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起陈寅恪这位当代史学大师,史学界不知其人者恐怕寥寥。他留学西方二十年,不知何故,没弄个“博士”“硕士”之类的头衔。于是,回国找个饭碗都有点困难。幸亏梁启超深知他是个人才,向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推荐。起初,曹云祥见陈寅恪一无学位,二无著作,有点犹豫。梁启超据实力争,又列举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名教  相似文献   

2.
宋静 《新湘评论》2014,(4):53-53
今年的夏天格外热,我给老爸打电话嘱咐他,热了就开会儿空调,别怕浪费电,顺便问他有没有哈需要的,我好给他买了寄过去。 老爸一如往常般地回道:“不用买啊,我啥都不缺的。”后来好像又想起了什么似的,问了一句:“明(我老公的名字)在你旁边吧?”我说:“没啊,咋了?”“你婆婆呢?”“也没有啊!爸,你想说哈说就行啊!”老爸这才“放心”地说道:“要不,你给我买个皮带吧?我这皮带用了七八年了,不大好用了!”我赶忙答应下来:“没问题,这两天就给你买了寄过去啊!爸,你需要啥直接给我说就行的,别管他们在不在我旁边。我孝敬自己老爸,谁也不敢有意见Ⅱ阿!再说了他们也不是那种人啊,你以后可不准跟自己女儿这么见外了啊!”  相似文献   

3.
佚名 《党建文汇》2011,(10):41-41
“中华民族”这一家喻户晓的称谓,细算起来也只有103年的历史,其创始人就是梁启超。在梁启超创立“中华民族”一词之前,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现代的民族观念,甚至连“民族”一词也没有过。习惯上所说“华夏”、“汉人”、“唐人”、“炎黄子孙”,外国人称中国为“大秦”、“震旦”、“支那”等,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称谓。  相似文献   

4.
遵义会议前后,当时一名忠实执行王明“左”倾路线的同志曾指责毛泽东:你懂什么马列主义?山沟里还能出马列主义?(大意)毛泽东确实是在山沟里长大的。也确实在山沟里长期斗争,但毛泽东并非没有读过马列,早在1920年他就读过《共产党宣言》。那位同志的话却深深刺激了毛泽东,他一到延安就“发愤”读马列,这并不只是为了争口气,更重要的是因为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这样,他“发愤”攻读马、恩、列、斯的著作及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书。马列原著方面,他几乎搜集了当时国内出版的所有著作。他读过(资本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  相似文献   

5.
《当代贵州》2011,(4):67-67
周恩来在南开大学读书期间,精读和涉猎了中外思想家,如顾炎武、王夫之、梁启超以及欧洲卢梭、赫胥黎、亚当·斯密等人的著作。他在博览的同时,以审慎求真的态度“对于一切主义开始推求比较”。周恩来在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后,将其与孟子的思想进行对比,于1915年秋天在《子舆氏不言利,司密氏好言利,二说孰是?能折衷言之与?》一文中写道:国家适值存亡之秋,如何拯救中国,有的主张“必自正人心始”。有的则主张“国富则民必强。  相似文献   

6.
微观     
《廉政瞭望》2012,(10):8-8
【自由】 @历史袁老师:沈从文出国访问归来,专门研究西南联大的汉学家问他:“为什么当时条件那么苦,环境那么差,联大8年出的人才。却超过了战前北大、清华、南开30年出的人才总和?”沈从文回答两个字:“自由”。  相似文献   

7.
面孔     
《廉政瞭望》2011,(10):8-8
蒋南翔:开创新清华 清华百年,蒋南翔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从1952年起,他领导清华近14年,重视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首创政治辅导员制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红色工程师”,影响极其深远。有文妾评论说:“今天的清华,仍然是蒋校长的清华。”  相似文献   

8.
梁衡 《新湘评论》2007,(12):57-57
最近我去拜访96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我知道他是研究佛教的,便问先生:“你信不信佛?”他说“不信。”我又问:“宗教为什么还会存在?”他说:“因为科学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剩下的只好求助宗教。”又问“宗教到底何时能消亡?”他说:“恐怕到共产主义社会也消亡不了。人的心理问题没有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9.
《学习导报》2011,(10):46-46
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的梁启超,上课的第一句话是:“兄弟我是没什么学问的。”然后,稍微顿了顿,等大家的议论声小了点,眼睛往天花板上看看,又慢悠悠地补充一句:“兄弟我还是有些学问的。”头一句话谦虚得很,后一句话又极自负,他用的是先抑后扬法。  相似文献   

10.
父行子效     
卖菜的小贩因儿子撒谎把他臭骂一顿,小贩的妻子问道:“干什么对孩子发这么大的火?”小贩说:“你问问他,明明考60分他愣说考100分,这都是跟谁学的?”小贩的老婆说:“这还用问,跟你学的呗,你卖菜不是也把6两说成1斤嘛!”  相似文献   

