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甬政办发(2007)97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为做好突发性、区域性的紧急异常气象专项服务工作,充分保证紧急异常气象信息发布和传播的时效性,切实增强紧急异常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及时组织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市政府决定成立宁波市紧急异常气象专项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现将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公布如下:  相似文献   

2.
周萍 《中国减灾》2013,(11):18-23
近年来,在民政部的关心支持下,在天津市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天津市各级民政部门坚持科学防灾减灾理念,理清新时期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思路,完善防灾减灾应急系统,并在政策创制、救灾物资储备能力建设、冬春救助、防灾减灾文化宣传教育、灾害信息员培训、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等方面成效显著.近日,本刊记者就天津市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情况专访了天津市民政局副局长金海龙.  相似文献   

3.
<正>汕府办函[2015]86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进一步完善我市减灾救灾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升减灾救灾工作整体效能,市政府决定成立汕尾市减灾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如下:主任:骆金堤(市政府)副主任:郑伟中(市政府)李汉流(市民政局)委员:亓安民(汕尾军分区)、易祖栋(市委宣传部)、颜小将(市发改局)、郑泽梅(市经信局)、刘炎(市教育局)、杨敏文(市科技局)、李越(市公安局)、朱宇青(市民政局)、陈兴初(市财政局)、孔卓文(市人社局)、黄伟杰(市国土资源局)、叶国灿(市环保局)、刘初棠(市住建局)、王雄(市交通运输局)、  相似文献   

4.
贾治邦 《中国减灾》2005,(10):10-11
中国开展减灾工作的实践中国开展减灾工作的主要做法是:一、将减灾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和社会政策。1998年,中国政府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确定了国家减灾的  相似文献   

5.
桂政办发[2012]215号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为研究制定全区减灾工作的政策和规划,协调组织开展重大减灾活动,指导地方开展减灾工作,提高全区防灾减灾工作水平,在重大自然灾害期间协调和指挥全区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工作,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成立自治区减灾委员会。现将自治区减灾委员会成员名单及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6.
鄂政办发[2008]87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为研究制定全省减灾工作的政策和规划,协调组织开展重大减灾活动,指导地方开展减灾工作,提高全省防灾减灾工作水平,在重大自然灾害期间协调和指挥全省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工作,省人民政府决定成立湖北省减灾委员会(简称"省减灾  相似文献   

7.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根据我国开展减灾工作的需要和联合国有关决议的精神,国务院决定将"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更名为"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制定国家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划,协调开展重大减灾活动,指导地方开展减灾工作,推进减灾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组成人员如下:主任:司马义·艾买提(国务委员)副主任:多吉才让(民政部部长)徐荣凯(国务院副秘书长)王光亚(外交部副部长)郝建秀(国家计委副主任)  相似文献   

8.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更名为国家减灾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制定国家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划,协调开展重大减灾活动,指导地方开展减灾工作,推进减灾国际交流与合作。根据人员变动情况和工作需要,国务院决定对国家减灾委员会的组成单位和人员进行相应调整。现将调整后的名单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9.
国办发〔2 0 0 5〕 2 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经国务院批准 ,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更名为国家减灾委员会 ,其主要任务是 :研究制定国家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划 ,协调开展重大减灾活动 ,指导地方开展减灾工作 ,推进减灾国际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0.
湖南防灾减灾的“十二五”开局之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萍 《中国减灾》2012,(1):22-23
湖南省受自然灾害影响严重,减灾救灾工作形势严峻。近日,本刊记者就2011年湖南省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和新一年工作规划等问题采访了湖南省民政厅救灾处处长陈自力。记者: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请您介绍一下湖南2011年减灾救灾工作的开展情况。陈自力: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为湖南省在"十二五"时期的减灾救灾工作指明了  相似文献   

