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席勒美学不仅是对艺术的审美理论,更是对法国大革命的政治哲学反应,后者是常被忽视的问题。作为政治哲学,他以审美作为政治自由的前提,批判康德在观念上导致了纯粹实践理性与感性的对立,并指出法国大革命的政治自由理想与实践的矛盾是政治自由目的化。他用和解原则化解康德在观念上的对立,并将美育实践视为实现整体性政治自由的理路。他以感伤原则批判卢梭的自然状态是对政治自由的叛逃,并扬弃政治自由实践中当下与未来的对立,为政治自由赋予历史性维度。在此意义上,席勒政治自由思想构成通向黑格尔政治哲学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杨艳  石亚军 《学理论》2013,(6):32-33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也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在德国,康德是第一个使用"批判"一词的人,1780年,康德写出《纯粹理性批判》,他的哲学思想进入批判时期。在1781年到1790年的十年里,构成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三部著作相继问世,三大批判是对人的知、意、情三种心理功能的分别研究,所要解决的是真、善、美的问题,美是他整个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德的批判精神不论是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还是在当代都具有深刻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32)
《文心雕龙》中《隐秀》篇不仅阐述了刘勰关于文学创作的具体表现手段——"隐"和"秀"的认识,也反映了刘勰关于文学创作的审美理想。中国的境界理论虽然在唐代才正式被提出,但刘勰对"隐"和"秀"的基本含义及其美学特征的论述可以说是意境理论美学特征论述的起源。  相似文献   

4.
董琳 《理论导刊》2013,(4):57-5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重要著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本文以其中审美主体的确立与建构为研究视角,探讨马克思美学思想中关于审美主体的独特价值,认为马克思的审美主体思想不同于历史上的诸种美学观,它不是孤立地、静态地研究审美主体,而是把审美主体与人的本质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其置于主体与客体的双重关系以及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来考察,并以审美主体的实现程度作为人的本质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尺,从而深刻地阐明了审美主体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5.
虽然《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主要是康德对宗教思想的论述,但其间涉及道德诸种关于人的恶的解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面对现实的恶,也即在我们处理"心灵改善"问题时所遭遇到的伦理困境,深刻地表明"人的本性纯为善"的期冀已然化为泡影。在此,将通过康德在超验领域中关于人的恶的思想来透视经验世界中常见的几种恶,以期许厘清恶的原因而实现人的向善禀赋。  相似文献   

6.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标志着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卓越贡献,这次革命是对旧形而上学的清算和调解。后来人们习惯用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去概括《纯粹理性批判》的意义,以表明"哥白尼革命"与康德哲学的关系。而康德从未使用过"哥白尼革命"这一术语,事实上他只是在再版的《纯粹理性批判》的序言中提到过哥白尼,在这里他想表明的则是哥白尼的最初观点。本文将结合"哥白尼革命"的提出背景,重点探析"哥白尼方法"与整个康德哲学的关系,并浅析这一场"革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罗尔斯在《正义论》中主张"义务论"伦理学的方法,坚决反对西方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功利主义和目的论的伦理原则。他认为,正义是不受偶然的社会和自然因素影响的自律的理性人的一致同意,是作为理性的人的自我构建。这与康德的义务论伦理是完全相契合的,康德的义务论伦理就成他批判反对功利主义和目的论的最有力的武器。罗尔斯从康德的自律道德原则出发,设计论证了他的《正义论》理论原点"原初状态"理论。  相似文献   

8.
审美修养由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判断力等构成。审美修养是人文修养的重要内容,加强审美修养是提高大学生人文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儒家美学思想是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以"仁"为核心的一种美学思想。运用儒家美学思想提升大学生审美修养就是要增强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完善大学生的审美心理,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判断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4,(32)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不仅提及美学中关于审美与艺术创造的关系,更进一步提出了艺术与人生的关系。文艺创造不光是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艺术,更是一种用审美眼光发现人生的过程。朱光潜先生将美学与人生相联系,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面对艺术与人生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李奕慧 《学理论》2012,(12):12-13
"哥白尼革命"是康德知识论最精粹的概括,也是近代哲学中的主体性又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的标志。康德的鸿篇巨制《纯粹理性批判》又是康德整个知识论体系的展示,文章探讨康德怎样经过感性、知性、理性逐步展开而最终实现思想革命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是一本研究宗教和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专著。在该书中,哲学大师康德的思想渗入社会学大家涂尔干的观念里,交融出涂尔干的知识社会学、先验论分析方法、道德社会的构建三方面思想明显地表现出"康德影子"的结果。因此,本文力图展示出两位思想家在这三方面思想上的交融性,从而达到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涂尔干思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6,(8)
康德于《判断力批判》一书对审美判断进行批判。将康德对审美判断四个契机重新进行整理,从审美判断的无利害关系,主观性以及共通感三个方面来分析康德对审美判断内涵的理解,发掘审美判断力的内在属性。  相似文献   

