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作为一种行为模式,它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历史背景都会造就出不同形态的文化模式来。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主体学校的师生员工是活动在大学校园内的比较独特的社会群体,由于其所掌握的知识和所接受的训练及其职业活动的特点,使他们形成了比较独特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从而使他们成为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特殊文化群体。而校园文化正是这个特殊文化群体在对个体或群体主体价值的思考认识过程中兴起的。大学校园文化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决定于特定条件下的社会存在,并受…  相似文献   

2.
李国新 《学理论》2012,(3):169-170
校园文化是高校得以长盛不衰的精神支持点,文章从文化生态的视野出发,并以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生态文化的建设为例,阐述了校园生态文化内涵、意义及价值,结合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具体情况及时代背景,明确了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目标及实现路径,为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22)
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类别,深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中美两国由于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历史背景等方面不同,文章就中美两国的大学校园文化在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层面进行比较,以期对我国当代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能够有所启迪。以此为基础,在建设大学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借鉴一些先进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赵聪 《学理论》2013,(3):218-219
对于应用型大学而言,只有构建先进的、和谐的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优秀校园文化,才能让大学生在校园里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教育。要正确把握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及构成,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积极探索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以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6,(4)
大学生"边缘群体"是大学校园学生分化的一个表现,这种分化源于社会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那些过于离群索居、与校园主流群体格格不入的学生,则有可能最终成为社会的"边缘群体",甚至有可能成为制造极端事件的主角而危害社会。为了加强对大学生"边缘群体"及其教育帮扶的深入研究,有必要认真梳理和检视其研究意义、研究现状,明确其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33)
大学校园流行文化是在大学校园环境中,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的各种文化现象。大学校园流行文化多维度的发展造成了一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生活观念受到一定的影响,追求享乐、思想浅薄、崇尚感性、盲目、非理性的倾向日益严重,进而使消极的价值信念成为大学生的信条。针对上述现实问题,笔者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理念为指导,分析大学校园流行文化的现状和趋势,深入剖析其原因,探寻解决问题的路径及其引导策略,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流行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相似文献   

7.
探讨农村"老实人"光棍群体的形成机制,对维系乡土秩序的和谐与稳定有着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在社会结构层面上,阶层分化使"老实人"个体及家庭在经济分层与社会交往中处于弱资本量状态,组织结构的个体化使"老实人"群体进一步丧失了家族的保护机制;在价值观念层面上,电视文化、婚姻媒介、村庄舆论等现代性因素将"老实人"形象不断地刻板化,对其构成文化排斥,使该群体加速滑向婚姻市场底层。"老实人"光棍群体的形成,需综合考虑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层面的结构与文化变革。  相似文献   

8.
大学校园青年文化的个性及其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学校园及青年文化的概念伴随80年代社会范围内文化热的高潮而产 生,迄今已成为分析和观察与学校学生有关现象的一个重要视角,本文将力图揭示大学 校园青年文化的个性及其本质,并从共时态和历时态两个方面探讨其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网络语言以其新颖独特的形式深受大学生群体的追捧和喜爱,并快速、广泛地在社会各大媒介中接力、传播。以社会语言学和传播学为视角,从网络语言的传播内容、类型、媒介的参与以及大学生个体心理因素的差异研究网络语言与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关联。  相似文献   

10.
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要求出发,通过对中西方民族文化深层结构的对比研究,可得出对"社会成就原则"与"个体享乐原则"的分别异化是形成目前中西方社会诸多文化难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的结论;此外,以对立统一方法去整合"社会成就原则"与"个体享乐原则",并用"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张力的解读方法"可对若干中外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并针对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实践需要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知识分子群体之于社会主导价值认同的问题发展轨迹呈现为分层"问题流":认知逆反化—情感淡漠化—意志软弱化—行为自由化。四大层次相互递进、相互包含、相互转换。群体价值与社会主导价值间"伦理普遍性"的理想形态,因无法在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诸领域获得实践层面的满足,由此导致的"思维—存在"分离催生出群体价值认同的"问题源"。问题的解决必须诉求于"国家—学校—家庭—社会"诸层面的伦理正义建构,以知识分子群体价值观、社会主导价值观及社会伦理正义三者间"预定和谐"为目标,达到"思维—存在"的现实和解。  相似文献   

12.
女性校园欺凌具有隐蔽性和间接性,危害性更大,校园管理和预防更加困难。针对女性校园欺凌中间接欺凌、社会欺凌、关系欺凌和性侮辱等多元欺凌形式及其特点,从传统文化与女性性别认同、女性同辈群体、成人社会规则的模仿等方面分析女性校园欺凌现象,从学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同辈群体环境优化等角度加强对校园欺凌现象的预防、识别和干预,以尽可能遏制或减少该类违法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校园文化是师生在特定环境中所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膊性渠道.社会文化是社会的主文化、大文化、起主导作用的文化,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下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亚文化,属于社区文化的范畴.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最新取向,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必将致力于校园生态文化的构建。21世纪的大学校园应以教育生态学为理论基础,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构建良好的学术生态,努力加大社会辐射力度。深入探讨高校生态文化内在的联系,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的一个紧迫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农民工文化适应问题是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中必须解决的深层社会问题。由于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农民工个体的文化适应方式不尽相同。为实现积极的文化适应,应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亚文化群体和城市主流文化群体的双重作用,从城市多元民族文化建设、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再教育、城市居民的宣传教育及加强服务和管理等方面,对少数民族农民工的文化适应过程加以调适。  相似文献   

16.
校园文化是指一种在大学社区生活中的每个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和这些价值观在物质与精神上具体的文化形态。是学校长期形成的具有校园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活动与文化环境的总和,是高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已存在于我国的古代教育中。私塾、书院所倡导的“学而优则仕”、“君子不言利”等儒家道义,便是我国最早的处于萌芽状态的校园文化。但“校园文化”概念的正式提出,并形成一股文化热润,却是始于本世纪80年代中期的大学校园。从此校园迅速发展为自觉、稳定而有组织的文化阵地。校园文…  相似文献   

17.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社会亚文化,其由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与校园网络文化组成,首先分析了校园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者间存在的某些联系,然后指出了校园文化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的不足,最后提出了校园文化视角下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石长慧 《青年研究》2012,(4):57-68,95
本文以北京市城中村的流动少年为研究对象,从语言、文化活动和社会关系三个维度考察了他们的文化适应状况。文章发现,在语言和文化活动两个维度上,流动少年与城市少年趋同,并发展出了打零工和学习经营等独特的社会化方式;然而在社会关系维度上,他们却遭遇了和父辈一样的命运,受到城市的排斥和拒绝,被挡在主流群体之外。处于文化同化和社会排斥间的矛盾冲突中,流动少年很可能会体验到社会失范,从而产生越轨和犯罪行为,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  相似文献   

19.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大力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内容,在个体及社会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个体安身立命之基础、社会和谐有序之基石,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伦理诉求和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杨洪波 《学理论》2012,(28):256-258
校园精神是一所学校的校魂,它反映的是学校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和特征风貌,是师生员工的理想、信念、追求、意志和职业行为规范等群体意识的综合体现。科学、民主、求实、创新、勤奋、奉献、爱国等精神是校园精神的重要内容,它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形态,其时代性与个性特征都很突出,校园精神力量潜移默化地浸透到校园各种文化载体和行为主体中,对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及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