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标识性话语,在语境、语义、语用层面蕴含丰富的生成逻辑。在语境上,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接续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发展的历史语境和回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问的时代语境的统一,是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语境和自主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语境的统一;在语义上,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人类文明为立足点的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是富含新意的人类文明的崭新形态,是具有独立形态的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在语用上,人类文明新形态宣告了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形态的历史性生成,彰显了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自觉和自信,标示了引领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比较中西方现代化的差异,呈现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能够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属性,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价值逻辑,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资本至上”逻辑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美美与共”的中华文明,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超越了西方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强国必霸”的历史定律。中国式现代化以“五大文明”协同推进,重塑人类文明的新形态,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物本主义的局限性。中国式现代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伦理格局,超越了西方现代化“征服自然”范式的狭隘性。  相似文献   

3.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最新成果,这一新形态的创造具有深刻意义。就理论逻辑而言,人类文明新形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且与中华文明有着深厚渊源;就历史实践逻辑而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形成的伟大历程蕴含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实践逻辑;就价值逻辑而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对民族复兴、人类文明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世界现代化发展一般规律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从文明意蕴的角度研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具体而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内生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通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价值得以彰显。从人类文明未来发展来讲,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使得中华文明重新焕发出强大生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5.
全面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需从其出场逻辑、超越创新、本质要义等维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所实现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所以“新”,就在于其超越了文明冲突,超越了西方式现代化,超越了资本逻辑。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从本质上讲是一体两面、合二为一的,但从表现特征看又各有侧重,只有理解了二者的异同,才能真正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质要义。  相似文献   

6.
柴尚金 《前线》2023,(10):13-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式现代化互相成就,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贯通,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凸显人类文明形态新特质。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多样性特征和一般规律,创新了全球现代化理论,蕴含着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内在价值,为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文明成就深刻改写世界现代化历史,谱写人类文明形态发展新篇章,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指明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未来发展方向,具有解决人类共同问题、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7.
吴凯 《探索》2022,(4):13-26
人类文明新形态不同于西方现代文明和资本主义文明,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将中国道路、中国治理、中国价值内嵌于社会主义性质的文明形态的创造过程,并以文明形态的适应问题、实现问题、发展问题为切入点,深刻回答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在何处。人类文明新形态蕴含“社会主义”的文明性、展现“现代化”的中国优势、凸显中国“文明”的主体性,具有丰富且深刻的内涵特质。以理念观照为立足点,中国道路的文明逻辑开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密码,中国治理的文明场景开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格局,中国价值的文明内核开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未来选择。从表达路径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叙事来看,需要用世界图景映现中国故事以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叙事的理论蕴含,用国家形象传播中国故事以增进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叙事的国际认同,用学术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以提升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叙事的作品质量。在讲好具有世界意义的社会主义文明故事的同时,为人类文明未来发展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选择,谱写中华文明与人类文明的和谐篇章。  相似文献   

8.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使命,也是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逻辑向度。从理论逻辑看,马克思主义现代文明观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跨越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卡夫丁峡谷”提供了理论支撑,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承载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积淀,中国共产党人百余年来建设现代文明的探索与实践为其积累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理论经验。从价值逻辑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理论维度深化了对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在实践维度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基础,在世界维度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从实践逻辑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方法,构建五大文明为一体的发展结构,在世界现代化浪潮中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人类各文明交流互鉴。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历史分期理论是在唯物史观视域下理解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的学说,为探析人类文明形态的理论内涵、主要特征和价值旨趣提供了新视角。在理论层面,中国式现代化社会形态为马克思历史分期理论提供了研究范式。独具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马克思历史分期理论的时代表达。就现实层面而言,人类文明新形态对马克思历史分期理论进行了创造性发展,如物质生产实践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石,人民群众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体要素,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旨归。从价值层面看,“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擘画了人类文明发展新图景,破除了“文明冲突论”带来的文明危机,体现出文明共生互鉴的辩证的文明观,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崭新境界。  相似文献   

