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论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辩证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问题,是理论界目前广泛讨论的热门话题。特别是中华民族在世纪之初,以精诚团结、奋力拼搏的英雄气慨和华夏民族特有的智慧和勇气,战胜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灾害———非典型性肺炎。从而更加激活了深藏于中国民众心中的民族意识,迸发出了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热情。今天,在世界全球化的趋势下,我们怎样来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力?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得到传承与激活?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更是理论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一中…  相似文献   

2.
民族精神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与之相联系,民族精神具有理论生成、文化生成、制度生成和社会实践生成等诸多不同的生成路径。正是借助于这诸多不同的生成路径和生成实践相互配合共同作用,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才能够历史地和全面系统地建构起来。由于在现代民族国家的社会正常运行过程中,社会理论、社会制度、社会实践等社会功能的发挥都要通过获得相应的文化支持来实现的,即所谓的社会理论、制度和实践问题,归根结底是文化问题。因此,就当代中国来说,夯实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生成基础,致力于发展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中华民族文化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当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时候,笔者拟从弘扬民族精神与民族优秀文化的角度谈一些体会,就教于与会的同志们。一、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我国古代没有“中华民族”这个名词。1911年辛亥革命时孙中山先生提出“五族共和”,才有中华民族概念,但这不等于说古代没有中华民族实体。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书中有这样的表述:“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历史学家们研究中国历史,越是研…  相似文献   

4.
洗旧刷新,勇于进取,是一个民族具有永久生命力的体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先进的中国人对本民族封建陋习和顽疾的批判、剔除以及对西方文化合理因素的审慎吸取,除弊创新,展现了古老的中华民族要求复兴的宏伟前景。五四创新精神是20世纪中国的一笔宝贵财富,对于中国现代文化传统的开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与动力,也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生活态度。它属于历史范畴,既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历史积淀,又催生于新的社会条件,具有鲜明的时代质素。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促进民族精神中的民族性精华与新时期的时代性主题的优化融合,不仅是一个文化建设的问题,更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华民族增强国家意识、民族品格,提升民族综合国力和凝聚力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以民族精神为视角对党执政的文化进行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执政的文化只有根植于民族文化中,才能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才能巩固其执政地位。观点一,从党的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角度,探讨了中华民族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阐明了民族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渊源;观点二,从党执政的文化认同角度,剖析了民族精神对党执政的文化认同的影响作用,论证了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文化认同依据;观点三,从党执政的文化要素角度,解析了民族精神在党的执政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价值,求证了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核心文化要素。从而揭示了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文化根基这一客观命题。  相似文献   

7.
任何一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其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孕育而成的优秀文化和思想道德传统的价值支撑。一个民族如果忘记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就不可能深刻的了解现在和正确的走向未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可以帮助我们把握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的价值取向在中华民族的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形成了一个超稳定的文化价值模式维持了几千年来的中华文明。直到今天,以伦理为基础、以礼仪为形式的道德价值取向,在现实生活中有很深的影响仍是国人思想道德传统的价值支撑,如何在现代化潮流中继承发展传统文化是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8.
先进文化首先体现为民族的文化,而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其中洋溢着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传统的历史沉淀,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也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民族文化与先进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地融合和创新。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先进文化的根基传统文化是指某一地区和民族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自身文化积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最为突出的体现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自强和宽容精神。它造就了中华民族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顽强生命力,百折不挠、不懈追求的开拓进取精神和勤劳勇敢、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体现了兼容并蓄、胸襟开阔、宽宏大度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0.
民族精神与慈善事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主导精神 ,是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精神是传统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体。慈善事业作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进行理论阐释和身体力行的重要领域 ,是构筑和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慈善思想和行为都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当前 ,我们要与时俱进 ,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赢取慈善事业、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艺与中华民族精神相互作用。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催生出本民族的优秀文艺,并使本民族文艺在外来文化的挑战中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优秀的文艺作品会提高和净化人的精神境界,庸俗的文艺作品则可能对人的精神素质产生负面的影响。繁荣当代中国文艺会对中华民族时代精神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它对于塑造民族品格和风貌,指导民族实践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既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中国全面现代化的精神力量,实现其现代化,应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验为指导,以中国传统文化时代价值为支撑,以现代西方文化为借鉴,以现代理想人格公民为基础,以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保障。  相似文献   

13.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撑。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它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具体体现在有利于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意识形态的合理构建,有利于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利于促进政治社会化等几方面。  相似文献   

14.
民族精神与国家安全是关系民族生存发展与国家兴衰存亡的永恒的时代主题。探讨民族精神的内涵、民族精神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弘扬民族精神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对华夏儿女振兴中华、维护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摘要: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精神脊梁。弘扬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6.
略论民俗与民族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俗是一国一民族固有的传承性生活文化的总和。是其最根本的基础文化,是民族群体共同文化共同心理素质的集体体现。要将我们的文化发展与民族精神熔铸成一体,引向深入,有必要对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的文化事项——民俗予以正确的认识与深层的把握。本文从分析民俗的文化属性入手,从三个层面揭示其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作者认为对于民俗,要有科学的分析,要对它重新全面地梳理,去粗取精,除芜存真,则是凝聚民心。重塑当代国民性,熔铸民族精神的一个有益步骤。  相似文献   

17.
民族精神:安顿民族生命的精神家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目标。其中,“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一种新的表述。在科技发展El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文化思潮多元化的今天,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总有一些核心价值观念能够穿越时空的界限,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共享,其普适性为全人类所认同。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构成民族精神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民族精神则是安顿民族生命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8.
爱国主义是中国精神中最基本的元素。从中国精神的视角来考察爱国主义,首先应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什么是爱国;(2)为什么要爱国;(3)如何爱国。  相似文献   

19.
论苏区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了苏区精神的内涵、形成及其现实意义,并用"自主创新、无私奉献、坚持原则、勇敢拼搏"四句话十六个字对苏区精神作了概括。文章认为,最近举行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自主创新"和"无私奉献"两方面,是对苏区精神的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化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今天很高兴同大家谈谈中华文化问题。“中华文化精神”这个题目很大,我仅就个人学习中的一些认识和体会来同大家进行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