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内哲学界对马克思人性观的理解与诠释,虽然抓住了实践、社会、历史等马克思哲学的一些重要概念,但研究往往局限于对概念、文本的直观性理解,忽视了马克思变革人性观的生命根基.人的"本质交换"作为人的"本源性"生命存在方式,对它的生命自我意识是理解马克思人性观的视角之一.在人类生命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人的"本质交换"有其特定的方式.西方传统哲学家运用"实体观点"思维方式将人的"本质交换"抽象化,人与抽象"本体"进行概念性的"本质交换",人性亦被"抽象化".马克思运用"生存观点"思维方式,将人的"本质交换"诠释为"现实的人"社会地、历史地实现生命本性"对象化"的活动方式,从而确立了"具体人性观".马克思立足于对人的"本质交换"的觉解变革人性观的致思理路及其思想成果,是当代中国人在市场经济中形成"个性化"人性观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符合马克思人学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人学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人性基础、动力基础、价值基础、历史基础。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人性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的本质展开的内在应有之义;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动力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的社会性需要在世界图景中的呈现;马克思人的利益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人的利益生成和发展规律,体现人类的共同利益;马克思人的历史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依据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表征人的发展的现实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质上是"人为的"与"为人的"辩证统一,是"依靠人民"与"为了人民"的辩证统一,是世界人民共同建设与世界人民共同享有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3.
人的本性及其「先天」「后天」之辨鲁子平人性是先天固有的还是后天形成的?本文认为,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它既不是先于人的存在,也不是后于人的存在,而是与人共在的东西。首先,人的类本性是人类生而具有的。这里说的人的本性或本质,是指作为整体人类与动物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4.
对马克思关于人的三重本性思想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那里,人在实践中将自身展现为三重本性的存在,即"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个人是社会存在物"、人是"自由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的存在物。他从人的本性需要以及求得满足的方式两方面,把个人看作是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把社会看作是一个随着人的需要和生产方式不断发展而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无限趋升的过程,这样,就由人的本性伸达到对人的实践本质的深层觉解。人之谜、历史之谜在更深层本质上得到了澄明。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看来,宗教以异化的方式存在,私有制也是以异化的方式存在,而这两种异化的结果直接导致了人的本质与人自身相分离,在现实中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非人化和动物式的生存方式。人的解放的根本是本质的人性复归,而前提则是需要异化于物之中的宗教和私有制的消灭。只有在人类的解放视域中才能准确地捕捉到马克思的宗教理论的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7,(2)
人的本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哲学上的难题。而需要对于有生命的人来说是无比重要和具有本质性意义的,马克思就曾做过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的相关论述。在充分认识需要的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的相关论述,对人在满足需要方面的本质做了进一步探索,并得出追求人类利益是人在满足需要时的本质,希望能对这一问题给出一个让人比较满意的回答,从而能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7.
亚里士多德在考察政治与自然的关系时,没有将二者对立起来,而是认为自然正当就是城邦生活的一部分。亚里士多德这一观点的基础在于,他认为人按照其自然本性是政治动物,他们必须生活在一种政治共同体之中,"人生而是政治动物"。人作为政治动物就意味着,人类有义务根据自然正当来实现善的城邦,这种善是自然正当理论的最终使命。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28)
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是人类存在的方式,也是真善美统一的基础。从古到今人类为了让世界满足自己的需要,变成自己的理想的现实,所以从自然世界中去探寻"真"、去探寻"善"成了一个人自身完备的过程。同时人类对世界真理性的认识和实现对世界的目的性也正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实现的,达到了"真"与"善"相统一的"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陈坎 《学理论》2012,(32):49-50
"人性"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这个词所代表的、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人之为人的善恶,往往还会成为整个社会赖以建立的运转的基础。卢梭和马克思分别作为18世纪和19世纪两位重要的思想家,对这个问题的论述有着相同的思想脉络。他们都主张将"人性"定义为人的自然"初性",从而与人的"本性"区别开来,形成各自的关于"人性"的思想并由此构建各自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10.
从人的需要出发考量人的解放的现实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需要理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的逻辑起点和现实依据.与历史上其他思想家否定或片面强调人的需要的某一方面不同,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是一个关系范畴,具有现实性、社会性、发展性.人的解放是伴随着人的需要的发展而发展的一个历史过程.在满足需要的实践活动中,人与世界结成了各种关系,人的解放就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随着满足需要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人类必将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要,从而实现真正的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3,(1)
马克思说"从哲学的意义上讲,自由是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从中可以看出自由的本质其实就是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通过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与改造和利用,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不断实践着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到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人类争取自由的历史。经过笔者对改革开放以来部分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总结,围绕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观念演变过程,从"理论观点初步奠定"、"理论观念的完善与发展"、"理论观念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丰富"、"当代国内学界关于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的研究趋势"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重视对"需要"范畴的研究。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需要"不仅仅是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范畴,而且还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马克思和恩格斯坚持"从现实的人出发"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从三种不同视阈深刻揭示了"需要"范畴的本真意蕴:从本体论上看,人的需要是现实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的彰显,是人的社会活动的内在尺度;从认识论上看,人的需要是自然、历史、社会三者的有机结合过程;从价值论上看,人的需要的满足是化解特定现实矛盾的价值实现过程,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必须通过主观目的和实现的客观过程二重标准来判定。  相似文献   

