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本世纪后半期开始,现代科学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世界性的新技术革命时代正在来临。新技术革命在苏联称为“科技革命”或“科技进步”。他们比较早的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给苏联经济、科技、社会、教育等领域带来了广泛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信息业发展迅速苏联从60年代末大量投资建立国家科技情报系统,70年代苏科学活动向集约化过渡。从70年~80年苏联情报馆藏增加了一倍。80年代初全国馆藏总数已有20亿单元的书,小册子、杂志、专利发明及其它情报源。在第九和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全国情报咨询馆藏平均每年增加10%。1980年苏联有2600多种情报刊物,其中信息情报杂志210种。信息处理  相似文献   

2.
一、科学技术革命的经济实质自从五十年代中期以来,苏联学术界对科技革命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有关科技革命的文献不下数千种。全苏知识学会从1985年开始正式出版了《科学技术革命:问题和解答》半月刊,主要目的是向读者通报全国科学和技术的成就及其在国民经济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3.
科研与生产进一步相结合是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它要求人们积极探索和采取各种新的组织形式来管理科学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美国的硅谷和贝尔研究所,以及日本的筑波科学城,均是我们熟知的典型例子。但是,科研实力并不亚于美日的苏联在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挑战的具体做法方面亦极有必要加以关注和研究。本文仅对苏联的跨部门科技综合体及其在推动科研与生产结合上的作用等问题,作一初步的分析与探讨。一、跨部门科技综合体的性质和作用面对新科技革命的挑战,为了改变因优先发展军事技术而造成的部门间发展不平衡以及科研与生产脱节等弊端,进而缩短与西方国家的科技差距,苏联在“十二·五”计划中确定了加速科技进步的总方针,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技术进步的措施,加强科学与生产的联系。在  相似文献   

4.
苏联学术界对采用心理学方法研究国际关系的必要性问题,早在60年代中期就被提出来了。80年代之后,该领域的研究出现了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建立国际关系理论心理学研究的概念范畴体系苏联学者认为由于科技革命的发展推动着层出不穷的新武  相似文献   

5.
页1期l政治一个美国记者的访苏报道 经济经互会国家经济合作方面的三 个趋向经互会东欧国家的能源问题国际经济合作银行简介保加利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简 介苏联和东欧的经济关系一九八二年经互会对外贸易综 述经互会国家1986~1990年计划 的协调一九八三年东欧各国的经济形 势安德罗波夫政权和苏联经济展 望安德罗波夫上台以后苏联经济 的·间题和趋势苏联的劳动力资源波兰经济困难中的一些主要因 素变化中的东欧科学技术政策苏联住宅建设的形式和组织管 理经互会欧洲成员国人民福利的 改善情况)新技术革命与苏联的科技政策苏联科技革命的影…  相似文献   

6.
当今的世界处在技术革命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以计算机、微处理机、遗传工程、新型材料、机器人、信息为核心的世界新技术革命已经揭开帷幕。这场革命气势之磅礴,速度之迅猛,影响范围之大,是历史上任何一次技术革命所望尘莫及的。因此,在这种条件下研究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动向,特别是研究和借鉴战后苏联科技进步的发展,对于我国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制定科技发展的政策和战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了适应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形势,近年来,苏联在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了不少改革,如对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方面不断有所变化和更新,采取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加强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的结合,改进政治思想教育工作,重视职业定向和人才预测。在招生和分配方面也作了不少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主要围绕提高专业教育质量的问题谈谈苏联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些倾向。  相似文献   

8.
进入七十年代,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空间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取得关键性突破为标志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浪潮正席卷全球。抓住时机,迎接挑战是每个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严峻课题。苏联从七十年代起,更加重视科技发展和进步,并从战略角度考虑制定科技政策,对科技部门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冯玉祥在中原大战后试图再起的过程中,一直希望借助中共的关系再次获取苏联援助。由于当时诸多矛盾关系的同时存在,苏联对察哈尔抗日的态度和反应是复杂的。虽然苏联表示不愿因援助冯玉祥而得罪日本和南京政府,但当形势发展有利于实施其苏维埃革命的目标时,它会随时改变对同盟军政策。在具体的行动中,苏联将其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革命目标结合起来,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0.
(1985年7月~8月)苏联哲学苏联学者对科技革命和哲学的关系提出的一些问题苏联理论家谈社会主义的矛盾(南)日瓦诺夫苏联哲学界对“信仰”现象分析的面面观〔苏)叶夫斯季弗耶夫苏联哲学(方法论)讲习班:经验问题与发展前景(苏)吉列诺克等苏联社会心理学研究概览潘春葆理论交流国外社会科学动态文摘国外社会科学国外社会科学动态85,10期期期期期︵8‘口内了‘︺85 85 8585 政治·法律戈尔巴乔夫上任后苏联国内形势和对外政策基本趋势柳光青戈尔巴乔夫人事调整的“三斧头”好衡戈尔巴乔夫上任后的内外政策趋势沙戈苏联又一次重大的人事变动唐修哲…  相似文献   

