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赞誉“甲申年祭”列入整风文件 经过1941年和1942年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之后,领导中国革命和抗战的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热,全国形势正处在对敌斗争的紧要关头和夺取抗战胜利的前夜.如何避免“胜利时骄傲的错误”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一个严峻地考验,也是毛泽东同志常常思考的问题。 在毛泽东唯物史观的深刻影响下,曾被周恩来誉为当时中国“革命文化班头”的郭沫若,于1944年3月上旬写出史论《甲申三百年祭》。在《祭》文中,郭沫若紧密联系现实,运用唯物史观研究明史,对明王朝覆灭的原因和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失败的历  相似文献   

2.
吴晓娟 《学习导报》2011,(12):36-36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已经超出史学论著的范畴,成为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鉴戒。尤其是文中"慎终如初"的观点,很值得党员领导干部借鉴。  相似文献   

3.
甲申之年,历史的往事再次成为热门话题。360年前,腐朽的明王朝土崩瓦解,崇祯皇帝跑到景山吊死在一棵槐树上。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占了北京,但胜利的果实在四十几天后便得而复失。60年前,郭沫若写下《甲申三百年祭》,这篇著名文章不仅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整风学习文件,而且为共产党赢得革命战争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引为鉴戒的生动教材。古人有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其中便道出了以历史为鉴戒的重要作用。当年,中国共产党从《甲申三百年祭》的字里行间,看到了胜利时骄傲的危险,并以李自成的教…  相似文献   

4.
斗转星移,又逢甲申.距离郭沫若同志60年前撰写<甲申三百年祭>正好又一个花甲轮回.忆及46年前,听到郭沫若同志亲自向我们谈及他的创作思想,并相互谈到<甲申三百年祭>的写作和学习的情况,言犹在耳.  相似文献   

5.
肖地楚 《湘潮》2005,(4):52-53
1944年,毛泽东决定把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当作党风教材,号召全党认真学习,“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当前,重读甲申故事,不禁让人思索良久,感慨良多。感慨之一:以“甲申”为鉴,体现了党的三代领导人的高瞻远瞩甲申  相似文献   

6.
1944年5月19日至22日,重庆《新华日报》连载了郭沫若的史论文章《甲申三百年祭》。文章以1644年(甲申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成败转换为主题,深刻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文章发表后,立即引起毛泽东的重视。他不仅赞同文内的分析,还收集有关资料进行研究。5月20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第一部作关于时局问题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毛泽东把郭沫若这位党外人士的文章列为党内整风学习的材料。根据毛泽东的意见,6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央军委总政治部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党员干部认真学习《甲申三百年祭》,并强调:“首先是高级领导同志,无论遇到何种有利形势与实际胜利,无论自己如何功在党国,德高望重,必须永远保持清醒与学习的态度,千万不可冲昏头脑.忘其所以,重蹈李自成的履辙。” 60年过去了,2004年恰又是甲申年,中国共产党已执政半个多世纪,今日重读此文,仍然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7.
在今年“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谈到了郭沫若先生的《甲申三百年祭》和毛泽东同志关于“两个务必”的论述,再次表达了执政党坚决反腐败,永远不动摇的决心。60年前的1944年是中国农历的甲申年。就是在这一年,郭沫若挥笔写就了一篇史论结合,不仅在历史学界,同时,也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应的《甲申三百年祭》。300年前的甲申年,也就是1644年,中国历史上的两个王朝相继消亡,一个是朱明王朝,另一个则是李自成领导的大顺王朝,朱明王朝的覆灭,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但是,由李自成领导的农民政权,则是在取得全面胜利的情况下,刚刚建立即宣告败亡。这一段让人惊心动魄的历史,对每一  相似文献   

8.
1944年是朱明王朝灭亡三百周年,也是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胜利三百周年,&#183;洽好又逢甲申,《新华日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准备发表纪念文章、时在重庆的郭沫若闻讯后.积自己多年对明史的研究心得,写成了《甲申三百年祭》这篇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章,在当年3月19日的《新华日报》上刊出,连载4日。  相似文献   

9.
陈晋 《前线》2013,(11):89-91
《甲申三百年祭》和《前线》是毛泽东在1944年春天读到的。经他推荐,这两部作品在中国共产党从抗战胜利前夕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发挥了其他书籍难以替代的普遍教育作用。《甲申三百年祭》(以下简称《甲申》)是郭沫若纪念明末李自成起义三百周年写的长篇历史论文,连载于重庆《新华日报》1944年3月19日至22日副刊。该文分析了李白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几起几落,攻入北京推翻明朝最后又陷于失败,结果只待了48天便失败退出北京的过程和原因,  相似文献   

