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5 毫秒
1.
《学理论》2014,(36)
《哈姆雷特》主要人物皆以悲剧收场,其原因一直是学者争论的话题。哈姆雷特的犹豫和错误判断是大家公认的答案。通过运用柏拉图的正义观来分析《哈姆雷特》,指出在《哈姆雷特》中存在新旧两个世界,两种"正义"模式。而主要人物悲剧命运也因各自破坏对方世界的"正义"最终遭到命运的惩罚。通过此分析,既可以加深对《哈姆雷特》中人物悲剧命运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对莎士比亚戏剧和希腊悲剧的命运观的联系有更深入的体会。  相似文献   

2.
杨晓 《学理论》2014,(5):166-167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是一位个性鲜明,悲剧色彩浓厚的英雄。无论他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还是作为一个英雄人物的最终毁灭所带来的惋惜和悲痛,都体现着周瑜的悲剧性。深入周瑜功绩彪炳的人生,通过对周瑜性格悲剧、命运悲剧两方面的分析,展现周瑜身上浓厚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3.
贾登娉 《学理论》2010,(26):190-191
《雷雨》是一部超越"命运"与"性格"悲剧的新的悲剧的形式:生存的悲剧。《雷雨》历来为人们归为命运悲剧一类,但其实作品中所指的命运只是一种托词,是对于悲剧命运无法解释而又无法摆脱而发出的无可奈何的呼喊。  相似文献   

4.
刘蕾 《学理论》2014,(8):169-170
元杂剧《黄粱梦》取材于唐传奇《枕中记》,两者在故事情节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前者以喜剧作结,后者以悲剧作结。从《枕中记》到《黄粱梦》,人物形象有了一定的变化,吕洞宾的命运比卢生更为坎坷;高翠娥少了崔氏的贤良,多了一份女性意识的觉醒;作为道士的汉钟离,与吕翁相比形象更加鲜明。  相似文献   

5.
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作品繁丰,影响深远,《双城记》尤其值得玩味。《双城记》是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形象再现了法国和巴黎两座城市尖锐的阶级对立与斗争冲突,通过对小说人物性格的塑造,揭示了人道主义视野下革命的合理性与复仇的疯狂性,小说提倡用宽恕的精神来化解这些矛盾和仇恨,感化和抚慰那些受伤的心灵。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35)
《他们》是欧茨创作初期的代表作,小说通过描写温德尔一家两代人的经历展示了美国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借助悲剧理论,通过分析《他们》中主人公莫琳和朱尔斯在生活的苦难和挫折面前用自己的微弱力量与命运进行顽强抗争的悲剧精神以及个人与社会的悲剧冲突,探讨《他们》的悲剧艺术。  相似文献   

7.
叶吉娜 《学理论》2012,(18):120-121
《边城》是一曲人性美的赞歌,它展现了一个人性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天堂,唯其纯真到没有一丝恶性的人格,当作者将现实的悲剧加之于他们身上时,才更加令人心痛,然而作者最终目的是希望这刺痛能带给人们医治现实的启迪。从分析人性美以突显悲剧的艺术,引出悲剧意蕴的启迪,直达核心深度。  相似文献   

8.
夏目漱石的十年创作生涯正值家庭小说发展、鼎盛的时代。家庭小说的女主人公多为贤妻良母的理想形象,体现了文学与国家意识形态的互动关系。《行人》中的阿直是处于贤妻良母和新女性之间的存在。前者将家庭矛盾的焦点设定于夫妻关系之外,丈夫多关注妻子肉体上的贞操。后者中的一郎则因不能把握阿直的内心和灵魂而苦恼,家族制度的重压酿成夫妻双方的悲剧。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4,(27)
《世说新语》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的言谈逸事。《世说新语两则》表现了诚信的主题。"信"是立世之本,《期行》一文告诉我们:做人要明礼诚信。《乘船》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相似文献   

