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立华 《乡音》2023,(5):55-56
<正>【文物名片】“仙人福禄”铜镜(宋),“唐明皇游月宫”铜镜(宋),“八仙过海”铜镜(金),“达摩渡海”铜镜(金),“许由巢父”铜镜,均为河北博物院藏品,体现了宋金时期铜镜制作水平及纹饰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铜镜,又称“铜鉴”“照子”,在古人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正衣冠、妆尔容”的重要角色,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我国铜镜起源久远,  相似文献   

2.
青铜镜作为青铜器的一个品种.凝聚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及精神文明。镜背上的珍禽异兽、花木虫鱼、仙凡人物乃至天地宇宙构成一幅奇妙的画卷。铜镜的镜背不仅有纹饰.而且自战国以来有铭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镜铭成为重要的纹饰部分,还出现过单纯以铭文为饰的镜子。研究镜铭书体的演变、内容的变化.是鉴别年代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3.
铁铸佳镜     
正在中国铜镜发展史中,有一个被人们忽略了的重要历史,就是铁镜的历史,很多人,甚至声名远播、学富五车的文博大家,也都很少提及,提及也都语焉不详。中国青铜器全集中的《铜镜卷》,收录了二百一拾二面铜镜,竟然没有一面铁镜,在书前的《中国青铜镜发展概述》,我国著名的青铜镜专家陈佩芬女士有一段简短的论述,称:"铁镜东汉时期已有出现,但数量很少,然  相似文献   

4.
镜子,古有铜镜,今有玻璃镜。它的用处可察面容,正衣冠。其实,镜子的种类和作用何止于此。古今有识之士认为,人、物、史皆可为镜。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知得失。”由此观之,镜子的作用大着呢! 常常揽镜拭面,是古今许多仁人志士严以律己、修  相似文献   

5.
广西出土汉代铜镜铭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镜上出现铭文开始于西汉早期。近50多年来,广西的汉代铜镜铭文不断出土。从铸镜手工业的状况、人们的思想观念(包括家族观念、爱情观、求仙思想)、广告、工匠的文化水平等四个方面,分析广西出土的汉代铜镜铭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两汉时期广西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6.
不要照错了“镜子”邱剑云刘梦得写过一首《昏镜词》。其“引言入云;一个增长制镜的at匠出售10面铜镜,唯有一面平整光洁,其余9面皆膝跪昏暗。有人指责他做L粗糙,他却笑着说:“明镜皎洁无比,在它面前半点缀疵也无法隐藏。这只有自身很美的人才会选用,而这样的...  相似文献   

7.
韩昌黎从未到过昌黎河北昌黎,渤海边上的一座小县城。从金代开始,昌黎二字就被载入史册。韩愈,世称昌黎先生。很多人误以为昌黎是韩愈的出生地,而韩愈非但不在昌黎出生,他一生也未曾到过昌黎。既然如此,那为何韩愈自称"郡望昌黎"。昌黎县的碣石山上还有一座韩文公祠?原来根据《昌黎县韩氏家谱》记载,后魏时,定州刺史韩均徙居昌黎(今河北昌黎),为昌黎韩氏的始祖,其孙为曹州司马韩仁泰(即韩愈的高祖)。可见,昌黎韩氏是韩氏的一个支族,昌黎郡是韩氏的望出之郡。韩愈不忘自己的血脉之源,一直以昌黎  相似文献   

8.
雨晨 《今日上海》2008,(1):60-61
铜镜是古人用来照面饰容的日常用具,被视为青铜器类中的珍品,在我国流行了数千年,直到清代玻璃镜普及后才退出了历史舞台。铜镜既是实用器具又是精美的工艺品,从它的发展时期来看,分为早期(齐家文化与商周铜镜)、流行(春秋战国铜镜)、鼎盛(汉代铜镜)、中衰(三国、两晋、南北朝铜镜)、繁荣(隋唐铜镜)、衰落(五代、十国、宋、金、元铜镜)等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人镜     
安立志 《今日浙江》2013,(14):62-62
镜子的功能,没有谁比唐太宗李世民说得更精辟,"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短短几句话,总结了三种镜子——铜镜、古镜、人镜,阐述了三种功能"正衣冠""、见兴替""、知得失"。其中"人镜",在我看来,是最难得的。"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讲的是人要把互动对象作为参照、作为镜像,  相似文献   

