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的国家副主席,简直是个奇迹。这个奇迹的出现,深含了中国共产党对荣毅仁的高度信任和厚爱,也包含了荣家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被称为“半个世纪的深情”。在这崇高  相似文献   

14.
距周恩来总理在贵州讲“后来居上”,已经过了五十年;距胡锦涛总书记在贵州讲“历史性跨越”,也过了五年了。 但是,贵州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从全国的视野审视不能不看到,贵州基础设施仍然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的状况仍然存在;经济总量不大、结构不合理、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全省人均生产总值最低的“帽子”仍未甩掉。  相似文献   

15.
钱江 《党史博览》2011,(5):19-21
1966年5月31日晚.陈伯达带领“中央工作组”来到位于北京王府井的人民日报社夺权,于次日(6月1日)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位置,发表煽动“文革”的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实际上.5月最后一天的夺权闹剧只是陈伯达在中央机关报打出的第一拳。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认真研究了上海的形势,决定在上海召开金融贸易会议,研究解决上海和全国财政经济问题。同时委派陈云带领东北财委和铁道部负责人出席会议,"希望会议能找出一些支援战争与稳定沪、汉经济阵地的办法"。  相似文献   

17.
“国学热”的兴起,深层次的根源毫无疑问与中国在新世纪全面崛起有关,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闪耀亮相的标志。在我们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对话的时候,必须有自由的平台和载体,要在传播自己的思想时赢得最广大的人们的认同,即找到文化的“最大公约数”。这样,就可以使对方最大程度地了解我们,减少误解。同时,我们也要对西方有所了解,这就是文化的作用。国学就在此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黔风  陈岗 《当代贵州》2011,(11):1-1
“十一五”期间,我省民营经济累计上缴税金1549亿元,占全省税收总额和财政总收入的52.7%和45.2%,累计新提供60.1万个城镇就业岗位,占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62.9%,在城镇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有一半左右在民营企业就业。  相似文献   

19.
1935年9月下旬到10月中旬,西北革命根据地,包括陕甘边和陕北两部分,发生了严重的"左"倾错误肃反。中共北方代表和中共上海临时中央局通过不同的途径得到西北革命根据地"问题严重"的报告,遂派遣朱理治、聂洪钧等人赴西北解决问题,加强领导。  相似文献   

20.
“我是1968年12月26日离开上海的,火车坐了3天2夜,到兰州时腿都肿了。然后转乘汽车又走了2天,才到甘南。”43年前,从未离开过上海的王万青在上海医科大学完成6年学业后,响应祖国号召,毅然奔赴大西北,来到了玛曲草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