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菲律宾的外交政策及其与中国和东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菲中关系与菲律宾-东盟关系 今天我的讲话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菲中关系的现状及菲律宾和东盟的关系,目的是向诸位解释菲律宾现时在这些方面所采取的政策,并希望诸位对菲律宾的对外政策和优先处理的事项有更好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布什政府对东盟的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总结了布什执政以来美国对东盟的政策,探讨了影响美国政策的因素,分析了美国对东盟政策的调整将对中国—东盟关系产生的影响。文章认为,“9.11”事件以后,美国的反恐战争为其重返东南亚提供了契机。布什政府调整了对这一地区的政策,改善或提升了与东盟国家的关系。然而,把东盟作为一个地区机制,美国还没有完整的战略。美国主要推进的是双边关系,其中以军事关系为重。美国政策对中国的影响是复杂的,在中美关系稳定的情况下,其负面影响在短期内不会太大。  相似文献   

3.
美国东南亚安全政策的制定与确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美国在东南亚的根本利益和战略需求是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主要依据,中国因素和东盟因素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参数之一.三者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利用东盟国家在南海问题上发难,是日本牵制中国、呼应美国的重要政策手段。基于这一地缘政治考虑,日本主要从海域态势感知、海上执法与海上防卫等三个方面为东盟强化海上安保能力提供支持。为了评估这一政策的具体落实及其对南海局势的实际影响,本文从地缘政治视角出发,对日本支持东盟强化海上安保能力进行了系统评估,并以南海争端中两个主要争议方越南、菲律宾为重点,分析了日本政策的演进及其特点。总体上看,日本的支持提高了相关东盟国家海上安保能力现代化的水平,增强了相关东盟国家对抗中国的信心,增加了南海冲突发生的机率,从而成为恶化南海局势的重要外部诱因。与此同时,日本政策及其影响受到东盟大国平衡立场以及不同成员国认知的限制。展望未来,日本在美国的鼓励与要求下还会进一步强化其对东南亚局势的介入,部分东盟国家特别是菲律宾与日本的互动可能进一步强化,中国维护南海的和平与稳定的努力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政府对菲律宾军管法的态度与政策进行分析.总体而言,美国政府对军管法持默许态度,并且继续援助马科斯独裁政权.美国政府对菲律宾军管法采取默许态度并非美国国内各方的一致认可,而是商会、 国会及政府三方折冲的结果.经济利益、 军事基地的重要性和美国战略的调整,构成了美国对军管法认可的主要因素,因而,在马科斯独裁统治下,美国并未放松对菲律宾的各种援助,只是对其援助方式进行了调整.美国对菲律宾军管法的态度,显示出冷战时期现实主义政策下美国对民主输出的自我否定.  相似文献   

6.
(一) 美国统治时期,菲律宾华侨经济发展,有其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之一,是在美国统治时期,菲律宾的生产有了发展,经济也趋向活跃。美国在菲律宾推行美菲自由贸易政策,使美国工业品得以向菲律宾倾销,而菲律宾的农业初级产品和加工产品——麻、烟草、椰干、糖等也可以运销美国。为了促进这种对美国  相似文献   

7.
“現在,有一个怪影在菲律宾遊蕩着——民族主义的怪影”,模仿共产党宣言这句话来形容目前菲律宾是最合适不过了。这个民族主义,別名叫做菲律宾主义,它的具体政策便是所謂菲人第一政策,对此,現在各阶层正在議論紛云。这种民族主义的攻击对象正針对着侨居在菲律宾的中国人、日本人、英国人和其他歐洲人,甚至也殃及到美国人。其中,华僑在菲律宾经济中所掌握的实权在美国人之上,正因为这一点,遭受的攻击也就最为强烈。  相似文献   

8.
美西战争后,美国内部对菲律宾领土范围的确定曾产生意见分歧,1898年巴黎和约最终确立了美国对菲律宾的领土政策,即将整个菲律宾群岛纳入美国统治体系。1930年形成的菲律宾条约界限正式确立了美属菲律宾的领土范围。20世纪上半叶,美国在菲律宾领土政策上的实践表明,美国不仅致力于依据条约规定适时调整圈定菲律宾领土范围的巴黎和约线,而且严格遵守有关和约中关于领土界限的规定。美方的这一行动最终奠定了菲律宾独立之后国家的领土界限。  相似文献   

