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名教"、"自然"内涵的追溯,以及对魏晋时期名教与自然之辩的三个时期的论述,梳理了名教自然在魏晋时期的发展历程,指明了该时期思想由传统学术向抽象思辨的发展趋势,为传统的伦理道德——名教寻找到了存在的根本性基础和合理性依据,从而自觉的融合儒道二家,实现了孔老思想的会通。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25)
王弼通过建立以"无"为本的玄学本体论思想,借助本末、有无等范畴,表达了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怀。他的"名教出于自然"论,一方面承认名教的合理性源于自然,另一方面又主张革除名教之弊以使名教合于自然。重视名教舍弃自然,就是"弃本舍母"而"适其子",最终不利于名教作用的发挥。只有溯其本源,崇尚自然之道,才能真正贯彻名教有利的一面。因此王弼提出"崇本息末"的主张,力图调和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最终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比王弼与郭象在本体论和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上的异同来比较研究二人的自然观。王弼哲学上的核心思想"以无为本"是立足于本体论而建立的。而郭象则对本体论进行了消解,认为自然而然才是万物的本质。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的问题上,王弼主张自然的即是合理的,名教本于自然。而郭象则主张合理的即是自然的,名教出于自然。着重论证了"合理即自然"到"自然即合理"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4.
环境危机表面上看是工业化发展的产物,其实质是人性异化的恶果。人性异化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及人与人关系的异化,而这两种关系的异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对自然资源的透支与对自然的污染。人性危机得不到拯救,环境危机就无法根除。马克思最注重人性的解放与发展,指出人性解放的根本途径在于破除私有制与掌握人性的活动规律,过与自然规律相协调的生活;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是以追求人的自由解放为目的,这对于遏制人性异化有着特殊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云鹏 《学理论》2010,(27):51-52
儒学的价值取向是道德追求,儒家所追求的道德是禀受"天命"而立于"人性"的善德,这种禀于天而立于人的善德统一了天和人,奠定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7,(5)
魏晋时期,"服药"之风在士族阶层极为盛行。魏晋名士做出服药这一行为选择,不仅是为满足其长寿、美容等生理需要的结果,而且也是面对黑暗现实精神世界矛盾运动的结果。这种矛盾体现在其人格的双重性上,受道家思想影响,希望"离俗",同时又逃不开儒家思想的束缚。这种矛盾的双重人格在哲学上的体现便是"名教"与"自然"之争,其实这只是他们在人生失衡之下两种极端之选,"名教"与"自然"的结合才是终极追求。所以"魏晋风度"这一纸光辉大抵是名士们在痛苦中书写的。  相似文献   

7.
孙杨 《理论探讨》2020,(5):23-29
不论是将西方社会历史产物的价值鼓吹为"普世价值",还是此次美国新冠疫情和种族歧视导致的社会暴乱问题,都充分揭露了所谓"普世价值"只是一种虚伪的霸权统治的意识形态工具。学术界对"普世价值"思潮的批判也多聚焦于意识形态辨析,但社会上仍存在一种非政治性的温情主义倾向,这需从语言的本质及其异化来澄清"普世价值"的抽象本质,进一步破除"普世价值"的迷惑性与欺骗性。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21,(9)
"民国"时期因为新旧时代嬗变的社会背景,新儒学流派新生的同时伴随着一众优秀新儒家学者的涌现。张君劢作为其中一员,其新儒学思想体系可以用两层面三维度来概括,即形而上和形而下两层面,人生哲学、政治哲学和文化复兴三维度。"内圣外王"作为近现代新儒学流派发展根本方针,如何在实现"内圣"的同时拓新"外王"道路,可谓是几代新儒家学者为之努力的方向。当前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后现代性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在让张君劢新儒学思想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成为解决现代性难题的一剂良药,就需要回归本体、解构和重建思想内容,探究新儒学思想中现代性成分,构建现代性话语体系以适应现代发展之所需。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提供了许多证据,表明我们生活在人类发展的革命转折时代,生活在“必然王国”正在衰亡,“自由王国”逐渐诞生的社会。这里,人类的史前时期正在结束,新的历史正在开始。这个史前时期首先是经济必然王国,其经济规律的作用是“盲目的”,不受社会控制的,这时人服从于异化体系:原始共性吞没了个性、人的个性服从传统、社会关系中商品拜物主义和对于物的依附性占统治地位、劳动及其产品脱离人而异化,社会和人本身全部沉没在异化的社会“太空”。但在所有这些现象后面隐藏着一个伟大的二律背反,那就是“人是历史的奴隶,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曾试图向“经济人”以及产生这种人的商品货币关系发起攻击,但实际上是用官僚统治取代金钱统治,是用行政权力、官僚设制、公文和法则取代物对人的统治。为摧毁这两种异化形式,向“自由王国”迈出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秩序、政治体制、文化状况的统称.质疑现代性、批判现代性是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特征与价值取向.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质疑,主要有:以"微观权力论"质疑批判了西方所谓的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自由民主制度;以"工具理性"概念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异化为统治人的力量,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以"非中心化"思想,质疑现代化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中心主义,诸如,人类中心主义、个人中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等等,同时表达了对处于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的价值和利益的关注.这些质疑对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启迪是:首先要明确我们搞的现代化不是西方化,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社会主义道路,促进生产力发展,才能避免西方现代化中出现的一些弊端;在现代化进程中,要注意从产生异化的原因入手,创造条件防止科学技术异化为统治人的力量;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拒斥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正确认识、处理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矛盾,求得经济与社会的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看来,宗教以异化的方式存在,私有制也是以异化的方式存在,而这两种异化的结果直接导致了人的本质与人自身相分离,在现实中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非人化和动物式的生存方式。人的解放的根本是本质的人性复归,而前提则是需要异化于物之中的宗教和私有制的消灭。只有在人类的解放视域中才能准确地捕捉到马克思的宗教理论的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12.
