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土地制度改革背景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焦点问题。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源于国家严格控制农村土地非农使用背景下盘活存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需要。目前地方改革总体平稳,少数地区出现了扩大化的“集体土地入市”问题,涉及到入市范围的扩大和入市目标的异化两个层面。扩大集体土地入市范围突破了土地制度改革的底线,可能会带来经济、社会和政治层面的风险和问题。国家应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土地制度,在实践中完善土地管理法律,防止犯颠覆性错误。  相似文献   

2.
随着市场体制的发展和民事法律制度的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在试点县(市、区)改革中部分地区提出了同权同价、统一市场、收益共享的土地流转原则以维护农民权益。然而实践中,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与农民权益保护尚未形成良好的实现机制,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如规范性的法律制度缺失、农民的主体地位缺失、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失衡等。为此,应统一立法,保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有序流转,依法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路径,切实保障农民权益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市场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资源调配作用不到位,招拍挂制度不完善,征收补偿问题依然凸显。必须在规范城乡统一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强化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专门立法,完善农村集体土地征收纠纷救济制度,严惩农村基层组织成员涉地职务犯罪。  相似文献   

4.
<正>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竞拍后的土地溢价大部分归村集体所有,这将大大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集体经济实力。2015年8月27日,在贵州省湄潭县举行的全国第一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人市拍卖会上,李一业以80万元的价格,获得3332平方米土地的40年使用权。9月6日,公示期结束后,湄潭县茅坪镇土槽村村民委员会主任肖献忠代表村委会与受让人李一业签订了正式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这是我国第一份《集体经  相似文献   

5.
《当代贵州》2013,(36):3-3
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向已经明确,但还存在一些在学界与大众舆论中引起不小争议甚至误读的领域。比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宅基地流转问题,一度被“解读”为“农村集体土地入市”、“农民的宅基地可以自由买卖”等等。这些声音当然也反映了一种改革期望,但已经超出我国基本土地制度的底线,显然并不实际。  相似文献   

6.
<正>本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提出,将完善土地征收制度,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土地管理系教授严金明认为,改革的一大背景是现在土地增值收益中,农民得到的补偿总体来说偏低,好多地方农民权益得不到应有保障。这三项制度对农民来说,是利好政策,这意味着,农民的权益能得到更好保障。此外,农民能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之中、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之中分享  相似文献   

7.
2016年10月我国出台的《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将集体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实行三权分置并行,这对农村集体土地的征收赋予了更深刻的命题。这几年来,社会各界基本达成了共识,要允许农村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同权同价、同等入市,农民必须从这里获得应有的财产性权益。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地位和农民的个体成员权得到法律确认并强化,以及对集体土地进行全面确权发证之基础上,应对所有权和用益物权给予充分关注,对耕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的征收及其补偿必须完善其机制,以期集体土地所有权人及附及于其上的用益物权人的相关利益得到切实保障。  相似文献   

8.
正2017年数据显示,北京市3566平方公里建设用地中,集体建设用地1557平方公里,占比为44%,发展潜力巨大。统筹好这些存量建设用地,可大大缓解农村用地紧张问题,把低端低效、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业态疏解出去,吸纳中心城区的一些高端优质项目落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经营利用好农村土地,无论对农业发展还是促进农民增收,无论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还是破解"大城市病",都将产生巨  相似文献   

9.
正《经济日报》2018年12月27日刊登乔金亮的文章说,日前,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非农建设用地将不再"必须国有",扫清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的法律障碍,意味着政府将不再是唯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制度作为国家对生产关系的一项极重要的安排,是各个制度的重要基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任务,这项改革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密切相关。其中的主要的问题有"三权分置"改革、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规模经营与小农户发展关系的维护、耕地保护制度的强化以及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制度完善等。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精准掌握此项改革所面临的时代要求和形势变化,抓住改革的重点和主线,注重制度创新,推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1.
在抗日根据地初创时期,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武装就已经在华中部分地区征收田赋和田亩捐。随着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田赋征收在华中抗日根据地全面展开。在田赋征收过程中,各根据地较好地贯彻了"量能纳税"的原则。令人关注的是,抗日民主政府还采取了田赋征粮、清查田亩、废除册书制度、整顿征收秩序等重要举措,实现了华中田赋征收史上的重大变革。华中根据地田赋征收取得了良好的业绩,为新四军坚持华中抗战提供了稳定的经费来源。  相似文献   

12.
十六大以来农民土地财产权益保障改革的进程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末,新思维下的中国农村改革尽管在清理"共产风"和保障农民财产权益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农民土地财产权益的保障却仍然受困于税费过重、农地使用权频繁变动、农地财产征用中补偿偏低、社保等公共产品缺失而严重影响土地财产性收入等问题。中共十六大以来,在国家修宪重新确定保护私有财产的大环境下,农民土地财产权益的保障亮点涌现:沉重税费有了根本性解决、农业生产补贴与保护有了新进展、农地征用补偿有了适度提高、农地延长的30年承包权向"长久不变"乃至财产"物权"靠拢、社会公共产品的提供开始向城乡一体化迈进。目前,农民土地财产权益问题仍是社会矛盾的焦点。未来深化改革,需要:为"一小二私"的"农户经济"创富正名,为农地农户经营者解除精神枷锁;给农地确权并明确政府与农民间清晰而排他的权益边界;加快社会公共产品城乡一体化,完成传统土地保障向社会保障的转型,夯实农民自主自由创业创富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公共财政制度是我国财政改革的必然方向。但不发达地区建设公共财政有其特殊性,市场体系不成熟、经济基础薄弱、财政管理体制不协调都影响到这些地区公共财政建设的步伐和质量,这就要求我国在建设公共财政制度时必须以系统、全局的眼光来思考问题,充分认识到落后地区建设公共财政制度的实际需要,促进我国公共财政制度的顺利改革。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行的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的弊端已经成为土地资源科学利用的最大障碍。调整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国家所有制有利于促进农村土地的市场化、商品化;有利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有效转移;有利于国内外资本向农村的投入;有利于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和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土地国有化不是对农民利益的剥夺,而是农民、国家和集体的共赢。具有实行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应加快立法与改革的步伐,积极稳妥地推动农村集体土地国有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别较大,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地区适合不同的模式。宁夏石嘴山市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之路,为西北内陆乃至全国探索不同类型的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16.
我国围绕扩大内需出台了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 ,但国内需求不足并未得到明显改观 ,其难点主要在于 :银行坏账巨大 ;市场准入政策制约 ;民营企业税费负担较重 ;预期收支不确定 ;消费体制改革滞后。需采取的对策是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实行公平的市场准入政策 ;拓宽民间投资领域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相似文献   

17.
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与流转制度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许多省、市制定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地方法规或政策。借鉴地方立法经验,完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与流转制度,必须针对诸如集体土地产权的主体不清、集体土地产权的内容规定不合理、集体土地产权的实现形式不完善等问题,明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加强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制度建设,不断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立法。  相似文献   

18.
在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国家实施了差异化的税收制度,拉开了工商业个体经营和合作经营之间的税负距离。这种制度安排对工商业改造产生了杠杆作用。税收征管过程中国家与工商业之间一系列博弈行为加快了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  相似文献   

19.
农村税费改革是一项涉及到我国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利益的综合性改革。文章就当前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方面作了阐释 ,这对确保农村税费改革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增值税改革面临行业的选择、税负水平的设计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分配等问题,是推进我国财税体制改革,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