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最近以色列议会选举结果,使中东和平进程蒙上一层阴影,但从中东全局形势看,这个地区正发生着重大的变化,阿以冲突政治解决的趋势难以阻挡。 巴勒斯坦人民斗争发生历史性转折 长时间里,巴勒斯坦人民进行着反对以色列占领政策的斗争。这场斗争道路崎岖,代价深重,却没有能使巴勒斯坦人民真正占据斗争的中心位置,也没有  相似文献   

2.
叙利亚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邻国,也是中东地区的军事强国,又是反对以色列最坚定的阿拉伯国家。它对巴以冲突与中东和平进程的立场及其应对中东局势恶化的策略对事态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以色列国的创建人本·古里安曾经说过:“没有埃及,以色列不会面临战争;没有叙利亚,以色列不会实现和平。”可见,叙利亚在实现中东和平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暗杀以色列总理拉宾的犹太青年凶手阿米尔供认,他之所以下此毒手是为了“制止把以色列领土拱手让给阿拉伯人”,是为了“阻挡和平进程”.很明显,象当年埃及总统萨达特一样,拉宾是推进中东和平的又一位牺牲者.在长期同以色列敌对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中,确有一些人对拉宾之死幸灾乐祸,甚至认为是“罪有应得”,这反映了阿以之间积怨之深.拉宾确曾是个强硬派,他曾率领军队侵占大片阿拉伯领土,是以色列人心目中的战争英雄.但是他的伟大和受人尊敬之处在于,他在其生命途程的后期选择了同阿拉伯和解之路,并且利用他独一无二的权威试图把部分被占领土逐步归还给阿拉伯人,寻求以色列在中东的和平和发展.他不是死于战争而是死于和平集会,他不是死于敌对阵营而是死于犹太人之手,他是为和平而死.  相似文献   

4.
中东和平进程多磨难,长期是只听车轮响,难见车前行。但最近的事态发展表明,这一进程出现了喜人的新势头。 这种新势头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在中东地区发生三件事:6月份以色列大选,以拉宾为首的工党获胜,作出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的姿态;面对以色列“新的外交攻势”,阿拉伯各方重新审视并协调自己的立场;美国国务卿贝克从7月19日至24日访问中东6国,努力将阿以双方重新拉到谈判桌上来。 中东和平进程近年出现过好势头,但一一夭折。这主要归咎于以色列当时执政的以沙米尔为首的利库德集团。这个集团奉行顽固僵硬的政策,拒不归还以色列在1967年战争中侵占的阿拉伯领土,拒不停止在  相似文献   

5.
开罗专电3月1日,美国国务卿舒尔茨结束了对以色列、约旦、叙利亚和埃及的今年第一次访问。舒尔茨亲自到中东访问本来不太多,而这次却是明知“成功的机会很小”而不得不来,可见美国确有苦衷。舒尔茨中东之行,肇因于被占领土上巴勒斯坦人民从去年12月9日开始的反对以色列占领的斗争。这场斗争的深度、广度和持续时间都是1967年以色列占领后20多年间空前未有的。被占领区的巴勒斯坦人民,特别是在以色列占领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以石块对付以色列士兵的枪炮和大棒,手无寸铁的妇女、  相似文献   

6.
正当中东和平进程陷于僵局、以色列同某些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又趋紧张的时候,以色列总理西蒙·佩雷斯突然从七月二十一日到二十三日访问了摩洛哥,就中东地区的形势和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途径等同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进行了“探索性”会谈,讨论了佩雷斯提出的为举行阿以谈判停止中东暴力活动一年的新建议。这是以色列在职总理首次公开访问一个与之尚未结束战争状态的阿拉伯国家,而哈桑二世国王则是在埃及已故总统萨达特之后第一位同以色列领导人进行直接会晤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是阿拉伯一以色列关系史上又一起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7.
最近,苏联围绕召开中东国际和平会议问题,积极在阿拉伯世界开展外交活动,引起美国的关注。美国国务卿舒尔茨九月中旬在同以色列总理佩雷斯会晤后声明,美国将继续拒绝苏联参加中东和平会议,除非苏联同以色列复交并放松对苏联犹太人离境的限制。 苏联加紧在阿拉伯世界活动,目的是同美国争地位,扩大自己在中东的影响,似乎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从一直在为谋求解决阿拉伯、以色列矛盾而努力  相似文献   

