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中国司法》2011,(8):6-6
取得公众信任的公共政策、政府行为等应该是政府与公众“双向互动”的结果,尤其是在制定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政策时必须提高公众参与度,听取公众意见。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法制建设中的法医鉴定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书成 《行政与法》2002,18(3):68-70
当新闻单位或记者被诉侵害隐私权时,如果存在公众知情权和公众兴趣、公共利益的需要公正的舆论监督、当事人同意四种事由时,不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3.
公众参与规划编制及规划实施已在规划领域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探索。本文通过分析公众参与的含义以及公众参与在城市规划、旅游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现状,强调了在国土规划领域应用公众参与方法的必要性,总结了公众参与国土规划的方式,并从信息获取方式的角度将参与方式分为发散方式与集中方式;最后从实践的角度指出了实施公众参与方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处理中的公众参与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食品安全问题背后是我国现有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处理机制的不完备.将人民群众的公众参与排除在食品安全事件处理之外,单靠政府和企业的力量来解决环境安全问题显然是难以实现的.有必要在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处理时寻求公众的参与,借鉴吸收环评制度公众参与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事件处理公众参与制度,广开渠道,从制度、程序等全方位促进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理.  相似文献   

5.
公众舆论与量刑政策:影响模式和参与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社会的公众舆论影响量刑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获得公众对量刑政策态度的方法有多种。公众一般倾向于认为量刑政策过于仁慈,刑罚裁量过于宽缓。大众传媒是公众了解刑罚裁量的重要信息来源,因而公众对刑罚裁量的了解并不准确。近年来,公众要求国家制定量刑政策时要更多地关注公众舆论的声音。而公众舆论对量刑政策的态度存在各种可变性。各国量刑政策发展中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兼顾公众参与但又不过度受公众舆论的影响。建立一个能够反映公众舆论对刑罚裁量准确态度的中立性咨询机构,乃是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6.
大气是一种典型的公众共用物.包括雾霾在内的大气污染是一种典型的公众共用物悲剧.防治雾霾可以纳入防治公众共用物悲剧的轨道,通过建立健全防治公众共用物的治理和善治机制,可以有效地防治包括严重雾霾在内的公众共用物悲剧.在防治公众共用物悲剧时,应该采取包括“政府管理、市场调节、社会调整”这三种调整机制在内的多种调整机制,综合运用“三只手”去对付“一只脚”,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公众共用物综合治理(善治)机制.制定有关公众共用物的良法是使公众共用物得到保护的前提,而良好的法律必须首先明确公众共用物及其使用权的性质和特点.法律上的公众共用物是一种独立形态的财富和资产,应该实现从三种财产到四种财产的转变.公众共用物使用权是公众共用物保护、供给和监管的核心,应该实现从三种权利到四种权利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论宏观调控合法性的公众评判依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合法性"或者"正当性"一词,通常描述大众对一种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的信任与支持,即公众认同。一种制度只有当它得到公众认同时,它才具有合法性或正当性。宏观调控作为一种重要的国家经济制度,也存在公众认同的问题。由于宏观调控事关国计民生,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其实施结果就成了公众对之认同的主要标尺。而公众的认同包括多方面的复杂因素,不仅仅限于合乎法律。因为,从现实审视,即便是完全合乎法律的宏观调控行为,也未必会得到公众的认同。因此,对宏观调控的合法性,不能只从法律层面评判。除了符合法律的要求,宏观调控的合法性还取决于政治的、经济的、伦理的、文化的等多种评判依据。  相似文献   

8.
由于公众欠缺从理性和程序的方面考虑法律问题,往往在司法上,公众意志会带来一定的负面作用.偏颇的公众舆论以及上级领导的指示影响着法的权威和公信力,甚至可能影响司法公正。对此,必要时我们可以采取建立管辖权转移制度、健全人民陪审员制度等措施来完善司法,以提高司法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9.
公众参与预算制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众参与预算制度是公共预算与民主政治互动的立法回应。我国现行《预算法》没有规定此项制度。本文从理论与制度层面分析了协商民主的现实意义、公众参与预算的政治功能以及国外相关制度的推行。针对我国预算体制存在的参与障碍,作者分析了公众参与的有利环境与条件,特别是地方政府制度创新与典型案例的思路突破,并建议《预算法》修改时确立民主预算理念,增加预算征询、听证、绩效评价、教育等公众参与制度。  相似文献   

10.
随着微信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公众号如雨后春笋般纷繁迭出。这些公众号不再只是社交媒介,更趋向于电子商务平台。从业于上海的四个80后姑娘共同创立了公众号"生活慧",慢慢积攒下近十万名高消费力粉丝,每年营收300万。然而,就在公众号蒸蒸日上时,几名合伙人却产生了分歧。其中一名合伙人朱妍认为自己以个人名义注册了公众号、邮箱及银行账户,公众号应当属自己所有。而另三位认为,公众号是四人一起创办,共同管理运营,所有收入应当四人平均分配。为此,双方争执不下并诉上法庭。2019年11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这起全国首例微信公众号分割案做出了终审判决。  相似文献   

