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现代著名作家萧军自1938年3月第一次到达革命圣地延安,至1945年11月离开延安返回东北,他与毛泽东一见如故,有过一段十分密切的交往。他们书来信往,无所不谈。毛泽东经常邀请萧军“惠临一叙”,称赞萧军说:“你是极坦白豪爽的人,我觉得我同你谈得来。”在延安,毛泽东三留萧军令这位非常重义气讲感情的东北汉子,终生十分感念。 一 1940年6月14日,以小说《八月的乡村》名震文坛的萧军一到延安,即担任了“文艺月会”干事、《文艺月报》编辑,“鲁迅研究会”主任干事及《鲁迅研究丛刊》主编,还被推选为“中华全国文…  相似文献   

2.
杨祖伟17岁时到剑阁农村插队,3年后返城供职于成都西城区饮食公司,一蹲就是8年。1980年,杨祖伟毅然退职,东拼西凑了500元,做服装生意,在成都青年路躲躲闪闪地叫卖,一年以后事情有了奇迹般的发展,他赚了1万元!杨祖伟进货屡跑上海,一次,一位邻居叫其代买一床上海蚊帐,当时杨祖伟脑海翻腾不停:成都的蚊帐和上海的蚊帐都是蚊帐,仅仅因为上海用料好一些,人们就不顾一切地扑向上海,这事深深地刺激了他又大大地启发了他,“何不打蚊帐的主意?”于是在1981年的春夏之交他从人民商场买回了一批尼龙丝,用它试做了一…  相似文献   

3.
一 1934年夏天,萧军和萧红从日本关东军统治下的哈尔滨逃往青岛,并在那里完成了小说《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当年年底,他们又奔往上海,和左翼文学的统帅鲁迅汇合。二萧在上海期间,和鲁迅先生的过从甚密,得到过先生的许多支持和帮助。萧军初到上海时,对那里的环境不太习惯,有些人也看不惯他,觉得他“一身野气”。萧军问鲁迅  相似文献   

4.
天地精神境界──评苏轼岭海时期的人生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轼的的岭海时期,其人生思想发生了巨变,他埋葬了过去的旧我,舍弃了尘世的桎梏,获得了精神心灵的自由。他以自我主体意识为中心,广泛吸取儒释道和历史人物思想资料的营养,在相互冲突、相互制约和相互交汇熔铸中形成了自己的天地精神境界,把人生世界当作审美对象来看待,奉行凡事“游于自然”、“忘情物我”的独特生活态度和处世方式。这种天地精神境界的人生顿悟,使地不断地进行着自我精神超越,不断地把他的处世态度升华为与天地并存的精神境界,并站在哲理高度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从而达到了任性、自适、旷达、通脱的人生境地,这是苏东坡人生观念发展历程中的最高层次。  相似文献   

5.
武汉三镇的台湾风情丁星火台湾高雄的方先生,今夏到江城武汉,大发感慨:“太热了,热得可怕!”但他却一呆就是3个月。方先生爱逛街,几乎逛遍了武汉三镇。他惊奇地发现,千里之隔的江城,竟处处洋溢着宝岛风情。数年以前方先生曾造访武汉,那时汉口一条台北路曾令他激...  相似文献   

6.
在延安杨家岭,听讲解员讲了这样一段往事。抗战时期,从国外归来的科学家陈嘉庚先生,分别到重庆和延安考察。他先到了重庆,蒋介石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并花800块大洋,在重庆最好的酒店为他摆了一桌接风宴。接着,陈嘉庚又到了延安,毛泽东也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并请他吃了自己亲手种的菜。只是这一顿饭,只花了两毛钱。事后,陈嘉庚深有感慨地说:“蒋介石招待我花了800大洋,而毛泽东招待我只用了两毛钱。得天下者,共产党也!”  相似文献   

7.
最近,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胡光凡同志的《周立波评传》。这是我国第一部传论结合的周立波研究专著,全书二十七万字,王首道作序,周谷城题写书名。 这部书史料翔实,内容丰富。作者从一九七八年冬天开始,先后到益阳、长沙、武汉、上海、北京、延安、东北等周立波生前生活和工作  相似文献   

8.
欧文华 《当代广西》2012,(15):46-46
“到延安去”,这曾经是一代进步青年的心灵渴望与人生追求。“到延安去”,这也是当代青年寻根溯源,感知红色传统的内心召唤。5月30Et至6月5Et,崇左市2012年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全体学员赴延安进行体验式学习,锻炼党性。学员们聆听专题讲座,开展现场教学,参观革命旧址,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从杨家岭到风凰山麓,从宝塔山到南泥湾……一周的时间,一路的感触,满怀的收获。  相似文献   

9.
2009年10月27日,中保华安公司总部曾发出过一份《情况简报》。上面有一个按语:“武汉分公司(湖北中保华安保安服务有限公司前身)组建到现在,已经快一岁半了。他从诞生到蹒跚学步,从蹒跚学步到准备迈步奔跑,经历了痛苦的成长过程。目前尽管他还没有断奶,还要不时靠母体接济,但是他在顽强地历练,他在不断地探索,他自信在不远的某个日子里,他首先会在武汉一展身手,用丰硕的果实回报母爱。请看,一年多来,他到底摸到了哪些门道,领悟了哪些技招。”  相似文献   

