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4 毫秒
1.
本文中笔者回顾了"经济人"思想的发展历程,在结合斯密的另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中关于道德人阐述的基础上得出了自己对斯密的经济人思想理解,通过对比作者发现后世学者对斯密的经济人理解存在着偏差。  相似文献   

2.
正《法律的道德性》是美国著名法学家朗·L·富勒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作为新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富勒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法律"内在道德"的概念,而这也引起了以哈特为首的实证法学派的猛烈抨击,双方理论交锋、思想争鸣,成就法理学界一时之盛事。富勒在书中首先提出了两种道德,即义务的道德与愿望的道德。愿望的道德是善的生活的道德、卓越的道德以及充分实现人之力量的道德,以人类所能达致的最高境界作为出发点的。而义务的道德则是从最低  相似文献   

3.
富勒在《法律的道德性》中提出,合法性原则具有内在的道德价值,而哈特通常被认为对此提出了"工具性的反对意见",即这些原则并不具有道德价值,因为它们实际上是从如何更好地遵守法律以指导行为的反思中派生出来的原则。全面客观地讲,这种传统的认识是不正确的,哈特从未将其关于合法性原则之工具性论证理解为对其内在道德价值的否弃。  相似文献   

4.
富勒的内在道德论确立了自然法中的程序自然法。通过与哈特的论战,富勒提出了的法的内在道德与外在道德这一划分,使分析实证主义主导下的法律世界重新审视自然法。在《法律的道德性》一书中富勒向我们描绘和展现了法律的内在道德这一愿望品质,同时指出"法律是使人类行为服从规则之治的事业"。本文就通过对富勒法的内在道德论的研究来分析我国法制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5.
在斯密的法理思想中,法律权利是一种完全权利,意味着有名义强求他人显现出某种美德。基于人的本性,法律不强求"仁",也不拒绝承认"智",但应该保证"义",同时"义"也因守法而显。由此,法律顺应个体诉求,促使其约束力内化于人心,并能导向社会的整体协调。时至今日,斯密的法理思想仍然既有助于理解英美法的哲学理据,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启发中国法律构建思路的意义。在斯密法理思想的参照下,可以发现中国向市场化转型的过程中存在着的根本性的问题:对个体生产创造加以有效保护和促进的力度、深度和广度不足,引导市场参与者在法律框架下解决对私及对公权益纠纷的激励手段不足。  相似文献   

6.
燕霞 《法制与社会》2011,(13):185-18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利润不断增长,如何树立正确的企业观和道德观,这些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无疑为企业观的导向,本论文试着从这一著作中,在现今社会体制下,了解企业的道德诉求与道德准则,从而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闵征 《中国监狱学刊》2007,22(5):154-154
张存浩在2007年7月12日的《人民日报》上著文《我看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说,2002年—2004年,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组织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哲学和管理科学领域的专家,共同进行了《我国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的基本分析及建议》的研究,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了我国科学道德与学风的基本状况,提出了加强科学道德建设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北方法学》2019,(1):24-34
对"法律是什么"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不同性质的法理学。哈特"法理学"的特点是"描述性"与"中立性",是关于法律的"二阶"理论,其无涉道德评价;德沃金"法理学"的特点是"评价性"与"证立性",是关于法律的"一阶"理论,其关涉道德评价。哈特"法理学"的最大问题是,从法概念中剥离道德,导致不能为法律合法性提供辩护;德沃金"法理学"的关键问题是,用道德对法律合法性进行审查,易于消解法律的独立性,丧失法律的权威性。故此,为维护法律的合法性与独立性并存与统一,可借鉴富勒的"法律内在道德"观念,尝试性地区分法律的外在道德与内在道德,将法律的合法性审查标准限缩在法律的内在道德之中,并借鉴康德的"可普遍化检验"原理,将通过普遍化检验所形成的可普遍化原则作为法律的内在道德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9.
《法官法》和《检察官法》在我国颁布实施后,在法检两大系统发挥了很大积极作用,但实施过程中,仍然还存在很多问题,为更好使"两官法"得以落实,本文从制定相关配套法律等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将交强险与商业三者险两种法律关系一并纳入到同一诉讼中解决的制度,使受害人最大程度上得到及时有效的赔偿,但交通事故保险理赔过程中这一制度在法律适用上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为此,笔者从司法实践中对交强险及商业三者险赔偿的具体细节问题做出探析。一、交强险赔偿法律适用问题交强险的赔偿对象为"第三者",如何界定"第三者",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该否信仰宗教问题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又提出"大学生不应该信仰宗教"。这看似自相矛盾,其实不然。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浅析。  相似文献   

