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神正论思想最早出现于《圣经》中,中世纪的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分别将柏拉图学说及亚里士多德哲学引入基督教教义,对神正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莱布尼茨在继承批判前人神正论思想的基础之上,用"前定和谐"和最好世界的理论解释恶的存在,多角度地论证上帝存在,全面系统提出了神正论学说。莱布尼茨的神正论对于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纠正当前消极悲观的社会心理和怨天尤人的生活态度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邻避冲突为何能发生重大转折,由“僵持不下”到“皆大欢喜”?为解释这一转折过程,论文从过程视角构建“回应性软化”解释框架,并结合L县S镇变电站项目建设的案例分析发现:当邻避项目建设中面临财政资金与补偿政策限制等刚性约束的“硬结构”时,基层政府会在回应民众诉求的同时,对政策系统内外部的多方主体采取认知、态度、情绪、利益等方面疏通的“软策略”,即“回应性软化”;通过预软化、再软化与软化术,最终润滑了邻避项目政策执行,促成邻避冲突发生转变进而得以成功化解。“回应性软化”是邻避冲突情境中基层政府的策略选择,又是邻避冲突治理的主要解释变量,可进一步丰富邻避风险治理的工具箱。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的悲剧“冲突”理论以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为后来的各种悲剧“冲突说”提供建设性的因素。但这一理论在西方艺术理论界被片面地发展。这种片面性表现为把黑氏的悲剧“冲突论”归结为“善——善冲突说”。英国莎士比亚专家布拉德雷在运用黑格尔理论说明近代悲剧、尤其是莎士比亚悲剧时作了这样几句解释:“悲剧冲突不仅是善与恶的冲突,而且更根本的是善与善的冲突”①美国剧作家亚培尔也明确说:“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黑格尔早已肯定,那是两种互相冲突的善与善之间的斗争。”②  相似文献   

4.
不断改革论     
寺庙里进香的善男信女们不可能想象得到,佛教文化中包含着深妙的辩证法思维,并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热情肯定。佛教“诸法无常”四字高度概括了这种思想。佛教所说的法,通俗的解释就是事物。这句话的意思是:世界万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处于“刹那生灭”、不断变化之中。若用这种辩证思维指导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路或许会走得顺畅一些。  相似文献   

5.
刘曼 《求索》2014,(1):149-154
在史密斯将神话与仪式进行了初步联系的基础上,弗雷泽在《金枝》中对神话与仪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以植物神观念、“神王”理论和“杀王”仪式为基础,弗雷泽松散地阐述了以王为中心和以神为中心的两种神话-仪式理论,同时也流露出神话与仪式相互说明、神话解释仪式、仪式表演神话等关于神话与仪式之间关系不确定性的看法。弗雷泽对神话与仪式关系这种松散多样的阐释,为后来仪式论者的探索和超越提供了多维的视角启示和参照,并为神话-仪式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裴毅然 《同舟共进》2010,(10):64-65
如何看待社会苦难,看似比较简单的一则问题,实则内涵深广。苦难能激起人们强烈的道德感,继以审视既有道德和法律,成为一切社会改革的初始动力;同时也是许多革命理论的支撑——革命通常从苦难起步,或日革命者总是从“说苦难”开始构筑价值起点。于是,消除苦难几乎成了所有社会成员的第一感,这是解决苦难最深厚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7.
《西藏统一战线》2009,(4):30-31
在中国的传统哲学中,一直有所谓的“义利之辨”,传统的儒家哲学往往将义和利对.立,因此大多耻于言利。佛教在传人中国的历史过程中,出于弘化的目的,自然要随顺这种财富观念,所以,从表面上看,佛教似乎更强调世俗财富与出世修行之间的对立性。另外,佛教是一种宗教,最终指向出世的彼岸世界,必然要强调超越世间与克服世俗的欲念,而财富经常被理解为欲望的象征,这更强化了财富与佛法的对立。  相似文献   

8.
十世班禅的圆寂和十一世班禅的继位,让许多人都知道了活佛转世,但什么是活佛,什么是活佛转世,却并不十分清楚。活佛转世是藏传佛教的一种独特的传承方式。它把佛教之的灵魂不灭、业力自如的教义和佛。菩萨圆觉解脱、化身降世、普度众生的思想融为一体,得到佛教其他教派的认同。活佛转世,在佛教教理上说,为佛教的三身说所支持。佛教三身说就是指佛有三身,一为投身,投身时隐时现;二为法身,法身从来不显;三为化身,化身随机显现。活佛就是佛的化身。佛教的佛与神不一样,他原先也是世俗之人,就象佛祖释这年尼因不堪世间之苦,出家…  相似文献   

9.
贝格尔早期从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中探讨宗教对人类"建造世界"和"维系世界"的神圣作用,在此基础上建构了他的世俗化理论,但是对世俗化对宗教产生的影响表现出悲观态度。然而,随着宗教复兴运动的发展,贝格尔又提出"去世俗化"理论,以宗教更加复兴的基调回击世俗化理论中的悲观论点。  相似文献   

