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张健 《新视野》2007,(1):79-81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关于荣辱的理性认知和价值取向,同时又是国家关于社会风尚建设的基本价值理念,是新时期条件下主流价值导向和意识形态导向的统一。从特定历史语境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当前价值多元化和主流价值边缘化的背景下提出的,旨在解决当前荣辱观扭曲的现实危机;其基本诉求是,在公民社会条件下,国家应该重申主流价值话语,并以此实现对社会风尚建设的引领。对其有效性,我们要分清三个边界,采用三个尺度来评估。  相似文献   

2.
胡锦涛提出的“八荣八耻”重要论述,明确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观最基本的取向及行为准则,阐明了荣辱分辨及价值评判标准。那么,如何才能确立起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正确价值观呢?  相似文献   

3.
“视觉扭曲”是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现实社会生活中,荣辱颠倒现象犹如戴着“棱镜眼罩”看到的世界,正严重地影响着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荣辱观是主体内在的道德信念,是主体自觉地践行道德规范的心理机制和内驱力。当正确的荣辱观成为了人们的普遍共识和信念时,社会的道德风尚、文明水平也就由此得到提升。社会主义荣辱新风尚的形成应重点做好社会舆论、党的领导干部、青少年、社会机制四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刘卫琴 《世纪桥》2007,(6):10-11,15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基本态度。人们对荣辱的感受形成动机、意图、目的,通过劝导、裘扬以及自我激励方式促使人去行善,通过羞耻感、罪恶感而阻止人作恶。荣辱观会使个人在每一道德境遇中进行反思,作出正确选择。荣辱感作为道德情感对于人的道德行为产生重要作用。荣辱观的产生是以道德主体意识的确立为前提,公民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千千万万个自觉的道德主体,提高公民的道德主体意识。确立“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是当前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所在、重点所在、成败所在。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扎实推进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项紧迫的任务。一、全面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大义的统一。把国家、民族的兴衰荣辱放在什么位置,是荣辱观上首要的、最核心的问题。中华传统荣辱观认为,只有把个人荣辱与国家、民族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荣辱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正确对待苦乐成败,人生的意义才能得到…  相似文献   

6.
王东海 《学习论坛》2006,22(12):9-11
人类本性中的荣辱意识是善恶行为得以产生的心理根源,从道德发生学的视角全面考察荣辱观产生的基础及其过程,可以初步揭示出道德意识发生的内在机制和基本特征。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意识活动,是协调个体与社会的利益冲突,促进个体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华建宝 《实事求是》2007,195(2):11-13
中国自古以来注重荣辱问题。“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是传统荣辱观的立论基础;“立人之大节”“治世之大端”,是传统荣辱观的目标价值;“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不同也”,是传统荣辱观的内涵要求;“三省吾身”“反求诸己”,是传统荣辱观的修养途径。  相似文献   

8.
荣辱观古已有之,荣辱心人皆有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持有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们,其荣辱观是不同的。恩格斯说,“每个社会集团都有他自己的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回答的是社会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9.
姚文华 《求实》2006,23(Z3):232-233
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新时期衽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在高校应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契机,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一、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选择、道德评价能力。以“八荣八耻”的价值取向促进大学生个体道德的内化  相似文献   

10.
王晓霞  呼吉图 《实践》2007,(2):19-20
荣辱观是人们关于荣辱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对任何道德规范的遵循与背离,都可以直接表现为荣与辱的价值评判。荣辱观在道德体系中的这种地位,决定了荣辱观的建设在整个道德建设中的重要意义。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大学生荣辱观的培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荣辱问题上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沿着趋势分析、阶段划分和立足于质性研究基础上的批判性思考等路径,当前中国家庭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处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系统梳理中国家庭模式变迁的形态、总结其中经验,对于推进当代中国家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结构—功能”视角下,中国家庭模式沿着“社会—家庭—个体”的主线,呈现出由封建帝制时期传统伦理型大家庭、到集体经济时期谋生型核心家庭、再到市场化时期讲求代际功能调适的直系家庭的演变形态。这一变迁起源于生存及秩序建构需求,受国家与社会的互嵌互动驱动,并在传统家庭价值伦理淡化而新的价值规范尚未产生的背景下呈现出表征与内核“二元断裂”的特点。以直系家庭的回归为起点,实现“国家—家庭—个体”相对独立与黏合,以平衡个体有限自由、家庭“本体性”价值和国家经济建设需求,关键在于推进“家庭友好型社会治理”。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事涉家庭政策的系统性改革。  相似文献   

13.
颜景高 《探索》2011,(5):175-179
作为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基本建制,市场经济肩负着现代人自我实现的启蒙规划,负载着历史主体互利合作的责任承诺。吊诡的是,市场个体私向化倾向的膨胀却在社会层面上肆意蔓延,自大的张狂、自足的冷漠以及自恋的虚无等精神状况在逐步侵蚀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道德底线。如是,个体社会化倾向的确认、指引和践行在当下显得尤为迫切,这离不开欲望个体的“节制”信仰、先进文化的“理性”导向以及社会精英的“人格”感召,这指证着,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的有序建构、良性运作以及和谐发展,需要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其奠基。  相似文献   

14.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精辟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体系,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组工干部要带头学习“八荣八耻”内容,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  相似文献   

15.
王喆 《新长征》2006,(11):64-64
我们中华民族及其传统文化历来重视荣辱观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问题。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我们青少年一代来说,现实意义更为重大,因为,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  相似文献   

16.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关系而提出的判断荣辱的价值标准。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全面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的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荣辱观的形成受着多方面因素的决定和制约。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需要全面认识和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的条件。一、正确把握“衣食足”与“知荣辱”的关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生活条件与荣辱观的关系问题。“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句名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曾受到诸多论者的青睐,在各种报刊和书籍中被频繁引用。然而,人们看到,现在我国物质生活条件已经明显改善,但不知荣辱甚至荣辱颠倒的现象却大量存在,于是有些同志又对这一名言的正确性提出质疑。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衣食足”与“知…  相似文献   

18.
荣辱观念,古已有之。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历来十分重视荣辱观念。“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等等格言警句,都说明了古代的哲人志士将荣辱放到了与人格、气节一样重要的地位。这是我  相似文献   

19.
王珍 《世纪桥》2008,(4):106-107
社会主义荣辱现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对提高全体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着重大意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坚持知行统一,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公民的个体品德,抓住重点人群率先进行示范教育和宣传引导,着力营造舆论氛围等。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同志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明确了我国当前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现实针对性。荣辱观古已有之,荣辱心人皆有之。恩格斯说,“每个社会集团都有他自己的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回答的是社会主义社会中,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既要发扬优良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既要立足本国.又要面向世界:既要把握今天,又要面向未来。每个时代、每个民族的荣辱观.归根结底是由那个时代、那个民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同时也极大地作用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