9.
东盟在美国亚太战略中的地位及布什政府的东盟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的对外战略中,东南亚是放在东亚的整体范围内进行考虑的,美国的东南亚政策是美国亚太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从经济、政治、安全和区域合作四方面分析了东盟在美国亚太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介绍了布什政府上台后特别是“9·11”事件后美国东盟政策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美国出于政治和经济需要提出了"发起东盟事业倡议"计划,其实质是美国准备与东盟国家签署一系列的自由贸易协定.美国与东盟关系中存在着显而易见的"中国因素".美国"发起东盟事业倡议"是要巩固美国在东盟的存在,抵消中国的影响.在东盟的对外经贸关系中,美国占据重要地位.美国希望借助"发起东盟事业倡议",与东盟国家签署一系列自由贸易协定,来进一步扩大与东盟经贸关系.新加坡是东盟国家和亚洲国家中第一个与美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目前美国还正在与泰国和马来西亚进行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本文的目的是通过这一情况的介绍使我们更加深刻理解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相似文献   

11.
冷战结束后,东盟国家虽然对美国在地区安全中的作用曾存在较大的争议,但逐渐倾向一致的看法是:美国虽然不再是军事“保护者”,但仍然欢迎美国的军事存在,以发挥一种制衡和协调的作用。为何东盟国家将日本、中国和印度的崛起视为潜在的安全威胁,而总体上并不将美国这个超级大国视为安全威胁?结合沃尔持(Stephen M.Walt) “威胁平衡”理论,笔者认为,关键的因素是对“大国进攻性意图”的认知和防范心理。  相似文献   

12.
美国经济趋缓对东南亚国家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和美元的持续贬值正冲击着东南亚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尤其是美国对东南亚国家出口产品的需求萎缩影响这些国家的出口和经济增长,这些国家货币升值直接影响到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国际能源价格不断上涨也使东南亚石油进口国财政负担进一步加重.然而,东南亚国家正采取一系列措施应对不利的外部经济形势.由于这些国家经济基本面还比较好,对外经济关系的多边化已取得明显进展,对美国的依赖程度较过去减小.只要美国的经济困难没有演变成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东南亚国家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国内消费和投资,是能够克服目前所面临的困难的.  相似文献   

13.
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主的西方社会不再对东南亚进行直接的军事干涉,而是增加了以人权为借口和手段对东盟施加的压力。面对西方压力,东盟在不同阶段作出了不尽相同的反应。在东盟与西方博弈以及走向一体化的过程中,人权逐渐演变为东盟的重要议题之一,已经并将继续对东盟的发展产生一些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东盟实施大国平衡战略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以来,东盟一直在推行大国平衡战略,尤其是维持中、日、美三国在东亚地区影响力的平衡.东亚峰会的召开使东盟的这种战略扩展到了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然而同时,东盟的地区主导作用又受到新的威胁和挑战,无疑这又会影响它实施这一战略.另外,美国的无暇东顾又使得东盟倍加担忧,从而迫使东盟召唤美国关注东南亚,以恢复大国的平衡.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多边主义视角对美国对待亚太多边安全合作的态度、动机与行为进行了分析.冷战后亚太地区多边安全合作最重要的成果是东盟地区论坛,它是该地区成员安全利益需求的结果.亚太地区的安全多边主义主要依靠规范的力量发挥作用,缺乏有效的物质能力和制度保障来解决美国所关切的地区安全问题.况且,美国只是将多边主义作为服务于安全利益的工具性手段,而不是秩序目标之一,这决定了美国不大可能对亚太多边安全合作寄予较高的期望.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与东盟关系:现状和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 2 0 0 1年 ,世界上发生了 4件大事 ,它们是 :布什上台后 ,对美国的对外政策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 ;“9·11”事件爆发 ,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反对国际恐怖主义的斗争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同意用10年左右的时间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 4件大事正在或者将要对中国与东盟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而中国与东盟关系如何发展 ,向什么方向发展 ,也将对亚太地区乃至全球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人口社会学理论分析了美国和加拿大新华侨华人的职业结构及影响因素.文章认为,20世纪70年代后进入美国和加拿大的华人应被视为新华侨华人.目前,海外华侨华人大约3500万,美国华人有330万,加拿大华裔有120万.美国和加拿大新增加的华人人口中,新华侨华人约占2/3.加拿大的新华侨华人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其中70%以上集中在多伦多、温哥华.19世纪至20世纪60年代美国华人移民基本上集中在西海岸地区,从1970年开始,华人集中而居的状况开始发生变化,区域分散化趋势日渐明显.美国和加拿大新华侨华人的职业结构总体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新华侨华人的经济地位也随之提高了很多.但是,新华侨华人中贫富差别严重.影响新华侨华人职业结构的因素有:美、加、中三国移民政策的调整放宽了对移民出入境的限制;华人人口结构发生的变化影响了其职业结构;知识结构的变化和劳动力市场也对新华侨华人职业结构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