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驰 《学理论》2008,(13):I0002-I0002
金源文化,是我国历史上金朝开国初期以金上京所在地的阿什河流域为中心形成的女真民族文化。它以女真族传统文化为主体,广泛吸纳和融汇了中原文化及其他民族、部落文化中的优秀成份,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女真民族特色的新北方文化。金源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是东北黑土地民族文化的重要源头,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4,(33)
12世纪初,阿骨打带领满族祖先女真人起兵反辽建立大金国,并联手宋朝军队在很短时间内灭亡辽朝。这一时期的女真与契丹族、蒙古族和汉族的交流更加广泛,满族进入空前民族大融合期时期。女真和汉族间在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促进了彼此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丰富了两个民族的生活。汉族的婚俗文化对金代女真婚俗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女真的婚俗在汉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地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3.
裘真 《学理论》2008,(13):70-71
明代的女真族人分为建州、海西、“野人”女真三大集团。建州女真是唐渤海时代的旧称,后因明置建州卫而得名;海西女真是元代时的称谓,因其居地在东海之西故以海西谓之;“野人”女真则是女真族中的落后部分,所以冠之“野人”之称。一般的研究者都认为:“曰建州、曰海西、就其居处言;曰野人,则就其文化言”。有明一代,  相似文献   

4.
任君宇 《学理论》2010,(12):113-114
明代的海西女真地处与明朝、朝鲜贸易的黄金地区,因而在研究明代女真的贸易状况时多以海西女真作为研究对象。但这些研究多侧重于海西女真的构成、名号、世系等问题,对其社会经济的专门研究较少。以从物产角度出发,浅析物产输出和输入对海西女真经济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裘真 《学理论》2008,(5):62-63
女真源流,是沿着肃溪、挹娄、勿吉、鞣韬的族系发展而成。五代时,棘鞠改称为女真。女真人原出自黑水棘鞠,早在唐灭高句丽时棘羯即分散迁徙,粟末棘褐建立渤海国后,一部分黑水鞣羯人为渤海所役属。辽灭渤海后,把渤海人大部南迁。时日一久,由于南迁的渤海人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其经济社会发展很快,故而被人称为“熟女真”。而滞留下来的女真人后进部分,则对应的谓之“生女真”。  相似文献   

6.
明代的女真族人分为建州、海西、"野人"女真三大集团.建州女真是唐渤海时代的旧称,后因明置建州卫而得名;海西女真是元代时的称谓,因其居地在东海之西故以海西谓之;"野人"女真则是女真族中的落后部分,所以冠之"野人"之称.  相似文献   

7.
一 阿巴亥嫁给努尔哈赤时,12岁,还是一个萌妹子. 阿巴亥是高干女儿,父亲是乌拉部首领满泰,而叔父,也就是乌拉部下一任首领布占泰. 当时的辽东,烽火连天,金铁交鸣.在群雄割据中,努尔哈赤孤峰突起,尤其古勒山一战后,势力如日中天,一时无两.而乌拉部在古勒山一战中则元气大伤.也是此战中,乌拉部元首候选人布占泰做了努尔哈赤阶下囚. 对布占泰,努尔哈赤采用大棒子加黄油的政策.  相似文献   

8.
裘真 《学理论》2008,(7):73-74
大金国建立后,在完颜阿骨打的统领下,迅速向南发展,“曾不十年,荡辽勘宋”。在对外用兵的过程中,女真贵族总是把俘获的汉族人口迁入东北,谓之“实内地”。这样做的目的是出于金统治者的经济需求,因为女真族人本来就不多,加上连年战争的人员大量减耗,致使其“金源内地”人口更加稀少。特别是金统治者对汉文化的仰慕及对物质生活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黄岚  陈治平 《民主》2009,(7):34-36
吉林省地处中国东北边陲,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我国古代的汉族、肃慎、夫余、高句丽、棘韬、契丹、女真、蒙古和满族等许多民族都曾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他们既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强烈影响,又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留下的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动地记录着这一地区的历史进程,是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各民族的文化遗存、风俗习惯交相辉映,互增华彩。构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为更好地搜集、保藏、  相似文献   

10.
在城说城     
正凡城皆有名称,城名是历史上逐渐形成的,命名、使用和更改都不是小事,有其内在的理据。摸清城名的来龙去脉,是地名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涉及地理、历史、文化、民俗、语言等诸多学科领域,很有意思。别的不表,单说城名中含具着语言学意义上的"城"义的例证,就不胜枚举了。以中国地名来  相似文献   