10.
陈倩倩 《学理论》2012,(18):124-125
酒神精神是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肯定的是一种在痛苦与磨难之后依然能够尽情释放的自由人生,赞扬的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而影片《红高粱》也正是对人性以及原始生命力不可抗拒的赞美与褒扬,在一定程度上,的确体现出了尼采所宣扬的这种酒神精神。所以将《红高粱》放在酒神精神的视阈中进行观照,不仅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阐释,而且更进一步地证明了这种酒神精神能为处于精神危机中的现代人指引一条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11.
张玲霞 《学理论》2014,(6):140-141
悲剧的本质属性表现在悲剧冲突中,黑格尔认为,悲剧是一种社会冲突。因为冲突,所以悲剧是矛盾的产物,矛盾的不可调和使人物与社会、环境、自身之间进行相互冲撞,由此引发对主人公的悲悯和同情。莫泊桑小说《一生》以主人公雅娜为中心,真实再现了19世纪法国女性在情与欲,灵与肉中矛盾苦难的悲剧一生。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7,(8)
1937年毛泽东发表哲学著作《矛盾论》,对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关于矛盾的规律进行了深刻、系统论述。20年后的《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再次充分运用《矛盾论》中的辩证统一思想,从矛盾的普遍性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从矛盾的特殊性分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主要问题,从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分析十大关系中的问题结构,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中寻找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矛盾转化的条件。《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形成一个初步和系统的思路。从此中国开始摆脱苏联模式的桎梏,走上了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基于辩证法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历史语境分析,《矛盾论》对唯物辩证法原理的原创性贡献是多方面的。《矛盾论》认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就是两种宇宙观”,从而把宇宙观、发展观、认识论统一起来。《矛盾论》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对客观矛盾和主观矛盾的普遍性及两者关系有创新性揭示。《矛盾论》揭示了矛盾的特殊性与事物本质、与事物的阶段、与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相互作用的深层关系。《矛盾论》用中国话语创新性地揭示了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阐述了一个深刻的原理,即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金文 《学理论》2013,(10):36-39
《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表达了"扬弃私有制"这一重要观点。《资本家宣言》承认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分析,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扬弃私有制"的观点,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在认识和对待私有制问题上,《共产党宣言》与《资本家宣言》存在着理论和实践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刘磊 《学理论》2013,(6):150-152
《孟子》一书中多处引用《诗经》相关篇目。对于《诗经》的引用和解读,孟子遵循了"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两大基本原则。就《梁惠王》上、下篇中的几处对《诗经》的引述情况做深入的剖析,来探讨孟子如何引用《诗经》以为己用来展开论辩和《诗经》在孟子哲学思想构建中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雷雨>是我国杰出的剧作家曹禺在大学时创作的一部震惊文坛的处女作.她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话剧,是一部深刻揭露反动资产阶级的罪恶本质,反映20世纪30年代大变动中国社会现实的悲剧.它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题的独特性和深刻性;二是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三是戏剧冲突的尖锐、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莫言的长篇小说《蛙》存在着诸多矛盾。主人公姑姑这一形象就是一个矛盾的混合体,她是在矛盾中成长和蜕变的。通过姑姑这一矛盾人物,以及对姑姑生活的高密农村的描写,表现了作者自我的民间立场与知识分子意识的矛盾;同是也展示了国家历史发展和百姓伦理道德丧失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徐才 《理论探讨》2001,2(1):25-28
"俄狄浦斯效应"是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特有的哲学之谜.因此我们应把它作为一个历史规律的范畴来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不但不排除"俄狄浦斯效应",而且有着科学的表述和最具哲学智慧的理论延伸点.把"俄狄浦斯效应"作为一个历史规律的范畴来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历史规律的完整把握,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  相似文献   

19.
汤婧 《学理论》2012,(28):150-151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论语》中的君子人格被视为儒家理想人格。本文以另一部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为切入点,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来解读《论语》,进一步了解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养成和理想追求,由修身而化成天下,对现代人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健全自己的人格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和建伟 《学理论》2009,(27):248-249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与中国史诗巨著《三国演义》结构非常复杂,表面看来,二者的时代背景,创作环境,审美特性等都相去甚远,但事实上,它们在情节结构的设置与主旨的处理上都表现出相似的观念。它们都对悲剧因素进行淡化,都有主旨之争。这种结构观的相似性启示我们思考史诗时代中印在哇活观念及思维方式上的相似之处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