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1 毫秒
1.
刊中报     
《群众》1995,(8)
朱镕基副总理最近指出,当前主要风险并不在改革本身,而在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整体农业形势不容乐观。首先,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使各方面的经济关系绷得过紧,对改革推进和社会稳定威胁很大。第二,农业基础不隐固,整体农业形势不容乐观。粮、棉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比较效益低的问题相当突出,农民收入几年徘徊不前,农民种粮、种棉积极性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2.
《协商论坛》2009,(1):35-35
随着我省农业迅速发展,近年来由于普通农产品的市场销售不畅、价格偏低,不少农产品卖不动造成积压烂市,如卖粮难、卖瓜难、卖果难等现象时有发生,而农产品市场价格下跌,出现了增产不增收、丰收不增收的状况,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通过调查了解,李蕊委员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农产品的品种、数量、品质不能适应多样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以及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农民增收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顺应形势。选准渠道,强化措施,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是摆在各级党政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当前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当前农民收入增幅减缓,除宏观经济因素外,在工作中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菏泽地区的实际看,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四低一重三个不适应“。 “四低“:一是农产品质量、价格低。目前大宗农产品如粮、棉、果、菜等大多是传统大路产品,品质较差,销售不畅,价格低下,造成农业增产不增收,有的增产反而减收。如普通小麦、玉米市场价格近两年一降再降,目前已分别降至每市斤0.4元和0.35元左右,生猪价格目前虽有所回升,但并未完全走出低  相似文献   

4.
回首中国农村改革所走过的历程,我们可以发现,30年农村改革史实际上是一部放活农民史。沿着放活农民这条主线,先后迈出了三个关键性步伐:第一步是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体制改革,把农民从生产队的集中劳动中解放出来,赋予农民自由支配劳动时间的权利,从而使农民转向乡镇企业和进城务工成为可能;第二步是推进农产品价格和流通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的强化农业政策的贯彻实施,我国农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但近年来出现农业增效趋缓、农民增收减慢。这固然与买方市场的形成、需求相对不足以及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变化有关,但更深层的原因是农业经济结构方面的问题。目前市场大量出现品质一般甚至劣质的粮、棉、油料、水产品、蔬菜等,导致了农产品价格下滑、销路不畅,农民增产不增收。农产品结构的失衡对疲软的农产品市场无异于雪上  相似文献   

6.
<正> 农民是农村改革的主体,要顺利进行农村第二步改革,关键在于调动农民投身改革的积极性。当前,农民迫切希望改变粮、棉合同定、代购制,实行平等、互利、合理的合同制。从1985年开始,国家对农产品统派购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对合同定购的品种,按定购数量,供应一定的柴油、化肥、预购定金(即三挂钩)从实行两年情况看,农民对这种“三挂钩”的办法是欢迎的,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这就是名义上是定、代购,实质上是统派购,挂钩物质太少,而且供应不及时。我们粗略地算了一下帐,农民交售100斤粮食,可以从国家平价供应的物资中得  相似文献   

7.
目前,农民强烈反映农副产品的价格太低,一公斤包谷才六、七角钱,一公斤麦子也只卖五、六角,而大米呢 !也只是一点四、五元一公斤。辛辛苦苦干一年,除掉成本、所剩无几,这样怎样富得起来呢 ?  现在农民种粮不赚钱,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减缓、农民贫困人口脱贫缓慢等问题比较突出,甚至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归纳起来主要原因有以下六点:一是农村生产力发展与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二是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销售脱节。三是许多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和绝大多数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科技文化素质还不高,…  相似文献   

8.
樊哲银 《湖湘论坛》2001,14(6):31-33
近年来,农民收入不仅数量上远低于城镇居民,而且增长速度远低于城镇居民。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速度慢,已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十五”规划工作重点之一。一、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农民收入有两个来源:一是农业领域的收入,即出售农产品获得的收入;二是非农领域的收入,即从事二、三产业的收入。这两个领域导致农民收入增速减缓,加上农民负担久减不下,最终导致农民收入水平不高。(一)农业领域收入增速减缓。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前,我国长期处于农产品供给短缺状态。改革开放后,农民生产…  相似文献   