10.
刘旭彩 《求索》2013,(4):159-161,179
萧军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东北地区代表性的作家。接受了革命战争的洗礼以后,萧军在延安开始了历史剧的创作,这可视为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创作转型。本文以萧军的剧本《武王伐纣》和《吴越春秋》为中心,分析了萧军的创作特点和剧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他的戏剧革新思想。萧军一生都在追求真理和文艺至上,虽然中年以后的这种创作转型并未成功,但是他为多种曲目相互融合付出的努力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1.
一个穷困潦倒的拉美流浪汉,忽然想起他20年前在中国随同“红卫兵”所享受的待遇,他又来寻那个梦…… 虽然这个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他几乎同样简单地就得到了他所渴求的,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中国走江湖,骗子们沾的是“洋”光。  相似文献   

12.
<正>毛主席的挽留萧军到了延安除了续写长篇小说《第三代扎并和其他作家同心协力积极开展延安群众性文艺活动:1940年10月19日成立了"文艺月会",每月最少集会一次。1941年元旦创办了会刊《文艺月报》,由他和丁玲、舒群、刘雪苇轮流主编。元月15日又建立了"鲁迅研究会",萧军任主任干事。由大家分工负责专题研究,在他主编的会刊《鲁迅研究丛刊》上发表。四月间又成立了"星期文艺学园",每星期日上课一次,学员达一百多人,两年结业,培养爱好文艺的青年。  相似文献   

13.
文立 《中国保安》2001,(5):56-57
近来,一种自以为“前卫”的消费行为──到影楼拍摄人体写真集在上海、武汉、成都等地渐渐出现。如何避免其误入歧途,以及对这种经营行为如何管理,成为摆在管理者、经营者以及消费者面前的新课题。“人体写真”悄然风行  拍写真集过去一直是演艺界明星的“专利”,国内一些电影演员出版过自己的写真集,国外影星拍写真集更是数不胜数。“写真”原是个舶来语,在日文中的意思是“照相”,不知从何时起,这个词开始变得暧昧起来,似乎与裸体沾上了说不清楚的关系。  关于写真的讨论尚无定数,拍人体写真已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人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14.
成都陕西街一间不到20平方米大小 的房间内,从地面到天花板,1800多件各式各样的古旧钟表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摆放在木架上。在这些钟表的重重簇拥中,安祥地坐着一位花甲老人他就是王泽润,一个一生倾其所有,情有独“钟”的人。 说起收藏钟表的经历,王老先生说这应归功于他的“败家”之功。少年时王泽润无意中被家里的一台旧钟所吸引好奇的他便把钟拆下来观看,过后就还不了原,父母骂他是“败家子”,还挨了一顿打。然而钟表不停转动的指针却依然使他着迷;后来在钟表元件厂工作的哥哥帮助下,他很快就学会了钟表修理技术,也正…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20,(8)
正4月12日,台湾青年刘世鑫结束了拜见准岳丈一家之行,从武汉的汉口站乘坐高铁返回到了他工作的上海。在武汉准岳丈的80天经历,让刘世鑫更加热爱这座城市了。准岳丈家的感闻刘世鑫说,"虽然,人回上海工作了。可是,心里还是不断地想起自己在武汉的日日夜夜。"这是武汉"解封"  相似文献   

16.
从2003年春天到广州、上海,到秋天的北京、天津,再到冬天的海南博鳌论坛和成都,“欧元之父”——蒙代尔一直为化解人民币汇率压力支招。去年11月4日在西南财大演讲时,他指出化解人民币压力的问题,中国应全球“公关”。  相似文献   

17.
史继忠 《人大论坛》2012,(12):54-55
1946年4月8日,王若飞与秦邦宪、邓发、叶挺、黄齐生等乘机由重庆飞往延安,不幸在山西兴县黑茶山坠机遇难。毛泽东为“四八”烈士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亦荣。”生为人民而生,死为人民而死,王若飞在离开重庆的前_。。天还说:“一切要为人民打算”。这话是他的最后遗言,也是他一生的写照,对他的逝世,周恩来悲痛地说:“失掉了他,...  相似文献   

18.
《当代广西》2014,(14):53-53
正《李鹏回忆录(1928-1983)》李鹏著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定价:85.00元本书是李鹏同志撰写的一部自传体书籍,时间跨度从1928年至1983年,详细记述了这一时期李鹏同志的人生经历,包括动荡的童年、少年时期在延安成长、从延安到东北、在苏联学习水电专业、在电力系统工作等。全书内容翔实,感情真挚,语言质朴,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波  相似文献   

19.
《政策》2010,(2):F0002-F0002
1988年,黎锦林从武汉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广州汽车集团公司工作,先后担任广州市市场置业开发总公司总经理、上海安而雅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2006年,他响应通城县委、县政府号召,毅然从上海返乡当“村官”。2007年10月,他当选为宝塔村党总支书记。  相似文献   

20.
前两年,世界知识出版社推出了一本《何方谈史忆人:纪念张闻天及其他师友》,引入关注。作者是我国著名国际问题专家和党史研究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现年91岁高龄的何方先生。作为“三八”式的延安老革命,何方跟随张闻天十多年,由延安至东北,再到驻苏使馆,然后回外交部,做了张闻天最为得力的“秘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