8.
孙鲲 《瞭望》1996,(33)
阿拉伯国家在对以色列关系中的近忧和远虑 近几年以色列综合国力迅速增强。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867亿美元,增长率为7.1%,人均收入1.6万美元;同美国的战略关系稳固,在中东和平进程及地区经济合作方面均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 以色列以其强势地位,在和谈中迫使阿拉伯方面,特别是巴勒斯坦作最大限度的让步。以色列利用和谈的进展,逐步突破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打破阿方的经济抵制,大量吸引外国投资,谋取经济实利。与此同时,以色列国防力量进一步加强,始终保持对所有阿拉伯国家的战略威慑优势。以色列拥有核武器和世界一流的信息技术,去年发射的“地平线3号”间谍卫星监视着整个中东地区。  相似文献   

9.
今年四月以来,以色列接连向阿拉伯国家发起猖狂的挑衅,把中东局势一次又一次推到爆炸性的边缘。这些倒行逆施不仅在整个阿拉伯世界激起愤怒浪潮,而且遭到全世界舆论的严厉谴责。 贝京政府的横蛮行径再一次表明,得到超级大国支持的以色列扩张主义是中东紧张局势的一个祸根。不制止以色列的侵略和扩张,不解决以色列和阿拉伯冲突及其核心的巴勒斯坦问题,也就是说,不是由阿  相似文献   

10.
以色列今年六月发动的侵略黎巴嫩战争,赤裸裸地暴露了它的扩张战略意图,也暴露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深刻地教育了阿拉伯和世界各国人民。 以色列——蓄谋已久 惨绝人寰 从六月四日开始,以色列对黎巴嫩不宣而战。这是以色列从一九四八年以来进行的第五次反阿拉伯战争,也是为时最长,无辜平民惨遭杀害最多的一次战  相似文献   

11.
以色列是中东地区的一个小国,它的领土连同它所控制占领的地区加起来也仅有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天津市那样大小.这里土地贫瘠,资源匮乏,不仅缺乏石油、煤炭,连淡水也不富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以色列唯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以色列1948年建国时人口仅为65万,到今天也不过500万之众.这样的一个小国,却长期与总人口数以亿计的庞大的阿拉伯世界相抗衡,分别于1948—1949年,1956年,1967年,1973年四度与之兵戎相见,并在这四次中东战争中获胜.中东战争的结局,显然与当时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幕后的操纵控制.阿拉伯民族内部的矛盾冲突,交战双方战略战术的优劣得失诸因素有关.然而,尽管战争是冲突双方综合国力的对抗,但在战场上却具体表现为双方武器和人的较量.  相似文献   

12.
第十九次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首脑会议于3月29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降下帷幕。会议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焦点,无疑就是通过了有关重新启动“阿拉伯和平倡议”的决议。这是阿拉伯国家以整体的名义向以色列再次发出和平信息。它向全世界宣告,饱受半个多世纪战争、暴力和冲突之苦的阿拉伯国家和人民,坚持和平的战略选择,渴望中东实现全面、公正的和平。会议为此决定采取具体措施,加强与联合国秘书长、安理会成员国、中东问题有关四方委员会(美国、俄罗斯、欧盟、联合国)以及中东和平有关方面的联系,以促使“阿拉伯和平倡议”得到落实。  相似文献   

13.
从马德里始发的中东和平号列车经过近5年的历程后,目前驶入一处危险境地,原因是,几个月以来,以色列总理本杰明·内塔尼亚胡从台下到台上,从耶路撒冷到华盛顿不厌其烦地推销他的“安全换和平”新概念,强调阿拉伯国家只有先保证以色列的安全,才能指望实现中东和平。同时,他顽固坚持所谓“三不”施政纲领:不许巴勒斯坦独立,不放弃东耶路撒冷,不放弃叙利亚的戈兰高地,把包括以色列历届政府在内的中东冲突各方所认可的土地换和平原则抛弃一边。 安全换和平,此说新则新矣,却十分不合逻辑与情理:其一,安全是小天气,和平为大气候;安全是末,和平乃本。因此,一个国家、一个群体真正安全,必先营造真正和平。 其二,土地换和平,类似对等的易货贸易:以色列归还阿拉伯国家的领土,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作出和平承诺,也即持久、全面和大范围的安全保证,这是阿以对打几十年才达成的一种妥协。而依内塔尼亚胡的  相似文献   

