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党已经把人的全面发展,确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实践。  相似文献   

2.
秦廷国 《理论前沿》2006,485(20):36-37
人是政治文明的主体,政治主体建设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人的全面发展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必要条件。人的政治自由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政治素质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之本。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主体指的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主体力量的总称;在感性意识的支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主体的历史使命就是不断彰显人的群体本质,促进并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注重改善民生的社会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持续快速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化的发展状况标志着社会进步的状况和人的发展程度。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纵深发展,人的素质已成了制约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在人的素质整体中,文化素质又是整个社会素质的基础。因此,加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无论对社会发展还是人...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他的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和精粹部分,需要在实践不断完善。本文试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社会主义的本质不仅应该揭示社会形态的特征,而且应该概括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内涵。用邓小平的语言风格来表述,可以说“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邓小平的“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策略可以移植到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来。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标志着当代共产党人已经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纳入视野,并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应该提出和实施让一部分有条件的个人“先发展起来”的策略,启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世纪工程。  相似文献   

6.
民主管理是村民自治的核心,实行民主管理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然而,当前我国村民自治普遍存在民主管理主体缺失,农村社会组织发展与管理困难,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关系不够协调,村"两委"矛盾突出,民主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发展农村教育,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识,促进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促进民主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等等。  相似文献   

7.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努力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追求的重要价值目标。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而且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马克思晚年曾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二重性理论,认为社会主义本质是保证社会生产力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他指出,社会主义“本身已经创造出一种新的经济制度的因素,它同时给社会劳动生产力和一切个体生产者的全面发展以极…  相似文献   

8.
沐浴改革开放春风成长的当代农村青年的主体意识相较父辈呈现出较多的理性与自觉,适应了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其主体意识的生成与发展也遭遇了诸多困厄。唯有重视其精神诉求,实现职业培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结合,努力提供主体意识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才能积极消解农村青年现代主体意识发展中的迷茫与隐忧,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一支高质量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使主体意识作为现实问题凸显。从马克思关于人的“类特性”的观点来看,意识性是人的自由自觉类特性的关键,是人成为主体的根本原因。主体意识就是指人对自身作为对象性活动主体的本质、地位和价值的自觉认识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及自身的实践理念。它实质上是人全面占有自己本质,实现自由发展的能力。在现实社会生活实践中主体意识既表现为人的一种精神状态、思维方式;又表现为对物包括自身、生产力、社会关系自由自觉支配的能力和行为。人类能够运用自然资源的方式、途径越多,就越能在生命活动方面呈现出自由,生命过程就越得到优化,其主体意识就越充分。主体意识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客观历史过程,更是一个需要努力实现的目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不可或缺的特点就在于把主体意识的发展与实现过程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自发状态调整为自觉状态,从社会整体利益完善与运用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0.
文化与人的发展是合而为一的:对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而言,人民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创造和享有的主体;人文精神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发展取向;创新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发展动力。从社会发展看,人民、人文精神、创新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发展。为此,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需要加强人民、人文精神、创新的整合,增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基础;发挥人民、人文精神、创新的作用,提高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质上是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同时也是农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当更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落后观念,通过推行公司制度,改变农村资产运作的传统观念,增强农村公民的主体平等观念,强化农村公民的效益价值观念,增进农村公民的合作互利观念,促进农村的社会意识形态向更先进的层面发展,以利于新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社会意识的群体性分流是利益群体性分流的必然表现。由于多元文化激荡形成的差异,导致不同思想意识群体的出现,在社会意识的层面上,出现不同的群体性意识,主要表现为:政治参与意识、民族认同意识、社会角色认同意识、人际融合意识的分流,而这些意识的分流,必然带来对青少年集体主义主导价值观的冲击,因此加强青少年集体主义主导价值观的培育,自然成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就是物质、社会关系、精神文化和人本身,满足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劳动人民需要的利益关系,也就是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实现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社会行为主体日趋分化和多元化,利益格局也渐趋多极化。资本、商品、通信和新闻媒介的全球流动对主权国家的传统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形态形成巨大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认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弱化。要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就必须进行意识形态灌输教育,增强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5.
人的本性给予人权,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居于一定的经济结构和文化发展中。为了自身的自由生存、自由生活、自由发展以能够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必须具有人权。警务活动的主客体作为世界的主体,都具有人的一般本质属性。警务活动保障人权必须把警务活动的对象当做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意识存在物、主体存在物来把握。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既是与时俱进的,又是一脉相承的;把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放在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的宏大背景下考察,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出十七大报告作出此种区分的历史意义,即凸现了我党兴国意识、执政意识、发展意识、攻坚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7.
韦岚 《工会论坛》2008,14(3):75-76
理性化是人类以其理性对自然和社会环境加以征服并控制的种种努力。随着20世纪人类对理性文化传统的批判与解构,在政治学领域中对理性的思考也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党政领导干部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的责任承担者,在遵循理性规则的制度框架下,通过选拔具有理性精神的考核主体队伍,设定符合理性原则的考核指标,推行体现公正宗旨的考核程序,无疑对推进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保安员职业化离不开社会制度设计和保障,离不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推进保安员职业化进程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保安员的风险保障机制、确立保安人员的主体地位三个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9.
加入WTO,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政府干预的减少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将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意识群体性分流.政治参与意识、国家民族认同意识、社会角色认同意识以及人际融合意识的分流,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积极介入,更新观念,转换思维,整合文化,以保障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要完成“改造国民性”这一无可轨避的历史任务,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从实践基础上构筑现代性价值的认同前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化的需要,领导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为陶铸中国人的现代国民性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究其质底,因为文化变迁的根本动力,植根于物质生活实践以及人们据此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演化,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工业文明成果和现代化历史经验的疑结,在构筑最基本的现代经济基础的同时,也为社会文化的变迁确立了新的坐标。它一方面瓦解了传统价值认同体系支配中国人生活秩序的“社会存在”;另一方面,又以社会物质生活实践的现实力量,创发出中国人的现代文化意识,并以此扬弃旧文化价值体系。可以肯定,只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入持续发展,最终必将建构起适合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秩序的新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