10.
“苦难崇拜”与“苦难拍卖”雷颐(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副研究员)“通过苦难,走向欢乐。”这是西方乐圣贝多芬的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是中国先哲孟子的名言。古今中...  相似文献   

11.
佟彤 《前沿》2013,(18):145-146
“阎罗王”是中国鬼话传说中最重要的形象之一,也是极具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其形象是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进入中原地区,逐渐与中国本土原有的“泰山府君”形象合流并出现世俗化倾向,成为民间流行的掌管冥间的神。“阎罗王”形象在我国的演变标志着佛教冥报思想中国化得最终成熟。  相似文献   

12.
阴谋论成了郎成平解释经济个案的唯一工具。凭着这把万能钥匙,郎咸平打开了中国与西方国家所有经济纠纷的“锁”,为那些在中国各社会阶层利益分配中失利的人找到了他们生活不幸福的来源,即美帝国主义和西方国家亡我之心不死,中国人很多的生存困境,都是由他们造成的。这未免失之简单。  相似文献   

13.
沈庭 《前沿》2012,(22):63-65
自南齐道士张融将“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从《易传》中摘出来调和佛道二教之后,佛教也采用这种说法有意改造中国本有之经典来表达自己的理论,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体用对举的思维;宋明理学家吸收了佛教的体用思维,借鉴佛教用“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诠释本体的做法,建构起了新的儒家哲学.可见,儒释道三教在相互冲突中逐渐形成了一些新的共同话语和思维方式,正是这些共同话语和思维方式成为三教融合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起源于西方的"集体行动"理论并不能完全涵盖中国复杂多变的社会冲突情形,尤其是那些由非特定群体自发开展的体制外活动。对中国层出不穷、形式多样的群体性事件,需要在借鉴和运用西方有关理论资源的基础上,给予更加贴合实际的本土化解释。  相似文献   

15.
政治冲突是人类政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如何理解并控制冲突是政治学研究的重大问题。政治社会学认为,对政治现象的解释应沉入社会层面,在社会结构与社会进程中寻求恰当的解释。分层是社会不平等的结构性表现,不平等的分层体系与政治冲突都是一切复杂社会所固有的现象,冲突与分层密切相关。马克思与韦伯是分层与冲突理论的两大思想源泉。这两种理论之间既有继承,又相互对峙。马克思认为阶级的产生必然导致阶级斗争,并最终消灭阶级对立进入无阶级社会。而韦伯承认经济因素在政治冲突中的作用,同时强调地位等非经济性因素在政治冲突中也扮演重要角色,政治冲突具有长期性与复杂性。因此比较他们的分层与冲突理论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伊壁鸠鲁在论证“上帝是不存在的”这一命题时,曾经采用过数学上的反证法。他说,在宗教信徒的眼中,上帝是万能的同时也是善良的,上帝愿意并且能够除掉世间的丑恶。既然如此,如果上帝愿意但不能够除掉世间的丑恶,这就说明上帝并非万能━━这与它的本性相矛盾;如果上帝能够但不愿意除掉世间的丑恶,这就说明上帝并非善良━━这也与它的本性相矛盾。如果上帝愿意并且能够除掉世间的丑恶,那么为何在这种情况下世间仍有丑恶呢?由此可见,“上帝是不存在的”。 由此想到,我们在哲学教学过程中是否也可以运用一些数…  相似文献   

17.
起源于西方的"集体行动"理论并不能完全涵盖中国复杂多变的社会冲突情形,尤其是那些由非特定群体自发开展的体制外活动。对中国层出不穷、形式多样的群体性事件,需要在借鉴和运用西方有关理论资源的基础上,给予更加贴合实际的本土化解释。  相似文献   

18.
4月10日,泰国军警与集会示威的“红衫军”发生暴力冲突,导致23入死亡、850多人受伤,造成自1992年“黑色五月”民主运动以来最为严重的流血事件。从2008年11月“黄衫军”攻占总理府和国际机场,到2009年4月“红衫军”冲击东亚峰会会场,再到今年的严重流血事件,泰国这个崇尚佛教的国家,  相似文献   

19.
一、社会的主题: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性与应然性分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新概念和新观点的提出,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已对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深度。其“新”体现在党和国家对社会冲突的正视与重视。因为“和谐”的背面就是“矛盾”或“冲突”,没有“矛盾”与“冲突”也就没有再提“和谐”的必要。矛盾与冲突的作用具有两面性,在一定的范围内它们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但如果冲破一定的界限,就只会阻碍,甚至破坏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黄钊 《学习与实践》2009,(8):135-140
作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形成,有自己特定的土壤和文化根基。从思想渊源上说,主要是吸取和利用了道家“道生万物”的本体论、“长生久视”的养生论、“反朴归真”的道德论以及关于“神人”、“真人”的理想人格论,同时也吸取和利用了原始宗教、神仙方术以及佛教的某些教理、教义、法术等。此外,还吸取和利用了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其中包括儒墨诸家的伦理观、天命观以及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