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了王学智同志的文章,觉得在认识物质鼓励的问题上确有很多内容值得深入研究探讨。我想就王学智同志提出的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物质鼓励是否体现和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这个问题上的分歧是在探讨物质鼓励的实质时产生的。王文的意思是,在阐明物质鼓励的实质时,应加入“体现和贯彻按劳分配”。似乎这样阐述,把物质鼓励的实质揭示得更全面了。但细想一下,仍不敢苟同。我认为物质鼓励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在《要正确认识和运用物质鼓励》一文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集中力量抓好大型国有企业,对一般小型国有企业进一步放开搞活”。这既是对十几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实践的科学总结,也是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的重大战略部署。由于国有小企业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对其如何放开放活,已成为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小企业确实不是小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作者依据对列宁有关著作的研究,就本刊1983年第3期发表的《试论帝国主义垂死性的辩证法》一文中的基本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我们认为,这样的学术探讨是有益的和必要的。我们十分欢迎就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在本刊展开不同意见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胡乔木同志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这篇重要文章中正确地指出:“宣传人道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社会主义异化论的思潮,不是一般的学术理论问题,而是关系到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能否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实践的有重大现实政治意义的学术理论问题。”当我们读了高尔太同志近年来发表的若干文章,其中关于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些观点的确感到作者触及了一些有重大现实政治意义的问题。文章中涉及的有些问题,如关于人的价值,“人是目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资产阶级人遭主义的根本区别等,胡乔木同志在文章中已经作了透辟的论述,本文不再赘述。现仅就高文中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的几个观点,谈点不同的意见与作者商榷。  相似文献   

5.
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怎样?它们是不是一对矛盾?对此,毛泽东同志有过明确的说法:“在人民内部,民主是对集中而言,自由是对纪律而言,这些都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矛盾着的侧面,它们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68页)陈延政同志在与周抗同志辩论的两篇文章中则提出,民主与集中不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特别是在第二篇文章中针对毛泽东同志的论点,公开指明“‘民主是对集中而言’的说法不对”(见《社会科学》1983年第9期第12页)。那么这两种观点究竟谁是谁非呢?毛泽东同志的论点是否就站不住脚了呢?我以为,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同志的观点是正确的,而陈延政同志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他想推翻掉毛泽东同志的这个正确论点是不可能的。下面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陈延政同志用否定毛泽东同志论点的论据、思维方法及其后果究竟能否成立。  相似文献   

6.
洪韵珊同志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历史和现实》一书,从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上进行了一些可贵的探索,读后颇受启发。但是,书中关于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为无产阶级专政下定义、无产阶级专政只表明国体和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专政诸方面没有详尽展开论述的看法,我们不敢苟同,在此提出一些不同见解,以求教于洪韵珊同志。一洪韵珊同志在分析马克思、恩格斯直接使用无产阶级专政一词的十八处论述时,得出这样的结论: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给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下定义(参见洪韵珊同志的《无产阶  相似文献   

7.
吉林大学张维达同志在其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论述第五部类内部的交换时说:“第Ⅱ部类在价值上和实物上补偿可变资本5O0V和剩余价值500m部分,通过第Ⅱ部类内部的交换,卖给本部类工人和资本家消费资料就可得到实现。”(张维达主编《政治经济学教科学》1981年8月第1版,第135页)这一论述有两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8.
"党的利益"问题再探讨——与李玉兰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根 《理论探索》2006,26(5):56-58
党的利益是以党为主体,基于一定生产力基础上获得了一定社会内容和特性的利益。它包括三个层面:党的政治利益、党的组织利益和党员个人利益。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区别在于党的利益的暂时性与人民利益的长期性、党的利益的工具性与人民利益的终极性以及党的利益的有限性与人民利益的广泛性。二者的联系在于理论上的一致性与实践上的潜在矛盾性。为此,应坚持民主执政,维护党的政治利益;坚持科学执政,控制党的组织利益;坚持依法执政,规范党员个人利益。  相似文献   