11.
吕春 《世纪风采》2009,(3):21-24
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粟裕是一位基本上没有受到冲击的开国大将。他不是元帅却进人军委常委。这在开国将帅中是仅有的。“文革”期间谁保护了他?他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是怎样的?他与林彪、“四人帮”集团是如何相处的?他在晚年为党为国为军队都做了哪些工作?  相似文献   

12.
梦圆清华     
清华是我的一个梦。第一次到清华是10年前,去圆明园游玩路过。站在校门前驻足流连,难舍难离,却一张相片也没敢留下,恍然想起《荷塘月色》中的一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清华对于我是个梦。10年后,2009年10月,我有幸参加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学习。两个半月的时间,让我亲近清华,感悟清华,梦圆清华。  相似文献   

13.
开心一刻     
《廉政瞭望》2012,(20):79-79
让座 一身材尚好的姑娘上公交车刚坐下,一大肚婆就站在她身边。司机:“这姑娘,给孕妇让个位子吧。”姑娘犹豫了一下,没有起身。司机终于忍不住了,怒吼道:“现在女孩子长得漂漂亮亮的,怎么这么没有公德心啊?”姑娘终于也忍不住了,泪奔道:“我也怀孕四个月了。”大肚婆也忍不住了,怒吼:“我不是孕妇……”  相似文献   

14.
发现的故事     
发现是一种极重要的能力———这样的事例很多。据民间故事称,鲁班生活的时代还没有锯子,为了把木头破成两半,木匠只能用斧头一下一下地砍。自然,剖面坑坑洼洼很难看,那么,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解决这一问题呢?鲁班一直在思考着。一次他上山割草,手掌居然被看似柔弱的茅草割得鲜血淋漓,他于是大惊,就盯着茅草细看,“发现”茅草有个特点:“偏平且两侧有齿”,于是突发奇想,如果把金属也打造成“偏平且两侧有齿”的样子,不是可以切割木头了吗?他试了试,果然成功了———而这种“偏平且两侧有齿”的工具,就是锯子!“云南白药”…  相似文献   

15.
为了一本杂志“同志,请问《党建》杂志第2期到了没有?”一位老者站在办公室门口怯怯问我。“您是哪个单位的?”我以为他是基层单位派来领党刊的。“我是已退休的职工党员,特别爱看《党建》杂志,期期都不落,每月10号左右我都要去支部看,最近去了几趟,第2期还没...  相似文献   

16.
刘瑜 《廉政瞭望》2010,(6):48-48
几年前,一个博士同学突然宣布不读书了,我问他去干什么,他说:“我要做一个地铁售票员”。我大笑,一个常青藤大学的博士生,辍学要当地铁售票员?  相似文献   

17.
郭松民 《唯实》2005,(5):64-64
很少有人知道,梁启超有一个日本名字,叫吉田晋。这是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逃亡到日本之后起的。梁启超在日本一住就是13年,直到辛亥革命风云乍起,他才带着“天若佑中国,我行岂徒然”的自信与豪情返回中国。耐人寻味的是,他回国下榻的第一站,就是日本住奉天领事馆。可见他与日本人的关系之厚密亲近。说起来,日本对梁启超是有大恩的,而梁启超也对日本有着特殊的感情。当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四处捕杀“新党”之时,若不是日本公使林权助全力相救,梁启超恐怕早就和谭嗣同一起到刑场高吟“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了。后来蔡锷  相似文献   

18.
羽戈 《廉政瞭望》2013,(20):44-44
王照曾参与戊戌变法,彼时他官居礼部主事,一折参倒该部六位堂官,震惊朝野。变法失败,他被迫流亡日本,寄身康有为、梁启超门下,然而他与康粱不是一路人,终告决裂。后来他反思变法,不仅抨击荣禄、刚毅及守旧党“皆误国者也”,还批判康粱等“亦庸医杀人者也”。  相似文献   

19.
有一个人当上了官。他高兴得好几天没睡着觉。几天以后,他的心情才平静了下来,才睡着了。可是,他却做了一个梦,一个他认为是个不吉利的梦。因为他在梦中梦到了一个棺材。他认为棺材和死人是连在一起的。他想莫非是这几天要有灾难?想到这,他那由当官带来的喜悦没有了。这天,他看到了一个算命的。于是,他就叫那人给算一下。他刚把那个梦说完,那个算命的就笑了,连声说:“这是一个好梦。这是一个好梦。”他不解,反问道:“梦见棺材怎么是一个好梦呢?”那个算命的不紧不慢地说:“你肯定是当官了。”他听了,没说是,也没说不是。那…  相似文献   

20.
父亲还债     
玉凯 《党课》2006,(8):78-80
我和父亲是在晚上八点到达县城的,刚走出站台,父亲就说:“你哥来接咱们了。”我张望了半天,也没有看见哥哥,我说:“哥哥在哪儿啊?”“那不是吗?”父亲用手指了指前面。我又仔细地瞄了半天,才发现原来不远处冲我们挥手的那个人就是哥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