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茂强  薛清榕 《学理论》2013,(12):95-97
职业倦怠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情绪、情感、行为等心理枯竭现象,已成为影响职业人士身心健康和职业绩效的首要问题。对职业倦怠因素的认知和改进,指导人们如何克服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障碍,既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组织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工作者是职业倦怠的高危群体。以深圳社工为例来探讨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的风险因素及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
受十八大以来基层工作环境、工作方式和人际关系改善的影响,基层公务员自我效能感有所提升;同时,虽然新时代基层公务员的工作压力更大、任务更重、加班更多,但他们的职业倦怠并没有明显增加。分析发现,基层公务员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是负相关关系,且人际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关联性更大;虽然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受个体背景因素的影响较大,但根据科层制定律,职位才是影响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程度的根本因素。为此,应健全基层公务员激励机制、提高报酬待遇;应重视基层公务员心理健康、强化学习培训;应完善基层公务员评价机制、拓宽职位晋升渠道;应强化组织支持、营造良好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   

3.
职业倦怠研究本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有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是职业倦怠研究本土化得以扩展的重要因素。在文化认同度、文化生态互动、本土研究定向、引导唤醒自觉等研究基础上,应对职业倦怠的研究内容、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和干预手段进行本土化的调整与充实。具体说,即对职业倦怠和职业投入进行整合性研究,形成职业倦怠多元化综合式的研究内容,在测量工具和实验设计上充分考虑到研究背景的本土化因素,结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中有益的成分,协调好个体干预和组织干预之间的关系。总之,应将西方实证的现代心理学与中国传统的本土心理学有机结合起来,创建中国本土化的职业倦怠研究内容、理论、方法和干预手段,将是深化职业倦怠研究的必经途径。  相似文献   

4.
郭君  邓东波 《学理论》2013,(11):360-361
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当前困扰教师专业成长和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予以关注。影响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既有社会以及当今高职教育大环境影响,同时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机制,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等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职业过程。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途径和措施,应从改善社会大环境、加强学校人文关怀、教师个体自我调节等几方面入手进行。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32)
高等教育进入从外延扩张向内涵式发展阶段的转变,高校教师面对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大,职业倦怠日趋明显,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原因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也有高校内部小环境的因素,更有个体自身的因素。要有效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一是要社会支持:为教师减压;二是要学校关怀:为教师减负;三是要自我调节:为职业喝彩。  相似文献   

6.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我国提倡素质教育已有多年,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推进和落实尚不到位。从教师方面分析素质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落实困难的原因,探讨解决策略如下:加强转变观念,丰富评价方式;升华知识技能,提升职业素养;创新工作方式,避免职业倦怠;注重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7.
王惠 《学理论》2013,(24):261-263
教师职业倦怠是一种长期的压力积淀,中学语文教师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下,职业倦怠感尤其突出。从社会因素、学科因素、制度因素、教师个人因素四方面来阐述造成中学语文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不可避免的外部压力使语文教师找不到职业尊严,缺乏成就感,疲倦工作。语文教师个人找不到合适的方式解压,不注重个人能力发展,加重职业倦怠感。  相似文献   

8.
探讨农村"老实人"光棍群体的形成机制,对维系乡土秩序的和谐与稳定有着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在社会结构层面上,阶层分化使"老实人"个体及家庭在经济分层与社会交往中处于弱资本量状态,组织结构的个体化使"老实人"群体进一步丧失了家族的保护机制;在价值观念层面上,电视文化、婚姻媒介、村庄舆论等现代性因素将"老实人"形象不断地刻板化,对其构成文化排斥,使该群体加速滑向婚姻市场底层。"老实人"光棍群体的形成,需综合考虑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层面的结构与文化变革。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4,(31)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要适应现代警务工作的需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既要注重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等群体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对学生个体职业能力的激发和培养,而这种职业能力是与个体心理品质相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陈雁 《学理论》2013,(17):330-331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的组织者、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服务者,在高校人才培养上肩负着重要职责,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队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产生具有广泛的危害,包括影响辅导员自身的心身健康和职业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影响学校的社会美誉度,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辅导员自身对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危害性应有充分的认识并积极规避。  相似文献   

11.
李兵兵  徐优 《学理论》2012,(2):150-151
近年来,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不仅影响着教师个体的身心健康,而且还严重影响着幼儿的健康成长。在关注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基础上,剖析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探讨解决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途径对幼儿教师的健康成长是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2.
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之一,对个体在组织中的职业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以及我国公务员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现状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完善公务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如下:转变思维方式,学习和应用职业发展理论;加强公务员职业规划的阶段管理;公务员个人发展与政府目标结合;确立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3.
尚勇 《学理论》2012,(12):27-28
文化震荡带来的多元价值观撞击,社会分层加剧引起的军人职业声望降低,社会支持功能弱化导致的军人个体心理承受能力缺乏给当前我们大力培育军人核心价值观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分析并认真对待这些因素,是我们培育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4.
公共行政学研究中,对政府公务人员的深入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一研究中,应注重揭示这一群体中人的行为特征及其机制。而影响政府公务人员行为的十大矛盾机制是成本与收益;个体与群体;规范与自由裁量;职业与特权;向上与向下;本我、自我与超我;程序与实质;待遇的高与低;法治与法制及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等。  相似文献   

15.
群体思维是相对个体思维而言的。所谓个体思维,是指党委各成员的个人思维,是个人头脑的机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借助于语言工具,对表象、概念加以分析、判断、推理,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而群体思维则是党委班子的群体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是对个体思维的有机综合。群体思维以个体思线为基础,个体思维只有上升到群体思维,才能形成质量更高、效果更好、操作性更强、更合理的决策。群体思维相对个体思维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互补性。这是群体思维最鲜明的特点。一是可以弥补因个人职业和分工带来的的局限。你…  相似文献   

16.
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群体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别于其他群体的价值观、倾向性、态度及行为方式的总和,具有认同心理、归属心理、连动心理等特征。当代大学生心理存在群体的开放性与个体的封闭性间的矛盾,群体的一致性与个体的个性化间的矛盾,群体的规范性与个体的逆反心理间的矛盾。对此,要加强群体心理建设,针对个体的封闭性心理问题,个性化心理问题,逆反心理问题,运用群体认同心理、群体归属心理、群体连动心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凝聚力、感召力。  相似文献   

17.
高校特殊学生群体危机防控及转化基本思路:一是在认知层面通过全面把握原则,对特殊学生群体的内涵类型、影响因素等进行认知评价;二是在深入层面通过预警应对机制,做好潜在危机与突发事件的防控应对;三是在恢复层面,通过修复回归,实现有效转化。基于人本视域,整合多元视角,依据学生特点,提出可逆性转化途径,初步形成高校特殊学生群体转化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研究生辅导员逐渐在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在整个研究生管理与培养的过程中作用逐渐显著。伴随整个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研究生辅导员作为一个有个体特性的"人",其职业角色定位、职业角色行为以及对于角色失调的调整等不仅影响合力教育下研究生的整体培养效果,同时也对研究生辅导员个人以及群体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公务员工作倦怠原因分析及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公务员工作倦怠指数高居各职业之首,在分析公务员工作倦怠表现和后果的基础上,从社会因素、组织因素、个体因素三方面研究引起公务员工作倦怠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对管理、防止和减缓公务员倦怠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北京大学本科学生职业评价的特征和影响因素了进行分析发现,职业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但差异依然非常明显;职业地位评价因素和大学生的择业取向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对于大学生择业影响最主要的地位评价因素是职业经济地位和职业社会地位,职业权力地位方面的因素在择业上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