9.
我国人多、地少、底子薄 ,自古以来农业立国 ,现在要发挥比较优势 ,赶超世界强国 ,也要从农业起步。而我国农业实力主要集中在粮棉主产区。过去粮棉主产区的农民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现在则增收困难 ,这就直接影响粮棉主产区比较优势的发挥 ,进而影响当地农村的稳定 ,对全国的经济发展都有影响。一、粮棉主产区影响农民增收的突出问题影响棉粮主产区农民增收的 ,有和全国其他地区类似的宏观经济形势偏紧、农产品价格下跌、乡镇企业效益不佳、外出务工经商机会减少等问题。但作为粮棉主产区来说 ,农民、干部反映强烈、矛盾突出、影响大…  相似文献   

10.
龙树森 《创造》2001,(9):16-17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一方面农产品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相对过剩,农产品价格下降,销售困难,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一个优化结构、提高素质、提高效益、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一个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农民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期望和要求,能否带领他们迈好结构调整这一步,使农村生产力有一个新的发展,这是当前农村党组织面临的一个新的考验。另一方面,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正> 我国农村第二步改革,是以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开始的.1985年、1986年两年来,陆续取消了对粮食、棉花、牲猪等三十九种农产品的统派购.全国大、中城市,也都先后放开了猪肉、蔬菜、鱼、禽、蛋、水果等农产品的价格,并取消了猪、蛋、糖、鱼等农副产品的票证供应.但是,由于农产品产量的波动,时至1987年,国家对粮棉油等农产品又日趋“统”死,城市农副产  相似文献   

12.
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问题中央党校地厅级农业和农村工作专题研究班学员在研究深化农村改革专题的认为,“九五”时期农村改革,突出的特点是外延性增强,难度加大。80年代改革,主要是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农产品价格、调整农业结构等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备课卡片     
科技成为促进我国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农业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日益得到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扭转了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长期供给缺乏的局面。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使我国在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比较低的情况下,农产品人均占有迅速接近世界水平。国外有关专家称:这是世界经济史的一个奇迹。农村经济全面增长,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实现了经济作物和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目前,我国农副产品的商品率已超过60%,比…  相似文献   

14.
《公安研究》2013,(1):91-91
陈司谨、冉光和在《农业经济问题》2012年第7期撰文认为,传统农业改造是变自给自足或半自给的农业为交易性商品化农业,是解决效率和分配双重问题,是一个长期过程。已有传统农业改造的研究结论中几乎均蕴含农产品产量的提高必然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农民收入的当然假设,虽然通过构建农民收入模型与农产品商品率模型,用经验数据证明农产品商品率与农民收入存在长期因果关系,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能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然而现实的农村仍然存在农产品产量提高了,但农产品商品率并未提高或提高缓慢、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拥有的财富和福利依然贫乏问题。  相似文献   

15.
许志勤 《前沿》2003,(11):88-89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建设现代农业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因此 ,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这一重大问题 ,探索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新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由于农民不能正确把握深层次改革的要求 ,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找不准自己的位置 ,导致在九十年代后期中国农村普遍出现了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 ,农业经济效益增长低速 ,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 ,传统的农产品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 ,无品牌、无特色、无高科技含量 ,使大部分农产…  相似文献   

16.
<正> 比之农业生产责任制实行,农村第二步改革要艰难得多了。几年来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实践,使农村出现了诸多矛盾,归纳起来主要有:干群矛盾、价格矛盾和效益矛盾。这三大矛盾影响了农民积极性的充分发挥,阻碍了农村第二步改革的进程。如何消除这三大矛盾,农村第二步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对策是什么?怎样解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比较效益问题?怎样看待农村中私营经济的作用?这些问题需要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进行积极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钥匙。元月三十日,省委农村政策研究室、省社会科学院和省农经学会有关专家、学者在鄂州市与部分农村基  相似文献   