11.
随着各类网络平台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公众通过互联网参与食品安全监管领域中的讨论并表达个人利益诉求.因此,探讨影响公众网络参与意愿的机制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食品安全监管领域公众网络参与意愿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食品安全领域,公众借助互联网参与监管时面临的不是技术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公民环境意识的变迁与环境法的制度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鄢斌 《法学杂志》2007,28(3):129-131
公众环境意识是联结环境法律价值和环境法律制度的中介,只有当公众环境意识和环境法的价值理念相一致时,环境法制才可能低成本运行。我国现阶段公众环境意识呈现一种多元的二重结构,诸多因素的制约使得我国的公众环境意识远远落后于现行环境法制所追求的价值理念,也使得我国环境法出现有治法而无法治的现象。中国环境法所面临的这种尴尬要求我们必须从制度实施的外部环境出发调整环境立法、执法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3.
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正式通过了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专列第五章“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其中在环境信息公开、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公益诉讼这三个部分用了六个法条进行了细致的规定,成为了此次环保法修订的亮点.环境资源保护法中的公众参与,是人类由原来的为了生存、经济发展而不断地破坏环境到对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的阶段提升;环境资源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已经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在解决环境问题时,我们应该更好地发挥公众参与制度的作用.在环境保护法的实施过程中逐步地扩大公众参与的主体,使得参与主体多元化、参与的方式便捷化、途径多样化,利用公众参与制度更好地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4.
新加坡警察机关在与公众进行沟通时,结合本国地域小、人口密集、警员相对少的现状,加强与社区的合作,将大部分警员直接安排在社区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益。新加坡警察面对公众,首先很注重一对一的交流,因为警察与公众直接沟通,可以避免产生一些误会。其次,警方会通过公众媒体发布一些工作简报,方便群众了解。由于在社区中居民相对集中,警察可以逐家上门访问,了解社区的动态,协助警方工作。  相似文献   

15.
吴帅 《江淮法治》2008,(4):17-17
近日发布的“2007环保民生指数”调查显示,66.9%的公众认同当前我国环境问题非常严重,公众对当前的环境满意程度急剧下降,普遍认为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健康生活。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就此表示,在环境污染已经越来越成为公众健康的威胁时,保护环境首先就是保护生存权。  相似文献   

16.
袁浩 《政府法制》2012,(35):40-40
陕西省安全监管局新任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政才在召开干部大会时强调,要切实增强事业心和责任心。当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损失时应该内疚,应该有负罪感,应该承担责任。陕西省安监局前任局长杨达才、“杨表哥”已经落马,新任局长的一举一动自然成了公众关注的目标。他的前任正是由于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损失时的表现,也就是那个被抓拍定格的瞬间,才使得公众不依不饶,这样的教训赵局长当然应汲取并反思。  相似文献   

17.
时事评点     
《法人》2008,(6)
截至5月23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55740人遇难,毁坏房屋无数,这场罕见的灾难对政府的动员能力、对企业和投资者的社会责任都是一种考验。资本市场在大灾面前有大责任资本市场是与公众联系最密切的市场,上市公司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公司,其一举一动影响着公众对资本市场和企业形象的认识。一个有着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才能  相似文献   

18.
有力的新闻舆论监督,是我国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今世界政治文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知情权是现代公民的重要权利,也是公众监督公共权力的有效手段。突发公共事件,是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今天,必须理性和依法处理这类事件,最大限度满足公众的正常需求。媒体和记者在进行舆论监督时,同样必须依法进行,需要严格把握新闻原则,遵循新闻规律,尤其要重视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公众知情权、新采访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公众理解科学"(简称PUS),是理解现代社会科学与公众关系的第一个重要范式。它以公众"知识的缺失"为前提预设,强调科学家填补"认知鸿沟"以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必要性,因而也被称之为"缺失模型"。但建立在缺失预设基础上的PUS,连同其先见命题"无知导致猜忌与落后"以及基本推论"科学家自上而下传递知识即可改变公众无知状态",在逻辑推理与实践应用中都遭到了否证。在面对缺失模型本身缺失困境时,诸多学者从内部和外部提出了各种修复策略:或者反转PUS,强调科学家自我反思理解公众的重要性;或者主张打破认知的不对称性,实现科学与公众的平等对话;或者提倡公众参与科技决策与项目研究,构筑新的"公民科学"的知识生产格局。应该说,这些反思、对话、参与策略模型与缺失模型之间既有断裂也有关联,因而可以把它们统一纳入到PUS中的"理解"范畴视域下加以把握"理解"与缺失、反思、对话、参与之间的复杂联系,并借由对诠释学"理解"观的转译衍伸以重新理解PUS的价值以及化解科学的公信力与合法化危机。  相似文献   

20.
姜东良 《法人》2009,(2):57-57
“真正成功的最大秘密,在于没有任何秘密。”这是张继升宣扬的成功秘诀。 在三联集团风光时,这也许是张继升遵循的一个原则,但是现在三联集团遭遇资金困局,官司缠身、麻烦不断,张继升开始远离公众视野,躲避公众的质疑,这个秘诀好像失灵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