10.
黄禹康 《党史博采》2011,(11):28-30
1944年3月19日,是明王朝灭亡三百年纪念日,重庆《新华日报》连续刊载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由于立场不同,国民党认为《甲申三百年祭》“影射当局”,对文章进行大肆围攻:毛泽东则把《甲申三百年祭》视为“胜利时骄傲”的鉴戒之史论,列入延安整风文献,告诫共产党人不要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相似文献   

11.
历史告诉我们的真理没有过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郭沫若同志《甲申三百年祭》发表60周年,也是李自成进入北京360周年。郭老在文章一开始就说:“甲申轮到它的第五个周期”,那么,现在是甲申轮到它的第六个周期了。郭老的文章是1944年3月19—22日在重庆《新华日报》连载的。文章一发表,立刻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国民党的《中央日报》只隔了一天,在3月24日发表一篇气势汹汹的社论,题目叫《纠正一种思想》,指名道姓地写道:“在全中国的人民以血以泪以汗苦战七年,并且最后胜利业已在望的今日,却还有人出于一种反常心理,鼓吹败战主义和亡国思想。这便是最近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中所…  相似文献   

12.
1944年3月19日,是明朝灭亡300年纪念日,重庆《新华日报》开始连载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由于立场不同,国民党认为《甲申三百年祭》“影射当局”,对文章进行大肆围攻;毛泽东则把《甲申三百年祭》视为“胜利时骄傲”的鉴戒之史论,列入延安整风文献,告诫共产党人不要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相似文献   

13.
《理论与实践》2001,(4):24-24
350多年前那个甲申年,明王朝被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推翻了;然而不久,大顺军也从胜利的高峰跌下来,很快失败了。57年前,郭沫若写了《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明朝灭亡和李自成失败的教训。1944年3月18、19日的延安《解放日报》转载了郭沫若的文章,并加了编者按。为了鉴戒历史的教训,我们重新刊登《解放日报》的编者按,并建议重读一下《甲申三百年祭》。  相似文献   

14.
《湘潮》1991,(8)
重温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又有新的体会。在这篇史论名篇中,郭沫若广证博引,以翔实的史料,精辟地证明:明末李自成领导的轰轰烈烈统治以后,短短40多天便宣告失败的原因,就是起义军的领袖们,经不起胜利的考验,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犯了在胜利时骄傲自满的错误。“在过短的时期  相似文献   

15.
六十六年前,郭老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了著名文章《甲申三百年祭》,论述李自成由胜利走向失败的原因。同年,毛泽东同志把《甲申三百年祭》列为整风文献  相似文献   

16.
正"两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的警世名言,尽人皆知。而"两个务必"思想与《甲申三百年祭》的历史渊源却鲜为人知。70年前,由大文豪郭沫若撰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上首发,由此引发朝野震动、国共交锋,进而启发了毛泽东,直至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甲申三百年祭》的撰写和发表1943年3月,国民党抛出蒋介石署名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并利用行政手段强制国民阅读。该书堪  相似文献   

17.
过去的一年是甲申年,在全国上下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之际,回顾历史,重温郭沫若先生六十年前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不由使人想起了具有深远警示意义的甲申旧事。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郭沫若同志《甲申三百年祭》一文发表52周年。这篇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深刻剖析了太平天国定都北京仅短短45天,即遭覆灭的惨痛历史教训,指出这与太平天国领导层内讧和不能制止官吏们入城后普遍地腐化堕落有着密切关系。 郭沫若同志这篇文章,是  相似文献   

19.
简奕 《红岩春秋》2013,(6):9-14
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警世名言。它的产生,与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有着一种密切的历史联系。  相似文献   

20.
六十年一轮回,又逢甲申. 由此上溯一个甲子,1944年,伴随着抗日战争的节节胜利,我党和人民军队的力量日益壮大,根据地和人民政权蓬勃发展.在"唱赞歌"渐为风尚、"讲忧患"不太合时宜的时刻,郭沫若以纪念明朝末年李白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胜利300周年为由,挥笔写下了他披肝沥胆的心血之作<甲申三百年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