12.
美国当代法理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罗纳德·德沃金所著的《原则问题》是一部探讨政治哲学和法理学基本问题的理论著作,同时该著作也涉及一些道德哲学问题。该书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探讨了政治信念在人们"判断什么是法律"以及"何时应该实施和服从"法律时所扮演的角色;提出了法律分析从根本上讲是解释性的这一主张;探讨了自由主义理论的当前处境;分析了关于对待法律的经济学路径的问题;同时该书也对一些法律和政治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探讨,这主要集中在本书的最后两个部分,例如:给黑人和少数民族公民优先提供工作机会和大学入学资格是否公平,建立新闻审查制度和查禁黄色作品是否不利于人类文明进步,当犯罪率上升时,犯罪嫌疑人有什么权利等。目前,我们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阶段,"德治"与"法治"孰轻孰重、如何权衡对我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原则问题》是我国法律人应认真研读的著作。  相似文献   

13.
从严复时代开始,中国人逐渐接触和懂得了何为"自由"和"民主"。这其中,严复对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的引入功不可没。严复是著名的翻译家和思想家,同时也被很多人称为将国外的自由主义思想公开输入中国的"第一人"。何谓"自由"?严复理解和引入的自由观念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笔者从严复的主要译作《群己权界论》研究出发,从群体与个体的关系、国群自由与小己自由的对比进行分析,具体详细的阐述了严复理解中的"自由"的涵义。针对部分学者对严复有关小己与国群孰轻孰重问题的误解,笔者也试图在严复的著作中寻找根据,予以反驳。  相似文献   

14.
正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强制医疗程序在实践运行中遇到了不少问题,当下对该制度予以具体化、明确化、规范化,确保其正常有效的运行,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一、从两个实发案例谈起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五篇第四章设置了"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首次规定要通过司法程序来决定当事人是否需要强制医疗,标志着强制医疗司法审查模式在我国全面确立。《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笔者所在市发生了两起强制医疗案  相似文献   

15.
刘翠翠 《法制与社会》2011,(13):275-276
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一书中提出了哲学家统治的思想。依据著作本身本文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全面梳理。这一思想究竟是如何被提出来的,提出的依据又是什么,又是怎样得以实现的,对于我们又有哪些启示。本文试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探索与解答。  相似文献   

16.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概念,是由本·阿格尔首次提出的。本·阿格尔用生态危机理论补充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不足,认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起点是马克思的辩证法理论,提出了以生态危机取代经济危机的思想,认为生态危机根源于异化消费。阿格尔同时还提出了"期望破灭的辩证法",开启了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本·阿格尔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分析,旨在厘清阿格尔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内在逻辑,进而把握阿格尔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价值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尊刘贬曹"作为<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贯穿于整个小说的始末,特别表现在对刘备、曹操两大集团代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作者罗贯中以儒家道德思想为核心,糅合民众情感,不仅反映出封建正统观念对统治权威的影响,更表现了复杂的时代背景和民族文化背景影响下,人民政治上向往"仁政",人格上注重道德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8.
王艳敏 《人民检察》2012,(11):57-59
思想政治素养,是思想境界、理论水平、理想信念、道德修养、作风养成的集中体现和综合反映。《汉书·李寻传》曰,"马不伏历(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一个人没有好的德行,是不能重用的。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思想主人之心,道德范人之行"。邓小平同志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告诫全党:"我们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实认真做好,不能放松"。江泽民同志也多次强调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只能抓好,不能放松",在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进  相似文献   

19.
<正> 一、历史背景在日本,西方意义上的法学研究是从国际法领域开始的。19世纪未期,日本遇到了许多在此之前从未遇到过的国际问题,例如:与俄国的领土争端,同西方列强缔结"开国"条约,1870年俄法战争时的中立地位,在明了事实真相而觉醒之后,谈判修改"不平等条约",等等。为适应解决上述问题的需要,日本对一本称为《万国公法》的著作进行了研究。该书是美国律师丁韪良(William Martin)所翻译的惠顿(Henry Wheaton)的《国际法原理》的中文译本。1868年,即《国际法原理》译成中文四年之后,一部解释《万国公法》的著作在  相似文献   

20.
"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重要范畴,亦是《易》学中道德体系的核心要素,既往由于《易传》中君子的大篇幅论述,使得我们对于《周易》中"君子"的审视往往集中在《易传》部分。但这也导致了我们对于《周易》经文之中的"君子"形象有所忽略。然而,《周易》的经文与传文在成书年代上有着较大差距,这直接导致了二者的思想有所不同,具体到"君子"的形象上亦是如此。因而,以《周易》经文之中的君子形象为研究对象,着力探究了"君子"的早期品德与社会责任,同时,借助于对传统"君子"行为道德的分析,对于我们今天的道德建设与社会管理,亦有极大助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