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高贵的平等     
一般来说,大凡名人或权贵,似乎都比普通人"更加平等",一如已故院士王选所说的那样,名人做的一点错事,写起来叫名人轶事,凡人呢,就是犯傻;名人强词夺理叫做雄辩,凡人则叫狡辩;名人跟人握握手叫做平易近人,凡人就只能叫做巴结别人了……  相似文献   

2.
名人应做“明人”贵州彭定肃名人,因其显赫,故举手投足都会产生所谓的“名人效应”。“名人效应”有正负之分,名人要避免负效应,就必须做个“明人”。其要素大概有三:其一,是要做个明明白白之人。名人的“名”,在一些心术不正的人看来,是颇具会金量的。凭着名人的...  相似文献   

3.
岑燮钧 《各界》2013,(3):76-77
说到谢灵运,人们大抵知道他是一位著名的山水诗人,却不知他首先是一位“高富帅”。如果我们人肉搜索一‘下,就能查到他的背景资料。他的祖父叫谢玄,是谢安的侄子,做过东晋的车骑将军:他的父亲叫谢埃,做过秘书郎,可惜死得早。他们谢家,从谢安淝水一战奠定基业以来,就一直是豪门大族。所以,要做官就做官,要玩乐就玩乐,一切都是囊中之物。  相似文献   

4.
戴者春 《党政论坛》2013,(15):64-64
奉献,一般是指不求报偿地付出。所以,我们把为别人、为集体、为社会做了有益的事情,却不求回报、不图名利的精神,称之为奉献精神。如果一个人,只是做了他份内该做的事儿,完成了他本该完成的工作,这能不能算具有奉献精神呢?笔者以为这只能叫做忠于职守,如果他做得很出色,也只能称得上具有“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5.
茹太素是个不大不小的“名人”。凡名人都有些出名的事。大人物不必说,囚为他是大人物。象茹太素这 样样的人,如果不是因为写文章长而被打屁股,是不太容易出名的.  相似文献   

6.
无边落墨 《各界》2011,(11):49-51
张謇字季直,出生在江苏南通一个“没地位”的地主家庭。什么叫“没地位”呢?就是家里虽然有钱,但没面子——因为张家属于“冷籍”,而“冷籍”,就是祖上几代都是平民,既没人做过官,也没人中过秀才、举人之类。  相似文献   

7.
季羡林先生95岁生日时,温家宝总理看望他,他和温总理饶有兴趣地探讨了“和谐”这个话题。季羡林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此言甚是。“内心和谐”是什么?无外乎一个人内心对欲望、名利、权力、他人、家庭、社会、祖国、自然、世事的宁静与平和。用温总理的话说,“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  相似文献   

8.
有一位领导同志语重心长地指出,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正确“名利观”,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才能过好“名利关”。这句话令人们警醒。 1955年全军授衔时,许光达给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写了报告,请求由大将降为上将。毛主席赞扬说:“这是一面镜子,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钱学森对有人写信称他是中国的“导弹之父”、“航天之父”深感不安,他回信说,“这么称呼是不科学的,导弹航天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他个人仅是沧海一粟”。晚年,钱学森又把两笔科研奖金全部捐给国家。钱老说:“我姓钱,但不爱钱。”  相似文献   

9.
六年前,我从经济学校毕业,进工厂当了一名基层会计。人家说我是幸运儿,学了一门比较吃香的专业,不愁今后没有奔头。听了这话,我并不感到欣慰,反觉得不是滋味。我想,所谓的“吃香”、“奔头”,不过是图点经济实惠和个人名利罢了,除了这些,难道就没有别的更高追求吗?那时,我听说厂里有一位默默奉献在政工战线上的“老革命”,他叫钟征远,中国石化总公司政工劳  相似文献   

10.
我国有一条成语叫“过犹不及”,说的是凡事做得“过度”了,就跟做得不够(“不及”)一样,都是不好的。此话颇有道理,但我以为需要根据新经验予以修正:“过度”的危害甚于“不及”;人犯错误,往往失之于“过度”。实践证明,任何事物都只有处于一定的数量界限之内,才能保持其质的相对稳定性。这种界限用哲学术语表达,就叫“度”。“度”表现为规定某物之所以成为某物的一定的上限和下限。超过“上限”曰“过度”;低于“下限”曰“不及”。过度与不及,都会导致事物发生质变。二者都是人的活动的结果或表现。纯自然发生的过程无所  相似文献   

