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余秋雨先生曾说:“生命的质量需要阅读来锻造”,可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关系到孩子一生的成长。家庭作为孩子课外阅读的重要场所,父母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阅读具有很大影响。以外来务工子女为例,简要分析家庭教育观念对孩子阅读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孩子从这里迈出走向人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科学的家庭教育对孩子走好人生之路是极为有利的。然而,由于受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的局限,不少家长虽然望子成龙心切,但缺乏教育孩子的知识、方法,殷殷期望最终化为乌有,有的家庭教育甚至酿成悲剧,教训深刻。 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对北京1800多名家长近三年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竟有  相似文献   

3.
粤港澳大湾区亲子关系是指在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粤港澳人民之间基于婚姻或非婚姻两性关系所产生的具有血缘或非血缘联系的父母子女之间的人身关系及在此基础上的财产关系,具有以湾区经济为前提、地域的有限性与特定性、亲子关系的特殊性等特征.粤港澳大湾区亲子关系种类,与纯国内、涉及外国、中国区际亲子关系均有所不同.粤港澳大湾区亲子关系应贯彻“子本位的亲子法”、意思自治、弱者利益保护、中国区际私法中的特区等法律理念.粤港澳大湾区亲子关系应遵循的前提性原则为一国两制、公共秩序,一般性原则为子女权利平等、保护子女最大利益、兼顾父母利益、弱者利益保护,特殊性原则为个案先例例外、意思自治.  相似文献   

4.
孩子是父母的爱情结晶,爱孩子是天性使然,但溺爱孩子却是人类独创的一种另类之爱。在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当仁不让地名列前茅。过分溺爱,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孩子是父母的爱情结晶,爱孩子是天性使然,但溺爱孩子却是人类独创的一种另类之爱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析了在社会变革时期 ,中国传统的亲子关系所面临的挑战和而变化 ,认为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必须营造一个好的社会氛围 ,加强孩子的人生观 ,世界观教育 ,尊重孩子 ,提高父母智商。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倍加重视,积极研究并认真实践家庭教育,为培养下一代付出了很多心血,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受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家庭教育思想的影响,再加上新时期“高投入、高回报”和急于求  相似文献   

7.
亲子关系是家庭法的核心,是亲属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亲子关系并非一成不变,亲子关系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即经历着从家父权威到父母责任、从家族本位到子女本位、从父权优先到儿童最佳利益和从为族收养到为子女收养的脉络变迁.这些变化是与儿童观及儿童的地位变化相契合的.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已不再是父母权威占据主导地位,父母权利具有义务性,转而成为父母责任,亲子立法上也偏向于子女本位并坚持儿童最佳利益原则.亲子关系的变迁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儿童及其权利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里,家庭教育文化的建构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作为家庭教育文化的主体——家长(父母)、子女,必须改变传统的家庭角色,重新定位并建立起和谐、融洽的新型亲子观,使家庭教育理念在和谐社会里更加趋于系统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9.
主体间性家庭教育是我国现代家庭教育的新主张,是未来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主体间性家庭教育依靠亲子关系,在不同的环境下,通过交往实践而实现。同以往家庭教育相比,主体间性家庭教育更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家庭"的理念,也更有利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家庭作为孩子出生成长凝聚着血缘亲情的社会基本单位,在青少年人生发展和道德培养过程中具有特殊意义。笔者尝试从民间故事的“浪子回头”主题切入,采用文化分析的方法,深入阐释这些故事中蕴藏的民间智慧,揭示家庭的教育功能,同时提出成功的家庭教育是一种积极的家庭教育。积极的家庭教育理念蕴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宽容青少年在生命的过渡时期表现出的迟滞甚至倒退;积极地引导青少年面时成长危机;与青少年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  相似文献   

11.
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最重要的基地,社会大环境、家庭资源以及青少年自身的特点影响着不良亲子关系的形成,不良亲子关系又通过模仿、预言的自我实现、挫折——攻击、认知方式等途径导致青少年社会化中问题行为的产生,因而需要从社会大环境以及父母自身入手(包括态度转变、减少家庭惩罚和提高父母自身修养等)来优化亲子关系,以减少青少年的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12.
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最重要的基地,社会大环境、家庭资源以及青少年自身的特点影响着不良亲子关系的形成,不良亲子关系又通过模仿、预言的自我实现、挫折--攻击、认知方式等途径导致青少年社会化中问题行为的产生,因而需要从社会大环境以及父母自身入手(包括态度转变、减少家庭惩罚和提高父母自身修养等)来优化亲子关系,以减少青少年的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13.
父母陪读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态,近年来在我国尤显突出。父母陪读的弊大于利。父母陪读行为的心理原因除了一些陈旧的思想观念外,还由于固着于部分父母自身的一些认识偏差,如占有、攀比、补偿、恐惧、从众和寄托等心理。父母需要正确认识陪读,合理引导儿童,避免子女产生陪读依赖。  相似文献   

14.
父母陪读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态,近年来在我国尤显突出。父母陪读的弊大于利。父母陪读行为的心理原因除了一些陈旧的思想观念外,还由于固着于部分父母自身的一些认识偏差,如占有、攀比、补偿、恐惧、从众和寄托等心理。父母需要正确认识陪读,合理引导儿童,避免子女产生陪读依赖。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人身权的保护,对亲子关系的研究和保护也逐渐受到关注。诱拐儿童、错抱子女、探望权纠纷等都属于第三人侵害亲子关系的行为,但我国现行《婚姻法》仅仅涉及对亲子关系的内部调整,整个民法都欠缺对亲子关系的外部调整,造成第三人侵害亲子关系的行为无法得到有效的制约。从私法保护的角度出发,对第三人侵害亲子关系的行为宜明确规定"父母照顾权"、构建以"请求权"为核心的二元保护模式、重视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期亲子关系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经典课题之一,对青少年的影响非常巨大。当前,家庭生活方式、家庭结构、养育观念以及育儿方式等诸多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都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直接导致青少年亲子关系发生着一系列新变化。要建构起良性的青少年亲子关系,需要父母与青少年之间进行良性互动,也需要社会提供必要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留守儿童是伴随着市场化、城市化、工业化、农民工社会流动而出现的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由于父母缺位,亲子关系缺乏,导致了他们在社会认知、人际关系、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方面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因此,需要政府、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8.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生活,普遍存在着孤独、自卑、压抑等不良心理问题。亲情的“缺失”、家庭教育成“空白”、心理需求“悬空”,影响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身心的健康发展。通过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生活情感现状的对比分析,指出应加强对留守儿童情绪疏导、培养留守儿童的健康心理。  相似文献   

19.
早期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成长的影响深远,有些甚至会影响其个性特征的形成与人格的发展与完善。为了让孩子在大学阶段里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早期家庭教育就要特别重视培养和提高孩子对自己情绪与行为的认识与管理能力,坚持与孩子在平等与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保持良性的互动沟通。教育者还要在早期家教中努力为孩子创设和营造和谐良好的成长环境,帮助其形成顺应环境的性格特征与健全完善的人格品质。  相似文献   

20.
早期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成长的影响深远,有些甚至会影响其个性特征的形成与人格的发展与完善。为了让孩子在大学阶段里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早期家庭教育就要特别重视培养和提高孩子对自己情绪与行为的认识与管理能力,坚持与孩子在平等与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保持良性的互动沟通。教育者还要在早期家教中努力为孩子创设和营造和谐良好的成长环境,帮助其形成顺应环境的性格特征与健全完善的人格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