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汤柄正 《各界》2013,(7):39-42
遗憾得很,一九三六年太炎先生逝世之际,国内外学术界的挽诗、挽联很多。而我当时正在苏州从先生受业,哲人云亡,竟没有写下诗、联以寄哀,同门师友多怪之。其实,我并无他意,只觉得,先生的学术造诣与革命的一生,决不是几旬挽诗,或一副挽联所能概括:先生对我的谆谆教导与扶掖奖许之厚谊,更决非语言所能表达。故与其言而无当,倒不如缄口“心丧”,更为得体。  相似文献   

2.
《侨园》2016,(8)
正以前有白铁匠人,但随着自铁业的萧条,白铁匠们大都进工厂当了冷作工。冷作工和白铁匠不算太隔行,不过是白铁皮变成厚钢板,小铁锤换作大榔头。30年前,我被招进工厂。我没有固定的师傅,今天给这个帮忙,明天当那个下手。师傅们对技术大都保守,对外人更存戒心,多传授技术给本乡本土子弟,外乡外姓一般不传,即便传也得"考验"你很长时间,直至与他达到"师徒如父子"的感情,他才肯将工具箱的钥匙交给你。莫小看这把钥匙,说明他已认你作弟子,愿  相似文献   

3.
金天 《学理论》2008,(21):86-87
在当下知识爆炸、信息网络十分发达的时代,有些新词汇你闻所未闻却已在社会上广泛应用流行开来,这一点也不奇怪。我最先接触"书虫"这个陌生的现代流行语,是今年夏天在湖南长沙。一天,我读了《潇湘  相似文献   

4.
在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生一百二十周年之际,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携带由他与叶丹合作编剧、由他执导和主演的新片《非常大总统》,专程来到辛亥革命首举义旗的武汉举行首映式,笔者特地采访了他。 “《非常大总统》是国内第一部描写孙中山先生的故事片,您何时萌生了这个想法?” ——我上小学、中学时常读总理遗嘱,听到很多有关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故事,对这位伟人十分景仰。一九八一年辛亥革命七十周年时,上海青年话剧团找我演《孙中山与宋庆龄》。后来虽未演成,但我接触了许多资料,觉得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和革命经历十分感人,他的性格也很吸引我这搞表演工作的人。我于是萌生了在银幕上再现孙中山的愿望。一九八四  相似文献   

5.
正我的名字叫蔡澜,为什么叫蔡澜呢?因为我是南洋出生的,我爸爸说:"你就蔡南吧,南方的南"。但是我有一个长辈,这个名字也有个"南"字,所以说不好、忌讳,就改成这个波澜的"澜"字。古语也有云:"七十而不逾矩","不逾矩"就是不必遵守规矩,一下子就活了。这个人生真的不错,真的好玩啊。有两种想法,你如果是认为很好玩就好玩,你认为不好玩就不好玩。就像你走过去一出门,满天乌鸦嘎嘎嘎地叫。这个很倒霉,但是你想,乌鸦是唯一在动物中间会把食物含着给爸爸妈妈吃的,这种动物很少,包  相似文献   

6.
有副流传很广的对联,叫做"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那些"不行也行"的干部,我确实见过不少.对于"行也不行"的干部,我却见得不多.带着这个问号,我对"行也不行"的现象作了一番窥探,终于发现了一些使优秀人才"行也不行"的秘密: "行高众非"说.你在默默无闻、踏踏实实地工作,靠艰苦奋斗取得成果,靠呕心沥血有了收获,虽然心地坦荡,有些人却用你为了图谋私利的小人之心度之.他们没有和你公开竞争的能耐,却有暗地里冷讽热嘲的本领.你光明磊落满不在乎,他们却乘虚而入狠下功夫.你憋足了  相似文献   

7.
<正>今天,我跟大家分享"未来,你是谁"这个话题。这个话题有两个子命题:第一个是"未来,你想要自己是谁",第二个是"未来,你可以是谁"。我17岁时,听从父亲的建议,选择了土木科系。就读土木科系以后,我碰到了我的音乐老师,她提供了一个"未来,我可以是谁"的第二个选项,接受了她的训练。两年之后,我发现,我开始有一个"未来,我想是谁"的想法萌芽了。那个时候,学校有一位风云人物叫李骥。有一天,在李骥的乐  相似文献   

8.
革命遇到了麻烦 新政权建立不久,霍梅尼就提出了输出革命的口号。他显然认为,伊斯兰世界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只要他振臂一呼,便可以应者云集。他说,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都不好,只有伊斯兰的政治经济制度最美妙,是真主的恩赐。这个思想体现在一句著名的口号里:“不要东方,不要西方,要伊斯兰共和国”。他渐渐地不谈民族,不谈国家,只说伊斯兰社团,这个社团实际上包括整个伊斯兰世界。他认为伊斯兰革命是不认国界的,他也当仁不让地常常以社团领导人的口气号召全世界穆斯林起来革命,反对超级大国,即国际上横行霸道的豪强。  相似文献   

9.
方寸写人生     
正认识勇孝是在约三十多年前,那时我是书法爱好者,勇孝比我进步快,是省书协会员,而我的作品还没有参加过省展。当时勇孝不认识我,我对勇孝却是有几分敬意的,原因是我的老师王玉斌先生求勇孝给我刻了一方印,作为一个初学者,能有一个篆刻家给刻的印,是十分荣幸的事。后来,勇孝开了酿名斋,在周易这个更大的领域里有了不凡的作为。2013年勇孝有一件事找到我,事就是他最早给我刻的那方印。  相似文献   