14.
开罗专电 舒尔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是他今年第四次在中东穿梭。很多人纳闷:舒尔茨明知不会取得突破,为何偏要四访中东?何况这位美国国务卿并非闲人。 同两个月前舒尔茨三访中东时相比,阿拉伯—以色列冲突各方的立场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谁也不让步。舒尔茨方案内容,有关各方都知道,它们的立场美国也知道。西岸和加沙巴勒斯坦人民起义斗争之火,燃烧了整整6个月,炽烈如故。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重要领导人阿布·杰哈德遭以色列特务暗杀,双方对抗进一步激化。以色列总理沙米尔告诫舒尔茨:此行必败。舒尔茨自己也说:此行不会有突破。 那么,如何解释舒尔茨明知不果,偏要四访中东这种“热情”呢?  相似文献   

15.
中东和平进程正在加速。随着和谈的深入,有一系列具体问题要解决,首先提到日程的是难民问题。根据巴、以华盛顿协议安排,今年5月,以色列将与巴勒斯坦和其他阿拉伯国家进行多边会谈,讨论巴勒斯坦难民问题。 巴勒斯坦难民是中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48年以来,阿以之间进行了四次战争,造成一百多万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沦为难民。这一百多万难民分散在加沙和约旦河西岸,以及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等  相似文献   

16.
晓钟 《求知》2009,(3):39-41
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是从战争和流血冲突的新闻报道中知道巴勒斯坦的。因而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巴勒斯坦几乎成了冲突、动乱和战争的代名词。岁末年初,就在全世界沉浸于辞旧迎新的欢乐之际,一度平静的巴勒斯坦加沙地带重新燃起战火。自去年12月27日起,以色列军对加沙发动代号为“铸铅”的军事行动,这是自1967年中东战争以来以色列对该地区发动的最大规模袭击。目前,战事虽然临时停火,但这场战事将如何结束,对未来的巴以关系、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将带来什么影响,还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7.
中东和会第二阶段会议快要举行了,地点初步定在华盛顿。这一阶段和在马德里召开的第一阶段会议不同,要在双边会谈中讨论一系列实质性问题。虽然,历时四十余年的阿以冲突不可能通过一两次会议获得解决,但国际社会还是对它寄予厚望。 为了中东地区公正与持久的和平,阿拉伯各国已经作出重大让步,敞开了通向和平的大门。多年来,阿拉伯国家并不承认以色列,戴维营协议开了谈判解决阿以冲突的先河,马德里和会则标志着以色列所有邻国都愿意接受以色列存在这个现实。根据联合国  相似文献   

18.
阿拉伯四方同以色列的和平谈判时逾一年,虽有所进展,但步履艰难,无重大突破。1992年岁末的第八轮双边谈判最后一次会谈,因以色列决定驱逐一大批巴勒斯坦人,阿拉伯方面表示抗议,抵制参加。这就使1992年的阿以和谈最终不欢而散,并给1993年继续谈判“投下一片阴影”。 阿以和谈始于1991年10月的马德里中东和会。海湾战争之后,中东地区形势剧变。在美国的促使下,阿以双方交恶40多年后终于同意坐  相似文献   

19.
以色列右翼反对党利库德集 团领导人沙龙,9月 28日强 行“参观”位于东耶路撒冷伊斯兰圣地引发的以巴流血冲突至今没有结束。虽然近几天来双方冲突的规模和激烈程度较前有所减缓,但以巴在巴自治区各地的对峙没有解除、巴民众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和小规模的武装冲突以及以境内犹太人袭击以色列阿拉伯人的暴力事件一直不断。这场在以巴和谈处于关键时刻爆发的流血冲突不仅严重破坏了中东地区有利于朝着和平方向发展的局面,同时也使中东和平进程面临新的挑战。 沙龙的挑衅举动遭到国际社会和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欧盟和美国等指名道姓称沙龙…  相似文献   

20.
华盛顿专电 美国国务卿贝克3月8日至17日对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埃及、以色列、叙利亚以及苏联和土耳其进行了访问,重点是同这些国家的领导人磋商海湾战后中东地区和平与稳定的有关问题。但据《纽约时报》报道,贝克此行对解决中东问题“没有取得突破”,“海湾战争实际上并未给(解决)阿拉伯以色列问题带来多少新思想”。 随着海湾战争的结束,阿以问题突出了。在海湾危机期间,一些阿拉伯国家曾批评美国政府在对待以色列侵略和伊拉克侵略问题上奉行“双重标准”,而美国政府要员为了拉阿拉伯国家反对伊拉克也曾多次许诺:在解决了伊拉克问题之后,美国将竭尽全力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