10.
杨章文 《探索》2022,(1):1-14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理论逻辑,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自己的路”的历史逻辑,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生动转向的实践逻辑相统一的产物。实践表明,这是一条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首要原则、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显在特征、以赓续中华文化基因为核心要义、以共同富裕为价值主线、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本质要求、以和平发展为行动准则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追求的现代化道路。基于世界现代化发展历程的视角,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创,诠释了“现代化≠西方化”“现代化逻辑≠资本逻辑”“现代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的内涵要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百年奋斗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独特的领导优势和内容优势。这些优势形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面貌,赋予其独特的世界意义。基于世界视野、历史视野和比较视野,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集中表现为彰显“民族复兴论”、超越“西方中心论”、破除“历史终结论”、证伪“文明冲突论”、驳斥“零和博弈论”与化解“生态危机论”等六个维度,以此为世界现代化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2.
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本质上有七重维度。从主体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创造的现代化新文明。从文脉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中华文明为根源的现代化新文明。从内涵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新文明。从外延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人民美好追求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相统一的现代化新文明。从性质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超越资本逻辑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现代化新文明。从变局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西方现代化文明危机深重中迅速崛起的现代化新文明。从指向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现代化新文明。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历经百余年奋斗创造的重大成果,不仅蕴含着深厚的历史逻辑和深刻的理论逻辑,而且具有合乎规律性的实践逻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要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逻辑理路、特色意蕴及实践路径,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4.
耿步健 《探索》2023,(1):14-25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底色,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价值目标和核心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能够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美丽中国建设,并不断完善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念是在审思西方工业文明的反生态性中提出的,是在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实践中提炼的,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其核心要义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关键是要提高生态治理现代化水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价值追求是人民幸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有效路径是科学贯彻“两山论”等,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现实问题导向与战略目标引领相统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创新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双创”相结合、生态底线思维与历史主动精神相辉映的鲜明特色。这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乃至人类生态文明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结晶,独创性地回答了新世纪人类到底应该向何处去的世纪难题。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的伟大成就,是深深根植于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之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肥沃土壤上形成的新文明。作为超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新文明,始终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的使命,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彰显了人民性。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性激活和丰富了中华文明的优秀底蕴,给中华文明的新发展增添新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实现新跃升,也为世界文明的演变提供了新路径、新选择。作为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成果,人类文明新形态诠释了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追求,极力推进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同时彰显了共同富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16.
邢国忠  屈靓雅 《前线》2023,(11):22-25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结合,其历史逻辑萌芽于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建设史中发展,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成熟;其理论逻辑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来源于不断吸收和借鉴人类先进文化成果;其实践逻辑则是加强顶层设计,将文化自信纳入“四个自信”,制定文化强国战略。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逻辑,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自身的特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领导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这一进程可分为萌芽、探索、发展和创新四个历史阶段。中国式现代化为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作出了原创贡献,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创造力;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谱写了科学社会主义新篇章;超越了资本主导的西方现代化模式,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8.
许士密 《探索》2023,(6):1-13
“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两个结合”的形成与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明底蕴。作为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既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和真理性,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也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和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得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内蕴接续推进现代文明、转化发展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觉,承担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模式,“两个结合”的坚持和发展使之展现出不同于西方现代文明的新的文明图景和文明前景,即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全新的文明叙事、复兴叙事,中国式现代化担负着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合力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双重使命。中国式现代化深刻的文明意蕴就在于显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现代价值和马克思主义对世界现代化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指导意义。因此,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开创并不断丰富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迥异于西方文明的本质属性、显著特征和根本优势,蕴含独特的文明观。  相似文献   

20.
韩庆祥  张健 《前线》2023,(3):16-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体现了在理论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和在实践上坚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的有机统一。从时代内涵看,中国式现代化形成于基于商品经济的特定历史语境,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对基于劳动逻辑的现代化路径的自觉选择。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突破,预示着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将引领未来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为世界谋大同”将成为人类历史新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