10.
期猎·牵牛卖奶·市场灵魂莫宇林《史记·留候世家》记载圯上老人授书张良的故事:"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  相似文献   

11.
心灵的眼睛     
人有两副眼睛,一副有形,在脸上转动,可以含笑流泪,可以感知疼痛,是水银镜里可见的自然存在。温婉辗转的眼睛能够阅读世间一切有形有色的物体,给人生带来了无限的欢乐。然而面对水银镜永远不可见的是人的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代年前,莘县县城海拔最高处曾耸立着一座金代古塔,俗称"莘县塔",因素有燕子在塔上飞舞与栖息的景观,故又习称"燕塔",为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塔高二十丈(约为66.67米),挺拔秀美,耸入云霄,像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成为莘县的象征与标志。1965年河北邢台地震曾波及莘县,古塔顶层  相似文献   

13.
林华 《观察与思考》2008,(19):42-43
8月24日,敦煌博物馆展厅内的7面铜镜竟有4面被盗,其中一面“位至三公”铜镜属于国家一级文物。至此,甘肃省今年已有馆藏文物、墓葬文物失窃事件6起.15件文物丢失,包括一级文物2件。  相似文献   

14.
铜镜在我国古代青铜器中独成体系、是收藏价值很高的工艺美术品。铜镜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品。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镜有着各自特征,它又成为古代墓葬中断代的标准器之一,在考古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铜镜反映了古代文化艺术水平、冶炼和装饰工艺水平,是古时人们精神生活的反映。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武当横地出,神农连天碧。伍家沟村是继河北耿村之后的中国第二个故事村,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第一个封闭式山区民间故事村。村里有首歌谣为证:“九沟十八洼,一百单八岔;岔岔有人家,户户都是故事家。”全村面积不过4平方公里,200余户人家,12岁以下、7岁以上的娃们,多数能讲故事;中青年人能讲10个以上故事的过半数,其中,能讲100至250个故事的“故事篓子”不下50人;能讲300个故事以上的“故事大王”有5人;更有故事夫妻、故事亲家、故事家庭;他们还自发地组成了“妇女故事会”、“老人故事会”、“家庭故事会”。于是,这个遥远的…  相似文献   

16.
黑虎泉记     
周长风 《春秋》2013,(4):58-61
济南以泉水众多享誉天下,金代以来号称七十二名泉,其名不娃者难以计数。虽然七十二泉名单和排序历代皆有变化,但以趵突称魁则古今皆然。谁的名声次之呢?则说法不一。金代文学家元好问在《济南行记》中说:“凡济南名泉七十有一,瀑流为上,金线次之,珍珠义次之。”瀑流,有的古籍版本作爆流,即今日之趵突泉,而金线并非今日之金线泉。今日之金线泉泉池甚小,泉脉微弱,已无一条水纹若金线摇动于水面的奇观。  相似文献   

17.
王亚军 《传承》2013,(12):122-123
铜镜是古代社会广泛使用的日用生活器具,其通灵的特殊功能,已经延伸到汉末三国墓葬文化中。铜镜集驱邪镇恶、象征日月、助人复生等多重功能于一体,满足了民众功利性的心理,受到高度重视,并产生出如此强大持久的生命力和超自然力,铜镜的图案也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贵州出土的铜镜的年代、纹饰、使用民族作了分析研究,指出贵州使用铜镜的时代大约开始于两汉中期前后,西汉晚期以后开始盛行。  相似文献   

19.
刘昭民 《中国减灾》2012,(4X):12-13
<正>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一书中,有许多关于气象方面的故事,若以现代的气象学知识加以解释,配合现在的地面天气图加以佐证,可发现这些故事中对气象的描述十分符合实况,可见罗贯中对中原、华中和汉中等地区的气象知识和气候概况十分了解。  相似文献   

20.
铜镜是古代社会广泛使用的日用生活器具,其通灵的特殊功能,已经延伸到汉末三国墓葬文化中。铜镜集驱邪镇恶、象征日月、助人复生等多重功能于一体,满足了民众功利性的心理,受到高度重视,并产生出如此强大持久的生命力和超自然力,铜镜的图案也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