17.
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吴亦侠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定,“九五”期间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一是保证粮棉油等基本农产品稳定增长,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个新水平;二是保证农民收入有较快的增加,农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包括使目前还处于贫困状态的几千万农村...  相似文献   

18.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始终把农民增收放在突出位置。今年1月,党中央召开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又明确指出,解决农业增产不增收问题,广辟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在一些市县,农业和农村工作中还存在新的情况和问题。在南通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上,不少委员反映一些地方农民收入增幅继续下滑,农业增产不增收的情况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持续走低。二是农民人均货币性收入减少,特别是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下降幅度较大。三是农村低收入户比例增加。据南通市统计局提供的60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分析,农民收入增幅下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增产不增收。近几年来,粮食和农副产品价格下跌,加之有的地方不执行国家保护价,这是农民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1999年,南通市农民人均出售粮食159公斤,比1998年增加20公斤,增长20%。由于1999年农民出售粮食的平均价格下降16%,致使  相似文献   

19.
王百平 《人大研究》2005,(6):F004-F004
和谐社会,简单地说,就是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处于巨变和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目前有诸多不和谐问题,如经济循环不畅、阶层矛盾加剧、政务摩擦不断、区域关系失衡、生态环境恶化等。追究根源,这些现象又都与城乡差距拉大、农村发展滞后如影随形地纠缠在一起。因此,“三农”问题是当前中国社会一个最具根本性、最有决定性的社会不和谐问题,也是最棘手、最难解决的社会不和谐问题。中国是一个地道的农业和农民大国,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农村的发展滞后,农民占我国国民大多数的现实,决定了“三农”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相比较,更具有基础性和连锁反应性的特点。“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而农民增收的根本举措是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改革开放近30年的实践告诉我们:解决农民就业,一是农业,二是乡镇企业,三是外出务工经商。我省是一个欠发达的农业省份,全省2600万人口中,农业人口有2046万人,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在700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约1200万人,富余劳动力300多万人。经济落后、城乡差距大、农民贫困是最基本的省情。由于地处西北内陆,观念、资本、技术、产品销路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限制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因此,我省依靠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增长。农业依然是我省农民最主要的就业方式,全省7300多万亩耕地,60%多是山地和旱地,人均3.5亩,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我国绝大部分农产品价格已高于或与国际市场价格持平,在中国加入WTO的形势下,农产品价格不可能再提高,要依靠农业富裕,必须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一是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品种结构和质量向优质、专用、多样化发展,这种建立在土地种养之上的结构调整尽管是十分有效的,但同时也是比较有限的;二是逐步实现农业生产和经营上的规模化,这是农业成为真正赚钱产业的惟一出路。因此,农业内部对劳动力的需求整体上将是一个递减过程。所以,农村劳动力只有进城务工,走转移这条路子,才是增加农民收入最快、最直接、最见成效的办法。2004年我省共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324.25万人(次),约140万人;实现劳务总收入64.40亿元,为农业人口人均增收310元,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840元的六分之一。劳务输转已切实发展为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劳务经济。一是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效地解决了群众的吃饭问题。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一方面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非农化过程提高了农产品价格,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近几年来,我省部分地区遭受了各种自然灾害,但人民群众生活稳定,未出现大批外出讨饭的现象,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劳务输转发挥了作用,劳务输转已成为农民的“铁杆庄稼”。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减缓,是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的反映,解决这个问题要有新思路。一、农民收入增长的现状:农民人均纯收入呈阶段性递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20年来,是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1998年与1978年相比,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提高到2150元,年均增长10.6%(扣除价格因素,下同)。但分阶段性来看,却呈递减趋势:1978年至1984年,增长速度最快,高达15.6%;1985年至1988年,降至5.6%;1989年至199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