1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根据我国开展减灾工作的需要和联合国有关决议的精神 ,国务院决定将“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更名为“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 :研究制定国家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划 ,协调开展重大减灾活动 ,指导地方开展减灾工作 ,推进减灾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组成人员如下 :  主 任 :司马义·艾买提 (国务委员 )副主任 :多吉才让 (民政部部长 )徐荣凯 (国务院副秘书长 )王光亚 (外交部副部长 )郝建秀 (国家计委副主任 )石万鹏 (国家经贸委副主任 )邓 楠 (…  相似文献   

12.
李龙 《中国减灾》2013,(6):60-60
根据陕西省减灾委和咸阳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陕西省咸阳市民政局紧紧围绕“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这一主题,联合咸阳市师范学院、秦都区民政局、渭城区民政局于5月12日当天组织开展了防灾减灾宣传“四进”社区活动。  相似文献   

13.
正在自然灾害形势日益复杂的今天,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刻不容缓。作为自然灾害多发易发的地区,山东省潍坊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以市民政局为代表的各个部门通力合作,从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建设、宣传教育等多方面发力,有力推动了全市防灾减灾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减灾救灾工作是民政业务的传统工作,历来受到政府高度重视和社会广泛关注。一年一度的全国减灾救灾工作会议,对民政减灾救灾系统统一认识、凝聚力量、开展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减灾救灾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2012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1年工作,进一步推动减灾救灾事业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减灾》1993,3(4):60-62,28
开展科技减灾与减灾教育是国家教委过去减灾工作的重点,亦属非工程减灾的重点组成部分,现就国家教委直属院校开展科技减灾与减灾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工作重点作如下介绍。一、过去科技减灾与减灾教育的主要成就 1.科技减灾主要成就建国以来,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就开展了程度不同的科技减灾工作,从收集整理历史自然灾害资料,到参与我国主要自然致灾因子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都做了许多工作,包括北京  相似文献   

16.
根据陕西省减灾委和咸阳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陕西省咸阳市民政局紧紧围绕"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这一主题,联合咸阳市师范学院、秦都区民政局、渭城区民政局于5月12日当天组织开展了防灾减灾宣传"四进"社区活动。这次活动,共深入20个社区,走进2万余家庭,发  相似文献   

17.
<正>甬政发[2010]99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防洪减灾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为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根据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部署,结合宁波市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实际,现  相似文献   

18.
正潍坊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按照"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全面贯彻落实《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近三年成功应对了各类自然灾害23次,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不断健全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市政府制定《潍坊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市、县两级均  相似文献   

19.
所谓“社区减灾”,顾名思义就是在社区范围内进行的减灾工作或者在社区层面上开展的减灾活动。所谓“减灾示范社区”就是对特定范围内的社区减灾工作有示范和表率作用的社区,这种示范和表率作用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减灾进社区活动具有科学的理念和明确的宗旨与要求;二是减灾进社区工作整合了行政管理、科学技术、教育培训等方面的资源,在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三是各项与减灾进社区活动有关的“软件”和“硬件”建设得到加强,能够保障社区减灾工作的有效开展;四是社区群众对社区减灾工作的满意率达到一定指标,取得了上级部门的认可。  相似文献   

20.
周萍 《中国减灾》2013,(21):20-23
近年来,在民政部的关心支持下,在天津市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天津市各级民政部门坚持科学防灾减灾理念,理清新时期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思路,完善防灾减灾应急系统,并在政策创制、救灾物资储备能力建设、冬春救助、防灾减灾文化宣传教育、灾害信息员培训、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等方面成效显著。近日,本刊记者就天津市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情况专访了天津市民政局副局长金海龙。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十二五"期间天津市自然灾害发生的总体情况。金海龙:"十二五"期间,天津市自然灾害总体趋缓,2012年突现极值。无论是发生的频率,还是造成的影响和损失,近年来天津市的自然灾害都呈现稳中有降趋势,但2012年,天津市连续遭受特大暴雨灾害的袭击,不论从致灾因子(如强降水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强度和频次,还是影响的范围、造成的损失,均为近年来最大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