13.
记得有人说,康德的生平就是他的著述,康德的著述就是他的生平。我觉得这种评说并不只适用于康德。对于在人类思想史上留下足迹的思想家来说,他的真正的生活历程,总是其思想耕耘的历程,总是其思想耕耘的果实。读高清海教授所著《哲学与主体自我意识》(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4月出版),我似乎不只是在研读一部发人深省的哲学专著,更感到是在品味一部激动人心的思想传记,体验一种“路漫漫  相似文献   

14.
《民主》2021,(2)
正2017年5月某日,收到寄自河南安阳的书信,来信者是与我素昧平生的张平治先生。他在信中告诉我,多年来,他一直在关注研读我的诗歌,并正在构思撰写一本评论我的诗歌创作的书。张平治先生年逾八旬,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是一位著述丰富的文艺评论家。他随信寄来了他的很多著作,其中有几本谈美学的书,如《美学趣谈》《美学有什么用》《情诗与审美》等。他在信中告诉我,他曾为台湾诗人席慕蓉写过一本《席慕蓉评传》,深得席慕蓉赞赏。他希望我像席慕蓉一样,也会欣赏他写的书。  相似文献   

15.
沃尔夫《关于中国实践哲学的讲话》大量使用了儒家经典的思想和材料.这其中主要涉及《大学》的三纲领和八条目,《中庸》的"人心"道心"和"明善",《孟子》的"理义之悦我心"的思想.与此同时,沃尔夫还积极接受了朱熹理学:他《讲话》的主旨是由理性和知识可以开导出道德,这一思想与朱熹理学若合符节;他还引用了《大学章句序》和《小学》,对朱熹理气、天命之正和形气之私的理学思想也进行了阐释.沃尔夫在《讲话》中提到的所有重要观点和哲学概念,都可以在儒学经典中找到对应处.  相似文献   

16.
著名英国哲学家伯纳德·鲍桑葵(1848——1923)生前致力于美学研究,曾写过两部重要的美学专著,也是他的美学理论研究代表作,这就是人所熟知的《美学三讲》和《美学史》。鲍桑葵的美学思想,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是属于英国黑格尔派的哲学家,他自称是“左翼黑格尔派”的代表。《美学史》一书,集中反映了他的唯心主义美学史观,并对自古希腊罗马以来的美学历史作了全面、系统的考察。  相似文献   

17.
本文的目标是鼓励并且开始重新思考善良意志的独特价值。考察一下康德关于善良意志论题的背景,也就是说,考察一下它在整个《道德形而上学奠基》论证过程中所处的位置,能够帮助我们提出一种见解,既能够弄明白有关文本,又能够更加合理地揭示康德论题的内涵。当在一定背景中阐释康德论题时,本文将表明康德的论题并不如他的批评者和同情者认为的那样与众不同和富有争议性。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3,(31)
以康德《历史理性批判》八篇论文中关于历史的和政治的哲学思想为基础,以康德话语中关于自由和理性的阐述为中心,把握康德关于如何建立未来世界历史、民族和个人间德福一致的问题和永久和平发展的问题。通过对文本的梳理,得出的结论是康德晚年关于历史哲学的论著仍旧贯穿了三大批判中对于理性和自由所悬设之事。  相似文献   

19.
道德教育是康德第二批判中"纯粹实践理性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在批判哲学体系中占有独特位置。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中丰富深刻的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道德感受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道德判断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流于抽象的形式,要警惕道德感受性对道德判断力的破坏,避免以道德判断力的主观性抹杀道德标准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3,(5)
嵇康的美学思想表现出与正统儒家完全不同的倾向,如何把握其美学思想的特质。《嵇康美学思想述评》一书抓住了"自然"、"和"两个关键词,紧紧围绕着"自然之和"这一嵇康美学思想的精髓,深入挖掘了嵇康美学的和谐论内涵和朴素自然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