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民生是城市内在的价值属性,城市因民生而产生,因民生而发展,因民生而美丽,改善民生是城市化的灵魂。然而,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却往往偏离民生这一根本价值,出现严重的"城市病",因此,推进城市化建设应该在价值意识上从以城为本转向以人为本;在价值目标上从GDP增长转向民生发展;在价值主体上从特权精英转向平等大众。只有实现这"三个转向",才能使城市化回归民生价值,建设真正的民生城市和幸福城市。  相似文献   

2.
黄建 《党政论坛》2014,(5):28-31
正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在《社会科学研究》上发表论文《社会资本随笔》,正式提出"社会资本"这一概念。1988年,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社会资本在人力资本创造中的作用》,从经济社会学视角对社会资本概念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
服务型政府是"执政为民"的政府,具有"民生优先"的根本价值取向。在加快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基础上,服务型政府必须切实承担起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与发展民生的重大责任,在实践中以"三大转变"力促民生改善,用统筹协调破解民生难题,从制度创新上保障民生需要,通过共建共享完善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服贸协议引发的"学运"不仅在台湾内部产生了巨大的震荡,对两岸关系的走向也投下了不确定的变量。以"太阳花"为标志的这一波"反服贸"抗争与冲突,可以折射出很多问题的面向,包括"立法院"议事的程序争议、对各行业及民生议题产生何种冲击,以及其后衍生出来的"宪政"争议等。但若撇开这些表象,所有问题的症结核心其实就是一个:台湾经济的困境。曾经闪耀亮眼身为四小龙之一的台湾,何以步日本后尘"失落20年"?从经济发展学的角度  相似文献   

5.
改善民生与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之间具有良性互动的内在机理。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于改善民生的"发展"才能称得上科学的发展,扎根于改善民生的"和谐"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和谐,因此,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紧紧围绕改善民生;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亟待解决的两大时代课题,科学发展能更好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夯实物质基础,社会和谐能更好为保障和改善民生营造社会环境,因此,改善民生必须深深依赖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6.
民本诀择     
《瞭望》2010,(11)
<正> 民生关乎民心,民心关乎政权。近年的全国两会,"民生"越来越成为代表委员,以及站在他们身后数以亿计的中国人目光锁定的焦点。今年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用了比以往更大的篇幅强调民生工作;民生话题被讨论和  相似文献   

7.
十问与一问     
正前段时间民进党召开首场"公民经济会议",党主席蔡英文在致辞中对当前经济发展向台当局提出"十问",包括为何经济闷到不行?为何工作难找、薪资倒退、年轻人起薪只有22K(意指月薪22000元新台币)?为何民生物价涨、房价飙?为何岛内所得分配恶化?未来台湾经济发展何去何从等问题。国民党发言人则以《华尔街日报》社论反问:"台湾为何自甘落后?"这"十问"与  相似文献   

8.
今年以来,"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成为各级领导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一些利民举措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充分体现了人民公仆为人民。然而,少数地方、少数领导却出现了乱打"民生牌"的观象:农民统一盖别墅,是建设新农村;大拆大建,上这个小区、开那个园区,  相似文献   

9.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中具有总揽全局的地位,并把民生福祉作为"落脚点"。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包含的目标为主线,民生幸福意蕴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个维度中:经济发展方式得到根本转变,建成世界经济强国承载民生幸福的物质维度;政治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建成社会主义民主国家蕴含民生幸福的政治维度;文化建设大繁荣、大发展,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囊括民生幸福的精神维度;社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民生幸福的社会维度;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初步建成绿色中国内含民生幸福的生态维度。  相似文献   