9.
《理论学刊》一九八七年第一期发表的张宗良同志《商品生产存在的一般原因究竟是什么》(以下简称《张文》)一文,对拙作《从不同层次上研究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以下简称《原因》,见《理论学刊》一九八六年第九期)提出了商榷。《张文》指出,把商品生产存在的一般原因概括为社会分工和个别劳动的间接社会性,“这个结论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而且缺乏应有的事实根据。”具体理由有如下三条:“首先,马克思在论述商品生产存在的一般原因时,从未使用过‘个别劳动’这一概念”;“其次,《原因》一文对个别劳动和商品生产之间关系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读了刘伟东同志的《政策体系探析》(《理论探讨》1990年第1期)一文,颇受启迪,但对文中提出的“在政策体系内部,政策的数量众多、类型多样。以我国的现行政策为例,按政策的功能范围可以划分为经济类的政策、政治类的政策、思想文化类的政策、科技类的政策、社会生活类的政策、对外关系类的政策、国防类的政策七大类。”我认为,这样分法很值得商椎。对政策如何分类,笔者不揣冒  相似文献   

11.
《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在世界观上完成了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两大转变。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马克思完成两大转变性质的认识,基本停留在一般笼统模糊的理解,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思考研究的空间。马克思完成的唯物主义转变,这一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历史的?还是其它形态的。完成共产主义的转  相似文献   

12.
王明礼同志的《灌输即疏导》一文(见本刊1992年第5期),读后颇受启迪。但对于“灌输即疏导”之说,我却不敢苟同。谈点不同意见,与王明札同志商榷,同时也就教于其他关心这个问题的同志。灌输与疏导确有密切联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贯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这并不意味着灌输本身就等于疏导。二者毕竟是含义不同的两个概念,谁也完全包含不了谁,谁也代替不了谁。灌输指的是传播、输入。思想工作中的灌输,就是把思想工作对象需要有而又尚未有的思想,从外面传播、输入到其头脑中去,变成他们  相似文献   

13.
1989年第2期《新华文摘》转载了高清海同志《重新评价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以下简称《重评》,凡未注明出处者均引自该文)一文,读过之后,感到文中的许多观点是很值得商榷的。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有的同志认为,现在这个问题已经过时了,高清海同志也持这种观点,他提出重新评价唯物论与  相似文献   

14.
老子作为战国春秋末期的伟大思想家,在其短短五千言《道德经》中,阐述了丰富的哲学、政治思想,其中也描状了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其具体内容与18世纪法国著名空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所设想的未来社会的确大同小异(参见《理论探讨》1990年第1期马国钧同志《老子与摩莱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比较研究》一文)。但笔者认为二者存在着根本的差距,即老子并不是真正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他至多只是不自觉地带上了空  相似文献   

15.
《行政与法制》杂志2003年第1期刊登了洪春《抢劫欠条能否构成抢劫罪》一文,笔者认为洪春的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6.
袁继新同志在《理论学刊》1986年第12期发表题为《论否定的内外形式》的文章中,提出:“如果从否定的根据上看,复杂多样的否定形式就可以区分内在的否定和外在的否定这样两种基本的形式。”我认为这种观点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7.
读秦岭同志的《区别开两个“对象”》和恽重同志的《思想政治工作学的研究对象究竟应该是什么?》(见本刊1992年第6期,以下简称“秦文”和“恽文”),颇受启发,不过,对于两文的结论,笔者不敢苟同。秦文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学的研究对象是思想政治工作;而恽文则主张思想政治工作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此外,还有人把人的思想、心理、行为看  相似文献   

18.
今年4月8日《陕西日报》“报刊纵览”栏择要转载了《科技日报》今年3月27日第一版《钱学森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文,文中说:“钱学森说,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学说,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参加生产的劳动的人,二是包括机器在内的劳动工具,第三是生产劳动的对象,包括材料、零件等。  相似文献   

19.
本刊1986年第2期发表的辽宁省委宣传部常卫国同志所写《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科学》一文,对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的传统观点提出异议,认为科学社会主义并不曾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三个组成部分,而且不曾是一门科学;他主张现在要另外建立一门社会主义科学。在1986年4月召开的北京师大、天津师大、华中师大联合发起和组织的科学社会主义学术讨论会上也  相似文献   

20.
什么叫管理?综合近几年国内公开出版的辞典和管理学著作,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种是《国民经济管理学》一书主张的“职能论”。认为,管理“是指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或他们的代理人、代理机构,为了一定的经济目的,在所管辖的范围内,对社会经济生活或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等一系列的组织和实施活动。”(《国民经济管理学》山东人民出版1985年6月版,第10页)这与现在《辞海》的表述属同类。它强调了管理职能,把管理看做是管理者所进行的各种职能活动的总和。多年来,这种观点在我国管理学界最为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