11.
美国胡佛研究所的全称是革命、战争与和平研究所,是冷战的产物。胡佛研究所档案馆于1919年建成,从1921年开始收集沙俄和苏联的档案、书籍。目前该研究所档案馆是除俄罗斯本土以外,世界上收藏十月革命和苏联共产党历史档案最多的机构。这些档案不仅填补了俄罗斯本土档案收藏的空白,而且把所藏苏联档案编出英文目录,从而为世界各国研究冷战历史的学者提供了解该档案馆所藏档案很好的研究索引。  相似文献   

12.
美国学者大卫·科兹和弗雷德·威尔合著的《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一书,写成于1996年5月。作者科兹是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教授,对苏联问题深有研究:威尔是美国资深记者,自1986年起常驻苏联。该书出版后在全球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我国学术界也引起关注。2011年来,时逢苏联解体20年之际,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研究》2021,(1):25-42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开创了20世纪的世界革命运动。共产国际承担了世界革命的组织和指导功能。从共产国际二大开始,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将世界革命的战略重心转向东方国家,重点在东亚地区的中国(及外蒙古)、朝鲜、日本、印度支那组建共产党,开展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共产国际东方战略的制定及东方革命的展开,促进了东方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同时也确立了苏联对这些国家共产党和革命运动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建立初期联合苏联的成功及挫折科技革命与苏联灭亡关于中苏两党在“三和”路线上分歧的由来卡冈诺维奇谈访录(上)卡冈诺维奇谈访录(下)中苏关系40年的历史教训如何看苏联的亡党亡国《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究竟缘何缔结一场惊心动魄的核对抗 ——美苏解密档案展示的古巴导弹危机一波三折前苏联东欧 刘德喜 唯实 安维复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郭美兰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库马涅夫 国外社会科学文摘 库马涅夫 国外社会科学文摘 刘克明 东欧中亚研究 欧阳艾狄 百年潮 王真 百年湖柳植 百年潮 ——苏联发展航空母舰的坎坷经历 俞冈流台湾与…  相似文献   

15.
晚清新加坡革命派报刊<中兴日报>,刊载了数量众多的小说作品,其质量有良有莠,跟同时期中国报载小说相比,尚算差强人意.该报为南洋革命派在孙中山直接指导下兴办的舆论机关报,因此,在小说观念上,革命启蒙性是其基调;但后期迫于经营压力,为吸引读者,小说的娱乐性、消闲性被逐步认同.该报小说以中国性为主要品格,但在小说工具性的发挥、多语体采用及本土题材采纳等几个方面,又体现出本土性,可视为南洋华文小说品格的萌芽.  相似文献   

16.
苏联中亚细亚由吉尔吉斯、乌兹别克、塔吉克、土库曼这四个联邦共和国组成,它是苏联二十个经济区域中一个,拥有面积1.3百万平方公里。它具有穆斯林的风俗,好象是一个处于战争状态中的阿富汗和深受以色列革命风暴折磨的伊朗两国边境的和平小港,中亚细亚的苏联共和国经济在地区发展方面作为苏联的政治橱窗而呈现。  相似文献   

17.
左凤荣 《俄罗斯研究》2003,(2):64-69,83
长期以来,苏联把对外战略建立在不切实际的基础上,并使国内发展战略为对外战略服务,造成了国家战略目标的错位。发展军备、搞军备竞赛、暴力输出革命、争霸世界,是苏联的对外战略目标同时也成了国家的发展目标。这一目标选择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目标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直接背离的,这是导致苏联走向衰落与解体不可忽视的一个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8.
勃列日涅夫领导苏联的18年,是苏联以空前的规模卷入国际事务的时期,是苏联推行扩张政策发展到高峰的时期。剖析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外交的“进攻战略”,有助于了解当前苏联对外政策调整的必然性和迫切性。一、勃列日涅夫和赫鲁晓夫外交战略的异同点列宁逝世后,苏联历史经历了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以及当今的戈尔巴乔夫五个时期。每一个时期的苏联外交战略,既有它的延续性,也各有其自己的特点。勃列日涅夫继承了赫鲁晓夫的必须进行世界革命的思想;世界划分为社会  相似文献   

19.
二战后期美苏主导下构建的"雅尔塔体系"为战后形成美苏合作的"新型大国关系"提供了历史机遇。雅尔塔体系的基础是大国利益的重合与战略协调,但美苏之间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质性致使双方的战略互疑不断升级,导致美国重返欧洲与苏联形成对抗。在斯大林采取移植苏联体制和激活"世界革命"机制的背景下,亚洲"中间地带"的革命"溢出"了雅尔塔体系,一个并非事先"计划"的区域性政治变动将美苏引向全面冷战。当前中国的内部和外部条件与战后苏联已有很大区别,中美两国完全有可能也应该建立起合作互利的新型大国关系,而避免走向新的"冷战"。  相似文献   

20.
菊地昌典先生是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著名苏联东欧问题研究专家。应上海苏联东欧问题研究所和上海国际关系学会的邀请,于4月8日至4月10日在沪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讲学和学术交流活动。菊地昌典先生1930年生于东京,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农学系,曾留学苏联。他长期以来致力于研究俄国革命和当代社会主义问题,曾实地调查和考察了不少社会主义国家。著书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