《行政论坛》2015,(5):92-95
人性与制度本源上的密切关联已成为学术界公认的命题,而对二者之间的逻辑解释却莫衷一是。制度作为管理实践最重要的御用工具,首先受到管理理论典型人性假设——"经济人"的深度影响。理性经济人的"价值无涉"导向将管理(组织)制度化推向理想状态,人性只是在显性的利益层面获得彰扬,如是,多样化、复杂化的"人"的内蕴也就主要在"非人格化"的制度化组织社会结构中"单向度"地演绎。因此,由其生成的管理制度观便硬嵌于经济人假设的逻辑镜像中,在管理视域下"经济人"假设的内在规定性包括核心假设和支撑性假设。其"理性—设计—均衡"制度观包括:制度均衡论:机械方法论的延续;制度设计论:理性预设的必然导向;制度效率论:"效率—公平"观的制度表达;制度服从论:管理制度选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内圣外王"是以儒学为主脉的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基本理念。其以"人性善"为前提的政治设计,将本属于道德领域的"善的评价",移植为政治领域的"善的操作",赋予了"内圣"者以"外王"方式不受限制地操作"善"的治权,无法避免掌权者以"善的名义"侵犯、扼杀"善"这种人治悖谬。这正是早期道家反思、批判儒家,并要求祛除圣王政治,主张"法自然"、官"无为"、民"自化"、行"制衡"的深刻立意所在。然而,历史没有提供道家输入法家制度建构因子的机缘。先秦儒家无限丰富的"仁政"想象,长期窒息于君主专制王政学说体系之下,无可挽回地扭曲变形,走向自身的反面,给后世特别是当代中国政治建构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警示。  相似文献   

14.
威廉·莱斯运用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深刻揭示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消费异化的根源,指出通过强化人的社会伦理责任,消除资本主义制度这个产生消费异化的根源,建立"较易于生存的社会",实现自然的解放。从多维度、多视角的借鉴和吸取威廉·莱斯的消费异化思想的合理的、独特的理论内容,对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和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5.
韩非的自然人性观,是在继承老子的"道法自然"和"少私寡欲"基础上,通过经验总结和实证运用形成的。韩非的自然人性观可以概括为"好利恶害"、"任理去欲"、"因情而治",具有实证主义特征。韩非的自然人性观启示我们,要处理好人性与环境的和谐、正确理解人性的"自利"、回归人性的本原。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8,(12)
自古以来,思想道德修养便一直在中华文化中占有突出位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学推向了顶峰,奠定了儒学的思想统治地位。儒学主张内圣外王,重视"仁",主张先修身后立业,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学希望可以通过修身来弘扬"善",消除"恶"。儒家思想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和谐。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修身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我们的个人素质,最终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儒学的修身思想为切入点,归纳修身理论的影响和实现方法,阐述其意义,增加人们对儒学修身理论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公权力异化与腐败是权力滥用的两面,而遏制公权力异化和腐败也是人类历史的难题。虽然人们普遍强调从教育、制度和监督的综合治理模式入手来解决公权力异化与腐败问题,但是从制度伦理视角来分析和遏制公权力异化和腐败则是更为清晰和有效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张俊义 《学理论》2010,(29):112-114
霍布斯以经验主义方法在人的自然欲望与需求中寻找自然权利的根源,并以自然权利为核心构筑起整个政治理论体系。虽然他对于个体权利界定及对人性理解过于狭窄,导致了个人主义与专制主义的奇异结合,但其自然权利理论仍然不失为构筑完整的社会批判系统的初步尝试,即"个体权利——共同体价值"批判系统。个体权利与共同体价值是密切对应、互为规定的关系,对二者内涵的不同界定体现于这一批判系统的演变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先秦时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师荀子 ,通过对人性的考察 ,兼收并蓄 ,容先秦各派政治哲学于一炉 ,提出了“隆礼重法”的政治哲学主张 ,而且阐述了礼治与法治的关系。这些思想对今天我国发展有借鉴价值 ,但也有其局限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德治与法治并举”的思想既是对我国数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提升 ,又是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而做出的光辉论断 ,与荀子的“隆礼重法”主张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我国公务员聘任制改革实践已历经近9年的时间。对这场势在必行的公共行政人事制度改革,人们关注热切、期望颇高,但其实际上进展有限、难题诸多。根据"价值-制度-环境"研究范式的剖析,聘任制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价值的扭曲、制度的缺失和环境的制约所造成的。要想突破困境,必须厘清聘任制兼具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双重价值的本质,坚定聘任制的发展方向,不可异化为常任制。在这一前提下,新公共服务理论为聘任制的解困提供了有效路径:必须矫正对公务员这一身份和职业的认识,同时,配套改革的跟进必不可少,法律制度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和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