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胡新峰 《世纪桥》2009,(5):104-105
培养合格的公民是一切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大学是年轻人成才的摇篮。也是青年学子从校园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驿站,高校对于大学生“公民精神”的教育,尤其显得重要。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是现代社会大学生公民精神的集中体现。青年志愿者活动对大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我国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大学生通过参加志愿活动积累社会、实践经验,为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积蓄力量,为社会的和谐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
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社会内部政治取向和社会模式的学习、融合、传播、继承过程,其统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与政治文化的关系上。西方政治社会化与公民教育是同一涵义的概念并相互通用,其公民教育实际上是西方语境下的一种政治教育,对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塑造西方意识形态的完整性和个人的积极进取性有着极大的帮助。从公民与国家的相互关系来解读西方的政治教育观,有助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借鉴西方政治社会化的经验,努力推进公民教育,增强公民意识,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农村青年政治参与呈现出进步性与落后性相互交织的矛盾特性,主要体现在政治参与与政治冷漠并存、政治参与形式多样、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之间存在较大偏差等方面。从政治社会化角度来看,这些矛盾是由农村青年参与意愿与利益偏好并存、农村青年政治社会化水平不高造成的。解决农村青年政治参与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实现农村青年政治社会化,提高他们政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需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以民生固民主;完善义务教育制度,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教化和监督作用;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畅通政治参与渠道。  相似文献   

4.
从经济全球化视角看我国国家观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经济全球化已成客观趋势,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要求加强国家观教育.加强国家观教育,有利于为国家政权提供合法性论证,有利于促进公民实现政治社会化,有利于培养社会合格公民及其提升公民爱国主义情操.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晓漪 《探索》2005,(5):122-124
政治社会化是引导、培养和塑造符合既定政治秩序和政治要求的公民的过程。大学生是社会成员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政治社会化与其他社会阶层相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因此,要认识和把握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6.
借助、整合现代政治社会化丰富的理论与实践资源,可以帮助青年军官在更开放的政治社会化背景中,通过多样化的军人政治社会化方式,汲取先进的政治文化养分,获取更多的履行军队特殊职能所必需的政治知识、政治技能,形成协调而稳定的“政治自我”,锤炼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高尚的政治品质。  相似文献   

7.
<正>一、关于调查的基本情况政治参与是指社会公众为了争取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利益,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影响或试图影响政策过程的政治行为。它是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为了更清楚地了解青年农民工的政治参与现状,更好地维护青年农民工的政治权利,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本课题组选择黑龙江省具有代表性的青年农民工输入地哈尔滨  相似文献   

8.
1921年前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规模和政治影响都十分有限,为扩大组织规模,实现既定政治目标,中国共产党着重从文化层面塑造青年群体的政治形象,突出青年与政治、与国家、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必然联系,阐释青年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内在逻辑。中国共产党不断抬升"新青年"的社会形象,鼓舞和肯定青年的政治参与;通过突出民族矛盾的方式,强化青年的民族意识,实现"中国青年"的身份认同,以"中国青年"对中国社会的必然使命,论述青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革命运动的必然性,成功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目标内化为青年群体的政治目标,将青年由社会群体转变为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相似文献   

9.
政治社会化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功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平 《探索》2006,(3):102-105
现实政治体系有效运行的最终基础是社会化的政治个体,而公民个体的政治社会化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完成的。从政治社会化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功能就在于增强公民个体对现行政治体系的认同,从而促进公民个体进行有效的政治参与活动。政治认同解决的是国家政治体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个体政治心理的建构问题,政治参与解决的是个体的政治行为问题,它们完整地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公民个体的内在功能指向和外在功能指向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任何统治阶级要想维护并巩固其统治,就必须努力通过政治社会化使其成员接受他的政治价值、传统和规范,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政治社会化的"指导"性色彩越来越浓,呈现出单向灌输、政治运动、目标超前等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社会化批判继承以往的优良传统,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彰显以人为本、注重交流、营造文化等适应时代的"自然"性特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国青年政治社会化亟须在"释疑与养成"方面着力创新,以寻求突破性成效。  相似文献   

11.
叶方兴  孙其昂 《探索》2011,(1):134-138
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是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政治社会化手段。理论界存在一种用公民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的呼声(即"替代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揭示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辨析"替代论"的一个合理、可行的视角。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是两种不同社会结构下的产物:公民教育建立在"国家——社会"二分的社会结构之上,并完全地依凭社会公共空间;而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发育于整体性的社会结构之中。当前,我国社会发育不充分、公民社会不成熟,不存在全盘接纳公民教育的社会结构。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需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既适应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又需要相互之间在教育内容、方式上相互借鉴,而非用一方替代另一方。  相似文献   

12.
龙立军 《求实》2008,(5):61-63
当代中国政治沟通现代性变迁,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从正向作用来看,其将在国家、社会以及个人三个层面,有助于推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具体表现为:它有利于国家层面政治生活基本格局的优化和政府效能的提高.有利于社会层面公民社会的培育和社会和谐的形成,也有利于个人层面政治权利的实现和政治社会化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青年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核心阶段。当前,青年社会化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要解决的问题:青年社会化方式问题、青年社会化内容问题、青年社会化目标问题、青年社会化主体变化的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14.
高校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职业发展中面临着课程与学科认知困境、教学与科研困境及社会环境与舆论困境等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其教学与社会实践经验欠缺、学科自信不足,以及部分高校落实国家政策不到位和社会发展中消极因素的影响。问题的解决需要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努力做好自身职业发展规划,高校应形成教学与科研并重的良性机制,社会应营造关心和支持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发展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5.
公民社会与民主政治关系再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公民社会与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复杂的。理性的公民社会是民主政治的动力和重要保障,而在某些条件下,不成熟的公民社会不仅不会促进甚至会影响民主政治的发展。研究公民社会与民主政治的关系,必须考虑公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曾指出,青年教育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青年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青年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政治教育、科学文化教育、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青年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毛泽东青年教育思想在新时期仍闪耀着灿烂光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党加强青年教育、把青年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理论法宝.  相似文献   

17.
张晓锋 《世纪桥》2015,(1):40-41
政治社会化理论是西方研究如何培养合格的政治公民的理论,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功能上与之一致。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从政治社会化视角,借鉴西方政治社会化经验,分析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出现问题的原因,提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举措。  相似文献   

18.
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政治哲学。他认为,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最终导致了市民和公民的分裂,这一分裂意味着个人要么是纯粹个体和利己的存在者、要么是纯粹普遍和虚幻的存在者。为此,他提出只有人类的全面解放才能彻底消除这种分裂,才能使市民与公民统一于个人。  相似文献   

19.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时代特色和民族发展大计对青年发展和青年工作寄希望、提要求,形成了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青年培养思想。其丰富的青年思想以培育青年的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指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引导青年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实践指向提升意识形态整体功能;以打造青年的过硬本领与创新能力指向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以鼓励青年参与国际沟通交往指向铸牢国际互信的民意基础。新时代青年培养的四重价值指向互联互动,成为青年工作的思想指南与行动纲领,共同导引着青年的成长成才与国家的繁荣复兴。  相似文献   

20.
姚萍 《理论导报》2012,(6):46-47
公民是现代社会的微观基础,一个具备成熟公民意识的公民群体,是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的动力之源。“90后”大学生作为公民群体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强化他们的公民意识培养,不仅关系到青年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且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