11.
于洪 《学理论》2013,(10):56-60
北京位于南北走向的太行山与东西走向的军都山交汇处,其下与华北大平原结合,是重要的南北交通枢纽地区,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这一区域同时也是多民族交汇、互动、冲突、融合的地带。历史上,这里曾是山戎、匈奴、鲜卑、奚、靺鞨、室韦、高丽、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许多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经营和活动的区域,使得形形色色的农耕文化、草原游牧文化和森林游猎文化融合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统一的中华文化。民族互动促进并完成了以中原华夏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它不仅滋养了不同民族的共存、赢得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还维系了民族团结、国家独立与统一,是推进民族进步、发展与繁荣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和中国文化的结晶。  相似文献   

12.
中共哈尔滨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今后几年,要以"创城"为牵动,进一步推动哈尔滨向现代文明城市跃升。文化是城市精神的根本,是城市灵魂的体现。哈尔滨如若缺少文化底蕴、缺失文化个性,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明城市,也就无法真正实现"创城"的目标和任务。因此,要把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精神落到实处,如期实现"创城"目标,必须深入挖掘城市文化中的特色,切实凸  相似文献   

13.
苏州文化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区域文化,与其他许多地方的区域文化相比,具有更加鲜明的个性,其内在的人文精神也很有特色,在吴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文化中独树一帜、颇有影响。吴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大家庭中的一员,对苏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过重要的历史贡献。今天,在苏州以建设三区三城为目标引领,实现高水平全面小康,达成基本现代化的关键时刻,以文化贡献于经济社会发展之作用机制的视角来研究这一课题,无疑对探索苏州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摄影报道     
《瞭望》1994,(28)
中国万博文化城揽胜万博城气魄恢宏国防教育馆中展出的我军重型军事武器民族度假村里,各少数民族演员在簧火旁载歌载舞。参观者在科技馆里与机器人对话民间艺术馆展出的百镶嵌「九龙辟」熠熠生辉。 旨在展示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河北省秦皇岛市中国万博文化城,集文化博览、科技知识,军事教育,体育展示,现代娱乐、商业贸易、旅游度假、民族风情及餐饮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大型  相似文献   

15.
通过阐述株洲职教城建设对株洲地区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及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意义,并在分析株洲职教城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株洲职教城公共教育教学资源整合的六点对策:一是建议株洲职教城在内涵建设过程中,采用"政府主导、院校参与、市场运作"的运作模式;二是研究成立株洲职教城公共基础教学部的可行性;三是以教材建设为资源整合的载体和切入点进行建设;四是建立学分互认制度;五是建立教育信息化共享平台;六是转变狭隘的教育资源观念。  相似文献   

16.
<正>长沙市雨花区井湾子街道融城苑社区成立于2002年,共1163户,常住人口3800人,是一个半封闭型纯居民社区。近年来,融城苑社区以建设"幸福融城·和美花苑"为目标,以"融"文化为切入点,坚持"融心融合融志"主题,大力倡导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开拓了新思  相似文献   

17.
8月7日,上海研究中心宣告成立。这个学术联合体的建立,表明上海比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研究自己、认识自己,继而促使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勃兴。 刚刚结束的一次关于上海建城日子的论证会认为,上海的建城于公元1291年。也就是说,明年是上海建城700年。从当年的小县镇发展到如今太平洋西岸的国际大都会,上海有深厚而独特的文化积淀需要发掘和研究。而90年代上海面临的巨大挑战和经济进一步起飞,更需要在回顾和反思的基础上,铺下一条坚实的跑道。与数月前成立的浦东开发办公室遥相呼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21,(5)
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有利于带动乡村产业兴旺、打造生态宜居之地、助推乡风文明、推动乡村有效治理以及帮助村民实现生活富裕。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背景下,四川绵阳"两弹城"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面临竞争力不强、开发动力不足、历史价值传承不够的发展困境。有鉴于此,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多维价值开发、制定相应的开发规则机制、发展红色文化创意产业为"两弹城"的开发利用重构了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9.
裘真 《学理论》2008,(15):67-69
努尔哈赤死后,其八子皇太极继任汗位。皇太极不仅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还具备着非凡的政治头脑,亲手缔造了满清王朝,并使女真民族空前统一。  相似文献   

20.
乡村文化与新农村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优美的乡村文化形态与意境、和谐的新农村文化模式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理想形式。中国的乡村指的是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林、牧、副、渔业为根本,包括政治、经济、农耕、建筑、民俗、宗族、饮食、居家等等诸要素在内的,由城、乡、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