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民主》2018,(12)
正郑振铎(1898—1958年),福建长乐人。著名文学史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也是国内外著名的藏书家、版本学家……在多种荣耀的光环之外,他还是一位办刊家、编辑出版家。1958年10月17日,他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18日凌晨,代表团乘坐的客机失事,他不幸遇难。2018年是郑振铎这位"中国文化界少数几位‘全才’式的大师"逝世60周年,也是他诞辰120周年。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办刊家、中  相似文献   

2.
《呼啸山庄》描写了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两家三代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以希斯克里夫与凯瑟琳两人爱情历程为主线展开,其中主要刻画了希斯克里夫的爱恨情仇,它描述的就是一个"杜鹃的故事"。作品中呼啸山庄的老主人厄恩肖从利物浦捡来的弃儿希斯克里夫就像杜鹃一样,他的爱恨情仇给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带来的是灾难,他给他爱的人、他恨的人带来的是死亡,最终他也走上了自我毁灭之路,终结了他可怜、可悲又可恨的一生。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6,(9)
当今社会,不孝的现象频频出现,这就引发人们对传统孝文化的重新思考。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曾国藩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他所倡导的"孝为家和之方""睦邻为和家之辅""先于孝而后于忠"等思想对当代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侨园》2017,(Z1)
正走出河北省井南镇火车站,向一停靠路边骑摩托车的小伙儿咨问于家石头村的方位。"嘿!你问着了,我就是于家石头村人,正要回家,就搭我的车走吧!"我正要说什么,他看我满脸疑惑,风趣地说:"看来当今做好事,也会让人质疑呀!上来吧!我不是开黑车收你钱的骗子。看你外地人能来俺村也是缘分,只顺路带你一程。"听他这么一说,我的疑虑打消了,高兴上了车。他很健谈,路上为我讲了许多石头村的故事。石头村是个较大的村子,有1600多口人,村  相似文献   

5.
壹·声音     
《侨园》2013,(9):5-5
<正>"他好色,常去嫖娟。他作为党员,作为法官,好这一口儿,我就知道他死定了。"——上海法官招嫖事件的爆料人陈金奉(化名)对原上海市高院民一庭副庭长赵明华如此评价。"什么CEO、CFO都是席丝,这才是最牛的职业。"——英国威廉王子与凯特王妃在为乔治王子办理出生登记时,在登记"职业"一栏中,凯特为"英国王妃",威廉则填写"英国王子"。为此,中国网友吐槽说。  相似文献   

6.
闫福红 《学理论》2013,(20):145-147
作为第二代美国犹太移民,在很多人眼中,菲利普.罗斯是犹太人的逆子。因为,罗斯反复强调他美国人的立场,避忌自己犹太人的身份,而且"同化"和"反犹主义"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所反映。尽管如此,犹太人特有的写作风格和灰色幽默及其以犹太人为主人公的作品和作品中充斥的犹太人典型的生活习惯、节日及宗教等,无不彰显着他根深蒂固的犹太性。  相似文献   

7.
王晶  孙大光 《侨园》2009,(2):14-17
这些年,记者写人物专访也有几十篇了,可以大言不惭地说驾轻就熟.但在采写有着"东北行政诉讼第一人"和"东北民企维权大律师"美誉的姜彩熠却三易其稿,颇费了些周折,原因是作为律师的姜彩熠有着与众不同的经历和很"另类"的"性格":他曾在多家媒体上"口出狂言":一般案子不接,专办冤假错案和疑难、复杂和有影响的案子;他非常关注老百姓的利益,专打"民告官"的行政诉讼官司;他专打维护民营企业权益的官司;他打官司不计较代理费多少,有的官司自己搭钱也要打一追寻如此"另类"律师的轨迹和思维,真让我们大开了眼界--……  相似文献   

8.
立言 《各界》2008,(1):72-75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凡是读过中学的中国人,都对著名诗人藏克家的这首<有的人>记忆深刻.这位诗坛元老曾以活到120岁自励,不料却在2004年元宵节驾鹤西征,享年99岁.……  相似文献   

9.
《侨园》2018,(Z2)
正2018年9月11日,评书大师单田芳因病逝世于北京,享年84岁。从艺六十余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共录制了《隋唐演义》《三侠五义》《乱世枭雄》等100多部评书,覆盖530多家电台,他的声音陪伴了几代中国人。单田芳那句略带沙哑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曾风靡整个华人世界。而单老传奇的一生,比起他  相似文献   

10.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他的人性论和个性观基础上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他主张通过革命改造社会,然后达到"个性解放和个性发展"的目的。同时他认为改革教育,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他把"真正共产主义者"作为一种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格理想,并多方面论述了其独特的时代和阶级特征。毛泽东的这种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对他早年"新民"思想的扬弃,同时也对他建国后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分享火种     
有个人听说遥远的异国燃烧着一团圣火,他动身去找这团圣火,要把它带回来照亮自己的家。他想:"我有了圣火就有了幸福生活,大家也可以分享它。"他走了很远很远的路,终于找到圣火并用它点燃了自己的火把,回家的途中,他只有一个  相似文献   

