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公民国家认同的研究,公民意识是不可忽略的向度。公民意识与国家认同在概念内涵上有着密切相关性,公民意识的国家认同功能可从为国家认同提供内驱力、价值判断基础以及伦理支撑三方面窥见一二。在此基础上,面对国家认同所面临的挑战,本文试图对公民意识国家认同功能的实现路径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2.
政治参与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项政治任务,是国家政治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和政治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内涵与特征、现状和影响因素及如何发挥统战优势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等几个方面进行较为科学客观的剖析和总结,为新时期新阶段,统战领域如何发挥其自身优势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进行了必要而又有益的探求.  相似文献   

3.
西方公民社会理论演进之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是一个历史范畴,其概念内涵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变化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内容与特点,从古代到当代其内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个演进过程可以概括为: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公民社会文明观,17-18世纪的公民社会政治观,19世纪初的公民社会经济观,当代的公民社会文化观.  相似文献   

4.
户籍管理是国家的一项重要行政管理制度,是国家行下管理的基础,根本职能是从法律意义上确定公民的身份信息。姓名是一个文化概念,其有文化属性,它是一个国有、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区历史文化传统的传承与积淀,是具有典型象征意义的一个抽象符号,可以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识别公民的身份。基因和基因身份证在个体识别方面有其优越性和科学性,但不具有法律属性。公民的身份号码是公民身份法定化的根本标志,具有唯一性,确定性和法律属性,是理解户籍管理的法律坐标原点,能够真正实现对公民身份进行法律识别和确认。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国家认同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对"国家认同"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具体内容,不同研究者只是侧重于自己的研究旨趣作出了解释。国家认同是公民基于对国家特性的认可与赞同,进而产生的归属感以及维护国家利益的行为取向,是公民内在的知、情、意与行的统一。从大的方面而言,公民的国家认同包含公民对国家的政治法律的认同、历史文化的认同、社会经济的认同等在内的全方位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公民社会的形成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公民社会"概念在词源上来自于拉丁文Civilis Societas。Civilis Societas的含义在公元1世纪最先由西塞罗提出,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宪政民主的发展历程相伴随,西方学者对于其内涵的理解和界定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经历了三次大的分离,分别是以商业化、政治化的城市的出现为标志的公民社会同野蛮社会的分离,以代议制政治的形成为标志的公民社会同政治国家的分离和当代西方社会正试图完成的公民社会同经济社会的分离。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由此可见,依法治国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概念,具有十分丰富和深刻的内涵.本文试从六个方面来把握依法治国的科学涵义.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深入推动党员先进性建设形势下,引入管理学中"组织公民行为"概念,可以丰富党员先进性的内涵与外延,创立实践可操作的党员先进性行为标准。党员组织公民行为形成因素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激发组织公民行为,能较大丰富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途径,提高先进性建设效果。  相似文献   

9.
我国行政诉讼法的颁布 ,标志着我国法院已开始依据其司法权对行政权进行制衡 ,并且成为监督政府行政法治化、切实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行政机关的侵害的重要措施。但公民的行政诉讼救济权仍受到种种制约 ,我国司法制度的改革应对公民的行政诉讼救济权予以关注。本文对公民行政诉讼救济权概念和内涵进行初步界定 ,并探讨了其保障的具体机制。  相似文献   

10.
理论界和司法界对"国家工作人员"的内涵及其外延的争议由来已久,大多数学者曾意图通过揭示其本质来解决此争议,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笔者认为立法的缺陷以及将"国家工作人员"作为一个法律概念是争议产生的主要原因.本文着重从立法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概念这两个层面来探讨此争议,建议用"国家公职人员"这个较为科学的概念来取代"国家工作人员",并对有关"国家工作人员"的刑事立法进行修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