11.
《所谓作家》是一部长篇小说,由甘肃作协主席王家达创作。著者用调侃的语言“致高贵读者”道,他在书中“用一支秃笔记述了边陲小城一群可爱的绅士和淑女高雅而富于刺激的生活以及他们的种种美德”。这些“绅士和淑女”,就是一群“所谓作家”。作者的自白一点儿不错:写豆腐块出身、爱当人面扣脚趾缝的市作协党组书记以身为“六品绿豆官”而沾沾自喜。而《文艺春秋》杂志主编则成天吞云吐雾,不屑于当官。浪漫诗人“怪蛋”以“嫖风”为荣,一贯胡言乱语,一顿喝一斤二斤酒没有问题。革命诗人“红蛋”愤世嫉俗,虚指江山,乃一时之“雄”。小说家“皮蛋”全身名牌包装,没写什么作品,却已花钱跻身于多种“名人词典”,名片上名头密密麻麻。剧作家“操蛋”擅长将别人作品改头换面变成自己的影视剧上映,常用捞得的钱陪着“小蜜”逍遥。这“四大名蛋”之外,还有一位叫“胡球然”的才子,就更其风流倜傥了。他下乡采风,当天就  相似文献   

12.
谈“比”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人生的快乐和痛苦是比出来的。细想想,这话颇有道理。有位盲人,性格开朗,生活愉快。有人问他:“作为盲人,你不感到痛苦吗?”他笑着回答:“我痛苦什么呢?和聋子相比,我能听见声音;和哑巴相比,我能说话;和下肢瘫痪的人相比,我能行  相似文献   

13.
平易之至——凡接触过李建保副教授的人,都会有这么个突出的印象。事实上,留学归来仅4年多光景,他的人缘儿就已在清华大学广为传扬。 他尽心执教的材料系,一个年级百名左右本科生在分专业时,竟有半数投向他那只招17人的非金属专业,系里的教师说他“太有感染力”。他同时负责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教委青年  相似文献   

14.
《党政论坛》2010,(2):6-7
有心理学家做过统计.说的话90%以上是废话的人,他就有快乐;低过5O%废话的人,快乐感便不足。“今天天气真好!”——这就是一句废话:包括国家元首在内的问候都包括这句话。  相似文献   

15.
许群  叶辉 《瞭望》1993,(29)
一般来说,科学家与经营家向来是难以“捏”在一起的。似乎科学家求“名”,经营家逐“利”。可偏偏有人欲“名利”双收,既想当科学家,又要当经营家。浙江农业大学饲料研究所所长许梓荣,就是这样一个人。历史呼唤“节粮型畜牧业”1990年10月24日,西子湖畔一个会议厅里,一批来自全国的饲料专家正在对浙江农业大学饲料研究所的新产品“浙农一号猪用系列全价饲料”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16.
凡见过姚迪雄先生的人,如说他是洋人。没有人不信;凡听过迪雄说过话的人,如说他是地道的中国人,也没有人不信。凡了解姚迪雄辉煌成就的人,无不为他的非凡艺术才华而震惊;凡直接接触过姚迪雄的人,无不为他的善于为人而感动。这就是世界著名画家、澳大利亚籍华人姚迪雄先生的不凡之处。  相似文献   

17.
寓言四则     
一个人带着对命运的疑问去拜访禅师。他问禅师:“您说真的有命运吗?”禅师点头道:“有的。”他又问:“是不是我命中注定穷困一生?”禅师让他伸出他的左手掌指给他看,并说:“你看清楚了吗?这条横线叫爱情线,这条斜线叫事业线,另外一条竖线就是生命线。”然后禅师又让他跟自己做一个动作,就是将手慢慢地、紧紧地握起来。  相似文献   

18.
应南驻华使馆的邀请,笔者于 1999年10月对南斯拉夫进 行了将近三周的访问和考察。行前,南驻华大使翁科维奇先生向我介绍情况时提到南近年来有一家叫凡扎尔的出版社经营十分出色,对它赞不绝口。说句老实话,我当时是将信将疑,因为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南斯拉夫有这样一家出版社,心想,正如俗话所说“名重则于实难副”,去后看看再说。 一到贝尔格莱德,来接我的人中就有这家出版社的社长兼总编辑米·克拉戈维奇先生。 由于凡扎尔出版社就在我下榻的凯悦饭店边上,步行几分钟就到,我们约好第二天一早先去那里看看。 凡扎尔出版社所在…  相似文献   

19.
陈铎 《民主》1996,(10)
他是地道的凡人,他是我敬重的兄长、我佩服的老师,是和我在“五七”干校一起“改造”过的“难友”。 8岁时的他,就写开了诗,如果那个年代有今天这么多儿童书报期刊的话,神童诗人的桂冠,非他莫属!20多岁他就已成为中央广播事业局的处级干部。因为在诗中对农场青年女工贾桂香的遭遇鸣不平而呼吁不  相似文献   

20.
默默无闻,所求于人者微薄,奉献于人者丰厚的“老黄牛”精神,过去普遍受到敬重。然而,如今在一些地方或场合,“老黄牛”所受的礼遇似乎大大降格了。 笔者就有这么一个朋友,先是做又脏又累的翻砂工,后来服从工作需要,去侍弄一台笨重的大车床,却是出力不少,挣钱不多的岗位,他一直是埋头苦干,成倍地超额完成任务。真是个典型的“老黄牛”式人物。但当问及他的景况时,他连连摇头,说他这种普通的“老黄牛”,在他们厂里不仅不吃香,还有几分被人瞧不起;吃得开的还是那些头面人物。虽然名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