10.
柴歌 《侨园》2013,(6):4+1-3
<正>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五月的锦州披上节日的盛装,五月的世博园花海芳翠。2013年5月10日上午9点30分,在世博园极具特色的"云卷云舒"主入口大门前举行了2013中国·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盛大开幕仪式。国务院原副总理回良玉,中共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珉,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会长万季飞,辽宁省省长陈政高,辽宁省政协原生席肖作福,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全国政协常委、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兼行政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22,(1)
民生"三感"是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顺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变而提出来的民生建设新目标和评价改革新标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彰显了党和国家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情怀。民生"三感"内涵丰富,虽各有侧重,但却是一个有机整体,存在着内在逻辑。在新时代,民生"三感"的提出影响广泛而又意义深远,从理论角度上看有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民生观,而从实践角度上看则有利于推进新时代民生建设的步伐、助力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12.
《瞭望》2010,(11)
<正>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片"加快"声中,民生由社会政策进入经济政策的主要议程,有望在"十二五"实现整体突破.2010年两会,民生仍是个关键词。虽然年年热议,今岁有些不同。不少代表委员把民生与加快转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的民生主张来自对传统文化中民生思想和国际视野下民生理论的继承和超越。在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始终坚持共建与共享双向促进、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的渐进式中国式民生发展路径。为进一步改善和保障民生,在政府职能定位与绩效考评上,坚持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并重;在纵向管理体制上,确保不同层级政府间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在横向部门关系上,构建解决民生问题的跨部门协同机制;在民生解决机制上,实现政府部门与非政府组织合作。  相似文献   

14.
<正>党的十七大以来,改善民生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十八大以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听"民声"、解"民忧",为老百姓办实事,将中央提出的"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落到了实处,使基层老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作为一个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5.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与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本质是一致的。党的民生观是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民主革命时期是以"人民解放"为主旋律的民生实践;进入社会主义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生存状态、保障各种权利的实践,由此形成了党的民生观。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深化改革,对改善民生的社会建设进行了创新,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民生建设理论。  相似文献   

16.
商贩问题既是一个"生计"问题,更是一个"民生"问题。"小生计"被放大为"大民生",是一个从个体生计的自我实现到国家将其纳入民生建设体系的过程。民生与经济以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确立"民生商贩"与"商贩民生"二元逻辑的理论前提。"民生商贩"是指小商贩对社会民生产生的积极影响";商贩民生"则强调了小商贩的生计本身也是一个民生问题。小商贩作为一个不会消失的社会符号,既是大战略,更是大民生。商贩问题的根本在于,全社会尤其是政府必须建立对小商贩的包容和发展意识。  相似文献   

17.
两岸关系状态与两岸执政当局、台湾内部社会和中美在"一个中国"问题上形成的共识情况密切相关。历史经验显示,当"一中"能够被相关方接受并成为执行政策之遵从时,两岸关系就发展;反之则倒退。蔡英文执政后,两岸在"一中"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共识赤字",台湾民意结构和美国政局变化增加了形势的复杂性。大陆维护两岸关系稳定的压力上升,应针对症结问题精准施策。  相似文献   

18.
传统中国的政治仪式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是"国家祭祀"。晚清以来,随着政治和社会的变迁,政治合法化的仪式从基于血缘、世袭和君权神授的传统型向以通过民众投票和选举来表达授权与认可的法理型转变;政治社会化的仪式从被动教化和灌输的臣民型向主动学习和自由选择的公民型转变;政治参与的仪式由封闭的排他型转变为开放的参与型。从湖南咨议局的开局仪式,可以管窥这种政治仪式变迁的迹象。  相似文献   

19.
正有人问社会学家李银河:"怎样才能在人生中时常保持好心情?"李银河说道:"这个问题也是我静修中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想来想去,想出以下几条锦囊妙计,若依计而行,必有奇效:首先,凡是在涉及空间的问题上,想大比想小要好。想得越小,心情越坏;想得越大,心  相似文献   

20.
<正>大庆油田矿区服务事业部以满足员工群众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大胆探索集矿区综合服务、政府公共服务、社会专业服务和志愿者服务"四位一体"的社区服务综合体模式,持续提升基础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员工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矿区内外环境更加和谐。创新思路,在践行民生思想上发挥引领作用矿区是油田员工群众的共同家园,矿区服务系统是践行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