10.
著名作家王树增曾碰到过一件窝心事,一次有孩子向他提问:"王老师,听说黄继光的事迹是假的,你作何评论?"王树增问孩子为什么会提这个问题.这个孩子说:"网上都是这么说的." 王树增老师强压住愤怒说:"黄继光的事迹是真的.说黄继光事迹是真的,有两个理由:第一,40多年前我还是个少年的时候,穿上军装,有幸是黄继光所在部队的一员.在军中,他是我的前辈,我至今以有这样的军中前辈而感到骄傲.现在我所在部队的"黄继光连",每天早上点名的时候依然会叫黄继光的名字,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第二,我为了写《朝鲜战争》这本书,尽可能地采访了关于他的事情.包括他的上级下级,以及当时把黄继光几近破碎的遗体从阵地上背下来的女卫生员."  相似文献   

11.
刘锴 《各界》2007,(11)
一 很早以前我就知道有"成功学"这个名词,但一直没有深入理解这个名词的含义;我也曾在高中阶段买过<卡耐基人际成功学>,但是一直没有静下心来好好读读这本书.我对"成功学"有全新的理解还是2005年的事情,说起这,我还得感激一位朋友--"学习与机遇"老师.  相似文献   

12.
机遇之门轻轻打开 1994年11月的一个晚上,徐思众接到了台湾著名珠算专家蔡景裕先生从马来西亚打来的长途电话:"徐老师,祝贺你啊!你的新书在马来西亚出版了."他听了有点糊涂,说,"我没出书啊."电话早传来笑声:"我们都是老朋友了,你还对我保密吗?那怎么这里到处都是你的<中国心算大全>啊?当地许多珠心算教育机构都在用这本书教学呢."  相似文献   

13.
“天下文章一大抄”是贬词,也可说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慨叹,像何满子先生分析的那般“我之所欲言.已出古人口;我之所欲书,已出古人手。”或许正因了此,顾炎武的祖父才说了“著书不如抄书”。当然,其意主要是不满于后人改窜前贤(历史)著作未获成功的书。古人著书使用别人的材料,不像今人那样指为剽窃,也用不着加注说明,《资治通鉴纲目》、《通鉴纪事本末》皆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改编而来,都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抄书”,但它们都自成一家,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作用和价值,难以替代,这就不能简单说成“著书不如抄书”。王春瑜…  相似文献   

14.
唐德刚是胡适的收山弟子,很多地方在介绍唐德刚的时候也说他是胡适的高足,其实唐德刚没有上过胡适的课.但胡适在介绍唐德刚的时候总是说:"德刚是我的学生."唐德刚说:"我没有上过你的课."他就说是"私淑弟子".两人的关系亲密得不得了,有人就说,唐德刚这时候遇到胡适,并给胡适做口述自传,是他的运气好.  相似文献   

15.
清华 《民主》2013,(8):39-44
"文革"期间的某一天,一个外调者在一连串的发问后说:"你在旧社会混了这么多年,又和很多大官僚相识交往,怎么会不是国民党党员?老实交待!""啪"的一声,老人拍案而起,郁积心头己久的愤慨终于爆发了:"你知道什么?从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越变越坏,我恨透了它。每次倒蒋运动,都有我的份,你去查查历史!你懂什么,你了解中国革命吗?"  相似文献   

16.
●"改革是又一次伟大革命"是一个重要命题●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南巡谈话,邓小平同志反复重申这一命题 A: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阐述了一个重要命题:改革是又一次伟大革命.学习和理解这一命题,对于我们加深认识改革的性质、目的、意义,提高改革的自觉性,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将会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学习十四大报告需要着重领会的一个问题.今天,我们是否围绕这一命题来讨论一下. B:我认为改革是又一次革命的命题  相似文献   

17.
朱永新 《民主》2014,(12):10-11
<正>2014年6月28日,"谢孝思星文化遗产守护名人命名仪式"在苏州市举行。我受民进中央严隽琪主席和罗富和常务副主席的委托参加活动,并代表民进中央向仪式的成功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谢孝思先生表示崇高的敬意。我担任民进苏州市委会主委的时候,曾经倡议编写了《一个人与一座城市——谢孝思与苏州文化》一书。在书的序言中我曾经写道:在当代苏州,有两个人我们不能忘记:一个是李根源,另一个就是谢孝思。苏  相似文献   

18.
方寸写人生     
胡崇炜 《侨园》2023,(3):64-65
<正>认识勇孝是在30多年前,那时我是书法爱好者,作品还没有参加过省展。勇孝比我进步快,是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当时勇孝不认识我,我对勇孝却有几分敬意,原因是我的老师王玉斌先生求勇孝给我刻了一方印。作为一个初学者,能有一方篆刻家治的印,是十分荣幸的事儿。后来,勇孝开了酿名斋,在周易这个更大的领域里有了不凡的作为。2013年,勇孝因一事找我,我们跨越了20多年又坐在一起。我跟他说的第一件事就是他最早给我治的那方印。  相似文献   

19.
虽然一生在同文字打交道.至今我也吃不透"化"这个字的意思.可它大概又是我一生中听到和看到最频繁的一个字。其中酸甜苦辣,百味俱全,也一时说不清。最早生根在我头脑里的"化",是上个世纪50年代由学校老师传授"共产主义"知识的时候,给我们那些同学少年培植的:"苏维埃加电气化"。具体形象就是"耕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榜样就是苏联老大哥。  相似文献   

20.
难忘珞珈山     
正我年少时家住广埠屯,这地方在武汉很有名,就像北京的中关村。当年的广埠屯是块"洼地",周围全都需要"仰视":远一点的有武汉体育学院;马路那边是海军的一个研究机构;它的旁边是桂子山上的华师;华师对门是武测、电专和商校,也就是如今的武汉大学信息学部。今天我要说说珞珈山。一学生时代我常去珞珈山的书店,少先队过队日或春游也去珞珈山。小学班主任谢老师有一阵请病假,我们结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