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禅君 《江淮法治》2012,(18):44-45
他是一名13岁的学生。课余时酷爱搞一些小发明。他曾捣鼓出了“报鸣器”,试制出了信号灯,调制出了“苹果醋”,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科学迷”,他想做“当代诺贝尔”。然而,2012年4月,他在自制小火箭推进器时被炸残。  相似文献   

2.
坚守在法医岗位十几年如一日,同事称他是“铁人”; 9800余起检验鉴定案件,实现“零投诉”,当事人称他为“铁笔”; 一个电话就登门鉴定,当地百姓称他为“贴心人”。  相似文献   

3.
吕娟 《法律与生活》2010,(13):33-34
背景:2009年5月,一个名为“小三论坛”的网站悄然创建。创建者“新生活”是一名大学刚毕业的男孩,当初他为写一篇关于婚姻法律的论文,上网搜索资料时,发现很多家庭被第三者破坏,当时他很鄙视“小三”。在浏览了大量“小三”的故事和情感博客后,他深感第三者现象已成一个社会问题,于是做电子商务的他突发奇想,创建了“小三论坛”。  相似文献   

4.
一次偶然的机会,令山东省沂南县农民沈中意结识了一位“能人”,接着经“能人”一番指点,他很快组织家人仿效之并干起了自己的“事业”,做起了发财梦。就在他风光无限、得意扬扬之时,其“事业”却步步不如人意。终于,深感梦不能圆且无力回天的他决定携骗来之款一跑了之。尽管他处心积虑、行迹诡秘,可哪曾知这法网疏而不漏。  相似文献   

5.
作为法律人,他开辟了“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的法律途径,对助力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作出贡献;作为慈善家,他本着“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理念,在夫人的搀扶下,在轮椅上“走”出一条感人至深的慈善路:作为一个平民家庭的后代,他走过的“律师一商人一慈善家”这条人生轨迹,本身就是一部传奇。  相似文献   

6.
张金明 《政府法制》2013,(18):18-18
任一官半职的人.坐在位子上,总想问一问下属:“和前任比,我怎么样?” 其实,他知道“人走茶凉”的道理,他的前任“自然不如他”。但他还要从下属的嘴里听到肯定的答案,——得到那点“快感”。  相似文献   

7.
李邑兰 《法治纵横》2014,(24):23-25
褚时健说,他还在牢房时,已经开始一遍遍用脚丈量每株果树的距离。86岁的褚时健依然喜欢抽烟,他抽一种云南玉溪烟厂推出的“庄园”,说话时,烟一根接着一根,“不能把习惯都戒了。”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如今褚时健生活的半径是从家到“庄园”,“庄园”是他的褚橙生产基地,2400亩,位于云南哀牢山脉中部小镇戛洒。  相似文献   

8.
悦闻 《政府法制》2011,(29):45-45
纪晓岚是清代的学者、文学家。有一次,他春节回家探亲,乡内有一家三兄弟请他写春联,他稍加思索,就写了一副:“惊天动地门户,数一数二人家”,横批是“先斩后奏”。  相似文献   

9.
他曾是一名“抗洪英雄”,从部队转业后.由于爱子身患白血病,他跪地乞救的义举引发了媒体的关注和同情,在得到社会多方救助后,他出于“报恩”。成为了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国红基会)的一名志愿者,祸根也就此埋下。他最终在基金善款上“跌倒”。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诈骗犯。  相似文献   

10.
幻想给汽车换“眼睛”的人皮朴“晦气!”他在踏上一辆公共汽车时,“哐啷”一声关拢的车门正好夹住了他的双颊,刹那间痛得他大叫起来。一阵晕糊之后,他却暗自好笑起来:真是无巧不成书!偏偏是夹住脸,如若夹住脑袋,身在车外,岂不难堪?生性豪爽豁达的他这么一想,气...  相似文献   