12.
正春来书林绽新绿,凝聚了梅影女士心血的新作《黄庭坚:因风飞过蔷薇》问世了。作为宋四家系列小说"北宋星空下"之一,全书由主人公黄庭坚小时开始,以生动笔墨再现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苏门四学士之首、江西诗派之开山黄庭坚波澜跌宕的一生。同时,由正侧两方面入手,描写他和苏东坡、王安石、秦观、晏几道等人交往的经历,再烘托以王安石变法,以及北  相似文献   

13.
张东亮 《侨园》2015,(1):24-26
据统计,目前全国30-39岁男性中有1100万人处于非婚状态,女性中有582万人非婚。谁都不想让自己的爱情听天由命,这些"剩男剩女"更愿意为真爱主动出击,甚至不借代价,但他们又不知该从何入手。成都海归乔宁从中看到商机,创立了国内第一家"爱情私人定制"公司。没想到短短3年,他不仅把"爱情买卖"做得风生水起,还让公司赢得了"婚恋咨询界麦肯锡"的美誉!  相似文献   

14.
李树果 《侨园》2013,(7):26-27
<正>李春祥,1959年2月生人,1978年2月入伍,现为沈阳军区联勤部金辉大厦总经理。1988年5月,他以一款形质乱真的"子牛赛熊掌",一举夺得第二届全国烹饪大赛金牌,并被命名为"全国十名最佳厨师"。1992年11月,又以构思精巧的"什锦古塔"冷盘,荣获第一届中国烹饪世界大赛金奖,成为中国夺得世界烹饪大赛金牌的第一人。2002年,他创办了全国第一家以饮食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博物馆--华夏饮食文化博物馆。现是辽宁省政协委员、辽宁省烹饪协会副会长,盛京满汉全席非物质遗产传承人。  相似文献   

15.
郭荣丽 《学理论》2012,(16):198-199
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塑造"人之为人"的"成人教育",灵商作为人类的终极智力,关涉着所有与意义和价值相关的问题,是人类独有的、与其他万物相区别的人之为人的核心要素。因此,大学生素质教育必须重视"灵商"的培养,将其置于基础性地位,如此,才能塑造出具有健全人格的现代大学生,为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储备"能源"。  相似文献   

16.
张衍庆 《学理论》2013,(16):83-84
尼采是西方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至今还在为人们所探讨研究。就尼采对生命,对于生存方式的一些看法进行探究。尼采否定充满"怜悯"的传统基督教生存观,对人的自立自强极其推崇。他反对以理性观点为代表的科学主义,主张回归到人的本身,把寻求自身超越作为生命哲学的最终奥义。  相似文献   

17.
刘莱春 《侨园》2013,(8):42-43
<正>将门世家马援及其先祖与后代马援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心腹爱将,他的先祖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赵奢的大儿子赵括战死,小儿子赵牧与其子赵兴父子俩均担当赵国的将军。赵兴不忘伯父赵括"长平之战"之耻,于是用祖父赵奢"马服君"的封号,改赵姓为"马服"姓。后去"服"字,单姓马,马兴是扶风马氏的改姓祖。因为这个缘故,赵奢的后世子孙均奉马服君赵奢为始祖,赵牧(拔)为一世祖。马援(公元前1 4年-公元49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公元28年,他投奔识人用贤的光武帝,成为刘秀心爱的大将。公元41年,他被授予"伏波将军"称号("降伏波涛,平叛  相似文献   

18.
宋洪斌 《侨园》2011,(6):34-35
"中国张先生的葫芦雕刻世界一流!"这是美国葫芦协会会长鲍伯发出的赞叹。一个美国人由衷的认可,折射出这样一种现象中国葫芦文化开始为世界所知。这位声名鹊起的"张先生",就是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氏葫芦雕刻"的惟一传承人张志华。走进沈阳故宫古玩城,一眼就能看到琳琅满目、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独具特色的张志华葫芦雕刻作品。由于1998年他就现场雕刻,从而开创了国内第一家现场手工雕刻的葫芦  相似文献   

19.
李剑锋 《各界》2008,(10):90-93
谢觉哉(1884~1971),湖南宁乡人,著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新中国司法制度的奠基者.他是有名的"延安五老"之一(延安五老即老一辈革命家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林伯渠、董必武),也是著名的学者、教育家和新闻宣传家,一生都在为中国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斗.在漫长的革命战斗生涯中,谢老鞠躬尽瘁,不图虚名,有"青年师表,党员楷模"的美誉.不过鲜为人知的是,谢老用他丰富炽烈的真情实感,亦为后人留下了一曲动人的爱情佳话.……  相似文献   

20.
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讲《易经》时,说他在孔子的故里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人来孔子家里拜访,孔子的徒弟拦住了他,问他有什么事。那人说:"我想问问先生,一年到底有几季?"孔子的徒弟很不以为然地说:"当然是四季了!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