13.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晓武 《理论导刊》2008,42(4):68-70
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是人的自然本性、人的本质和人的类特性的统一,人性不是孤立、静止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和发展的,是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相联系的.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它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原则的主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7,(10)
马克思的自由学说中蕴含着丰富的"自我实现"思想。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本质特性是自我实现的基本点;摆脱"人的依赖性"和"物的依赖性"而过渡到人的"个性自由充分发展"阶段是自我实现的根本要求;人的自觉劳动和创造性实践是人丰富自我实现自我的内在需要;超越资本主义社会局限性而具有历史必然性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自我实现的理想社会形态与强大力量保障。  相似文献   

15.
在费尔巴哈哲学中"类"指谓人的本性,体现人的"内在生活".费尔巴哈对"类"的思想规定导源于对宗教神学、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马克思则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超越了黑格尔实体性思维逻辑和费尔巴哈人本学哲学立场,从人的生命活动入手赋予"类"以真实的历史内涵与人性逻辑,真正实现了类和人本性的内在统一.在哲学观的意义上,就"中西哲学"存在相互理解、彼此融通的具体人性根基而言,中国哲学的"仁"道恰恰是会通西方哲学"类"理论的思考视角和阐扬"类哲学"的思想精神.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关于“完整的人”的学说,是建立在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是实践,而实践是现实的历史的社会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动态复杂系统.“完整的人”的一切属性都是从实践中引申出来的,“完整的人”也只能在人类自身的社会实践进程中被塑造.实现“完整的人”,既是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落脚点,也是马克思倡导人的本质全面实现的理论目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努力促进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以逐步实现马克思确立的“完整的人”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7.
在科学心理学和人文取向心理学之后,马克思创建了其独特的心理视角的人性观。马克思心理视角的人性观,对于整合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构建科学的心理学体系有着基础理论的意义。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发展趋向与人内在本质关系的研究,揭示了人的本性具有积极向上、趋善的美好性,解决了心理学的关于性善和性恶之争;通过人类生产目的与心理动力关系的研究,揭示了人类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人的需要,完善了心理学的动力之说;通过社会与人心理活动内容关系的研究,揭示了人的具体社会关系与心理活动内容的辩证性,为心理分析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沈健 《学理论》2010,(5):39-40
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对人自身的研究只是停留在抽象的层面,以抽象的先天人性来规定人的本质,脱离了社会关系、社会实践和社会历史条件。马克思对人的理解经历了从抽象的人向具体的人的转变,这使马克思深化了对人的认识,把“人”“从天国拉到人世”,从而阐述其与众不同的对人的本质的界定。  相似文献   

19.
人类追求理想的可能性源于人类具有的一种指向未来的意识取向,也是人的自觉生活区别于动物本能活动而具有理想的内在区别;信仰则是指超越现实实在并相信一种实际上尚未出现的东西的主体精神.理想存在的根据源于人的类本性,这种本性使人类必然要建构指向未来的理想以实现自己的"类"价值.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的信仰又必定形成人的意志、决心等品质,从而在主体那里生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二者形成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武器.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6,(9)
在《人论》一书中,卡西尔在总结了西方历史上关于人的各种理论后,对"人是什么"这一问题做出了一种全新的解释。卡西尔将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认为人的本质特性在于劳作,即人运用符号创造文化。在卡西尔看来,符号的各种形式——语言、神话、宗教、艺术、历史、科学等既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所在,又彰显了人性的不同方面,而且所有形式都指向人性的解放。尽管卡西尔的人学思想有所不足,但其对人类文化哲学的发展仍有着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