11.
韦建云,一个从事了近三十年检察工作的老检察官。同事们亲切地称他“韦头”或“老韦”。每当听到这样的称呼,他总是乐呵呵地笑着答应。和韦老师共事近一年,我深切的感受到他对检察工作的热爱,以及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一年来,他常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就是“保护弱者,就是维护公平正义”,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在他和蔼的面庞上读到的是一种坚毅与敏锐。  相似文献   

12.
乔德清  王东 《政府法制》2009,(24):62-62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牢记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临危受命,谱写了一曲转衰败为繁荣的凯歌。作为一名商海弄潮儿,他懂得“发展才是硬道理”,敢作敢当,把发展的旗帜高高插在企业创新的阵地上。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他坚持“以人为本”,带领党总支一班人站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最前沿,实现了企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1963年,朱德到四川乐山视察,途经峨眉山时,当地群众担心他身体吃不消,特意为他准备了一副轿子,但朱德坚决不用,有人劝他:“您年岁大了,又不常来这里,偶尔坐一次也不算过分。”可他说:“偶尔一次也不行。”  相似文献   

14.
从一名中学教师,到普通检察干警,再到公诉科副科长、科长,再到政治部主任、副检察长,他的每一次进步都浸透着踏实肯干的品质;从“县团委优秀长征突击手”、“县优秀教师”到“政法系统先进个人”,再到“市级严打标兵”、“市级政法先进个人”,他的每一份豪誉中都蕴涵着奋斗不息的精神。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法律的真谛,他用赤诚的情怀谱写着——  相似文献   

15.
他不是什么官儿,但他每天收到的投诉信不下两百封;他挣不到一分钱,但妻子和女儿都视他为英雄;他被时代人物周报称作“中国民间舆论监督第一人”,他扳倒了镇长、县长、市长直至扳倒济宁“下跪市长”李信而一夜成名。人们说他是把“黑夜里的强者”拖进阳光里的人,但他的妻子却像《大蓬车》里的吉普赛女郎一样,为寻找一个安稳的家而东奔西走。他不忍妻子跟着他受罪,  相似文献   

16.
尹祖光 《江淮法治》2009,(16):36-37
幡然醒悟从爱好打鸟到义务护鸟 在江西省新建县恒湖垦殖场乃至整个鄱阳湖地区,祖籍安徽的黄先银算得上是一位“名人”。不过,他这个“名人”当得并不轻松。有人把他誉为“正义的化身”,也有人骂他是疯子、神经病,甚至还有人对他恨之入骨,扬言要出20万元买他的人头。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多管闲事”,不顾一切地举报和阻止他人偷猎鄱阳湖候鸟。  相似文献   

17.
他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政坛风云人物,伴随着毛主席的一句“农业学大寨”,他迅速“蹿红”——从虎头山走入中南海,由一名农民变为国务院副总理,但在孙女陈春梅的笔下,他却是个朴实的老者。  相似文献   

18.
他完成了富士康“第一跳”,是被人们视为开启了富士康“跳楼门”的那个人。他的死,被称为“一部手机引发的血案”——正是一部时下被许多年轻人握在手里的iPhone夺出他的生命。  相似文献   

19.
在过去一个月里,他受聘为人“死守”店面,抵挡强拆队伍的“进攻”,成了一名“职业钉子户”。颇具戏剧意味的是,“职业钉子户”陆大任,曾经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拆迁队长,想方设法拆人房子。他还自曝,“干了12年拆迁,只挣了900万,算是没出息的。”  相似文献   

20.
聊天时,朋友阿存苦笑着告诉我:“我爸每年过生日,我都要送他一台电视机。” “都不换一下?”我说,“也太没创意了。” “我本来也想换个花样,”阿存说,“但是,他常看电视越看越生气,气得拿东西砸电视,所以他的电视常坏掉。上个月,他看某某人的评论节目,又拿酒瓶砸电视了。这样也好,我完全不必为送什么伤脑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